如今女医学馆里,这些学医的小丫头们才都刚刚开始学医,还没有那可以知道病症就随便抓药的本事。
可陈念儿立刻就应下声来。
一宿弹指而过,翌日苏秀秀得知魏劭北昨夜喝醉,不由心疼他要应酬那些大臣。
可要忙的还在后头,朝堂里传出消息,如今在先帝出逃久安时也逃走的“漠北王爷”和“漠澜公主”要回北狼国了。
苏秀秀先前问过魏劭北,他们此次能成事,其实也和北狼国的大将有所合作,所以北狼国那边才能如此配合。
那北狼国大将胡斯曼狼子野心,有想取北狼国大王而代之的心思,才和魏劭北两边合作,在塞北搅动乾坤。
当年真正的长临王就因被污蔑与北狼国通敌,才丢了性命,而如今,魏劭北正是坐实了这个名头,才扶持得小包子上位。
可不得不说,与虎谋皮,风险也大。
如今小包子成功登基,那北狼国胡斯曼也在架空着王室权利,这对王爷公主被召回去,恐怕是九死一生。
且胡斯曼野心勃勃,日后的目的恐怕不止在北狼国而已。
但无论如何,这对真正的王爷和公主是绝不可能真与如今久安联姻的了。
将北狼国的使者送出久安后,魏劭北又忙着要接待周南国、西凉国的使臣。
这二者原本都是大荣的附属国,多年来每隔三年都要向大荣进贡金银珠宝、粮食特产,但大荣国在长临王死后,没有名将镇守,内部贪污严重,日薄西山,这两个附属国暗地里日益壮大,早就不是当年只能在大荣面前颤颤巍巍的小国了。
此次新帝刚刚登基,尚且不稳,二国就迫不及待前来,可见这一趟而来也是为了直接解除当年需要上贡的约定。
所以魏劭北的确有的忙了,有时候在宫中批阅奏折到深夜,甚至一连几日都不回府。
苏秀秀也只能在饭食上多给他动动脑筋,叫他吃些好的,以此分担。
天气愈发地热了起来,田间因为及时施肥而碧绿一片的麦田蒙上了一层成熟的金色,煞是喜人。
李尚书见今年一片丰收之景,麦穗都比往年大上一倍不止,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
哪怕是朝堂上跟人吵架,吵完他都还能神清气爽,叫与他政见不合的反倒把自己给气倒。
待到收割麦子时,他还割了一把麦穗送到了摄政王府,给苏秀秀观看。
其实在苏秀秀看来,这麦穗比起后世的麦穗来说,还是小了很多,毕竟凭她现在的手段,她是做不出来真正的化肥,只能做些氮性肥出来。
不过这已经比大荣国往年的小麦麦穗大了足足有一倍多。
往年小麦亩产只有两百到三百斤,如今算是多了一倍,每亩能产五百到六百斤左右。
加之新帝大赦天下,减轻三年赋税,农民们交完税后,还能剩下不少余量,真是抬眼可见的好日子。
这小麦如今大荣国全都有种植,日后前景自然喜人。只是水稻就比较麻烦,没有具体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苏秀秀也只知道杂交水稻产量高,却不知具体是哪些种。
于是只能叫人额外留意长势格外好的水稻,一定要保护起来,来日留种。
就这么,苏秀秀养胎的日子,又写了些后世总结下来的治田经验,叫人给李尚书送了去。
如今小包子当了皇帝,那她这个当娘的自然是能帮他多点就多点。
百姓们能吃饱喝足,未来小包子的江山自然也能稳固。
小皇帝如今虽已改回高姓,且有了新名,姓高名政,可字却保留了当初的阿昭二字。
苏秀秀相信,日后小包子的名字,也一定会流传千古。
麦子收割后没多久,苏秀秀就听说了,朱太师夫人先前带过来的那三个朱府庶女,全部被朱府先后嫁出去了的事。
三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全部送到勋贵家当了妾室。这同僚之间送女人的事常有,就算有些人家中内室不喜,却也不得不收,而且这送的还算是贵妾,正室一般还不可过多苛责。
总而言之,就是给人家正头娘子添堵。
苦的总是女人。
这赏荷宴上,便有人跟苏秀秀诉苦,明里暗里暗示朱太师夫人这样一直送女儿叫人心烦。
因为太师府的妾室多,孩子自然也多,且不说那些适龄的庶女,就是朱太师夫人去买几个扬州瘦马回来,称作是自己干女儿,回头也够人受的。
苏秀秀对朱太师夫人的行为也深恶痛绝,毕竟她可是差点就把人塞到自己府里来了。
如今她又算是久安里头等贵妇,自然有义务稍加管束。
不过她还没出手,朱太师夫人自己就撞在了枪口上。
这日宫中送到王府里一些新鲜的杨梅。
久安虽在江南一代,却不在江南中心,反倒要离中原近一些,所以本地并不产杨梅这种水果,加之其不易存放,所以能送到宫里的也不多。
杨梅酸酸甜甜,拿来当茶食正好,苏秀秀叫小荷和陈念儿用食盒装了,一并带着往楚国公府去。
清露放够了一个月的假,本来要回来继续服饰苏秀秀,可谁知那林守卫那么厉害,叫清露坐床喜,才放了假回来王府就发现有了身孕,于是只能开始养胎了。
于是陈念儿就暂且也一直跟在苏秀秀身侧,不过因为她算是个客人的缘故,她并未叫她多做什么活。
苏秀秀带着杨梅到了楚国公府时,才从门人口中得知,朱太师夫人也在,她瞬间便有种不祥的预感。
这朱太师夫人,不会是把主意打到了国公爷身上吧?
话说这国公爷,如今也不过四十出头,在这些古人看来,只要不是糟老头子,就还是能娶妻生子的年纪,但他后院已经空虚多年,甚至连个妾室都没有。
以前金氏还在府中的时候,也不是没打过在他身边安排两个女人的主意,谁料他别的都听话,在对待女人的方面却是个拧巴的,打死不要,金氏才只好作罢。
没想到,如今朱太师夫人又来打他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