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裁判所的判决随后又改为在家软禁,指定由他的学生和故友a.皮柯罗米尼大主教在锡耶纳的私宅中看管他,规定禁止会客,每天书写材料均需上缴等。在皮柯罗米尼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伽利略重行振作起来,接受皮柯罗米尼的建议继续研究无争议的物理学问题。于是他仍用《对话》中的三个对话人物,以对话体裁,和较朴素的文笔,将他最成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撰写成《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
两门新科学是指材料力学(见弹性力学)和动力学,这部书稿1636年就已完成,由于教会禁止出版他的任何著作,他只好托一位威尼斯友人秘密携出国境,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
1639年夏,伽利略获准接受聪慧好学的18岁青年v.维维亚尼为他的最后一名学生,并许可在他身边照料,这位青年使他非常满意。1641年10月卡斯泰里又介绍自己的学生和过去的秘书e.托里拆利前往陪伴。他们和这位双目失明的老科学家共同讨论如何应用摆的等时性设计机械钟,还讨论过碰撞理论、月球的天平动、大气压下矿井水柱高度等问题,因此,直到临终前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
伽利略于1642年1月8日病逝,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
科学的不断发展,迫使罗马教廷不得不在1757年宣布解除对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禁令;1882年罗马教皇又无可奈何地承认了日心学说。1979年11月10日,梵蒂冈教皇j.保罗二世代表罗马教廷为伽利略公开平反昭雪,认为教廷在300多年前迫害他是严重的错误。这表明朝廷最终承认了伽利略的主张——宗教不应该干预科学。
约翰尼斯·开普勒(德文:johanneskepler),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与占星家,1571年12月27日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现属德国)符腾堡的威尔德斯达特镇,1630年11月15日因病卒于巴伐利亚公国雷根斯堡,享年58岁。。
开普勒就读于图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图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
(本章未完,请翻页)
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600年,开普勒出版了《梦游》一书,这是一部纯幻想作品,说的是人类与月亮人的交往。书中谈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像喷气推进、零重力状态、轨道惯性、宇宙服等等,人们至今不明白,近400年前的开普勒,他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些高科技成果的。尽管开普勒的书是纯幻想作品,但它一定有一些背景来源,比如像毕达哥拉斯的话或古希腊神话。
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像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无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开普勒也是近代光学的奠基者,他研究了针孔成像,并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并指出光的强度和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开普勒也研究过光的折射问题,1611年发表了《折光学》一书,最早提出了光线和光束的表示方法,并阐述了近代望远镜理论,他把伽利略望远镜的凹透镜目镜改成小凸透镜,这种望远镜被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开普勒也研究过人的视觉,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阐明了产生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开普勒还发现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最先认为大气有重量,并且说明了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是由于一部分太阳光被地球大气折射后投射到月亮上而造成的。1630年11月,开普勒在雷根斯堡发高热,几天后在贫病中去世,葬于当地的一家小教堂。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土中。"
1530年8月om/33_33880/11937559.html?t=20220422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