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箐箐显然对这即将消失的中药没有那么多的感情,她很快就平复了情绪,转而好奇道,“对了,你刚才说,这灶心土又叫伏龙肝。这不就是一块土吗?怎么又和龙肝扯上关系了?而且还是伏龙肝,好奇怪啊。”
萧爻笑了笑,“在《本草纲目》里有提到过,按广济历作灶忌日云:伏龙在不可移作。则伏龙者,乃灶神也。后汉书言: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形。注云:宜市买猪肝泥灶,令妇孝。则伏龙肝之名义,又取此也。临安陈舆言:砌灶时,纳猪肝一具于土,俟其日久,与土为一,乃用之,始与名符。盖本于此。独孤滔丹书言:伏龙肝取经十年灶下,掘深一尺,有色如紫瓷者是真,可缩贺,伏丹砂。盖亦不知猪肝之义,而用灶下土以为之者也。”
“也就是说,伏龙者,灶神也。民俗砌灶,要和以猪肝,故灶心土又名伏龙肝。只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迁,人们砌灶,已经不再加入猪肝,但是这名字倒是流传了下来。”
黎强权微微点了点头,“闹了半天,这伏龙是灶神,这肝指的是猪肝,要是不说还真以为和龙有关系呢。”
萧爻也许是来了兴致,又说道,“除了这灶心土之外,还有一味中药,同样是土,并且有着神奇功效。”
黎箐箐好奇道,“是什么?”
其他人也看向了萧爻,这种奇奇怪怪的中药听起来特别有意思,自然想多听点,以后吹牛也有谈资不是。
萧爻笑道,“井底泥,又名井底沙,为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其功效有清热解毒,治妊娠热病,胎动不安;头风热窟,天泡疮,热疖。尤其是治妊娠疫病,用井底泥敷在心下,可以令胎不伤。”
“不过,现在都是用的自来水,挖井的已经很少了,更别说能搞到干净没有污染的井底泥。”
众人闻言又是一阵惋惜。
黎箐箐则是好奇道,“不过,古人是怎么想到,可以用这些来治病的呢?总不会真有人闲得没事去吃土吧。就算吃土,那也没办法知道具体的用处啊。”
她实在是无法理解,如果说神农尝百草的话,那倒也说得过去。一次找不到草药的药性和药效,大不了多尝几次,就当是吃菜了。
可是,吃土就不一样了。这玩意正常人根本不会吃吧,更别说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尝试,才把这药性给试出来。
而且,世上各种各样的土那么多,总不能每一种都全吃过吧?
因此,她才会有这样的疑问。
而那些医学生闻言,倒是想到了些什么,只是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表达。
萧爻笑道,“你会问出这个问题,一来是你的基础不够扎实,二来是你没有受过系统的中医基础教育。”
黎箐箐闻言,不由得吐了吐舌头,“我已经很努力在背书了,只不过医书那么多,没办法那么快就消化掉,所以还是你来解释一下吧。”
那些医学生心里一凛,他们除了上课的内容之外,真正看过的医书都没有几本,更别说正经地去背了。
即使有一些会背,那也是因为考试会考到而已。这一点上,他们和黎箐箐相比,倒是差远了。
至于和萧爻对比,那更是吊打。至少,他们就不知道什么灶心土和井底泥,更别说用这个来治病了。
萧爻笑了笑,解释道,“其实,这个要追溯到中医的最基础的东西上来。”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下不说,给众人思考的空间。
黎箐箐思索了一阵,“阴阳五行?”
听到这,那些医学生顿时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也出现了一丝明悟。
萧爻笑着点了点头,“嗯。中医最基础的指导思想便是易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并且从此发展出来,用五行分别对应五脏,同时又分了阴阳。经过这么一划分之后,我们便能据此找到对应的药物,同时这也是所谓的玄学的地方。但是,这些玄学,或许算不上科学,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原理,但是同样在用。而这,也是许多人诟病中医的原因。”
“但是,须知道,神农尝百草。此后,一代代中医,更是在自己行医的亲身实践中,一点点地尝试,了解,才能完善各种药物的药效,才有了现在我们这么多能使用的药物。虽然这些药物并不科学,但是它肯定是有效的,能治病的。”
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五脏中,脾脏属土,所以我们治疗脾脏时候一般会选用土属性的药,也算是以形补形吧。黄土汤一方,治疗的是脾阳虚不能统血导致便血下血,既然是虚,自然要补脾气,于是便首选同属性的土类药,以收同气相求之功。而且因为是脾阳虚,要补阳气,所以要用热性的土,自然常年在灶中烧炼的土便是首选。至于野外山间的土,没有烟火气,土中所含热气不够,没有办法起到升补阳气的作用,自然不选。”
“而井底泥正好相反,常年在井底被冰凉的井水浸泡着,水为寒,自然其性也寒。再加上,井底泥为黑泥,黑色属水,同样是寒,寒上加寒。所以其为寒物,治疗热毒有奇效。”
“另外,脾胃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体内水汽由脾胃运化,所以脾胃一旦出了问题,同样会反应在皮肤上。疮毒多属热性,因此用寒凉的同为土属性的井底泥来治,正符合了阴阳相生相克之理,自然能取得奇效。”
“这个在《本草品汇精要》中有提到,井底沙即井中泥,而具坤体,乃至阴也。盖井中水净而不流,为**也。非江湖之水日夜流荡,上薄阳光,为之阳水。所以浸渍成泥,其性愈冷,故能祛大热汤火之毒也。”
“所以,也难怪有人说中医玄学,因为这些确实挺玄学的,在外人看来更是无法理解。但是,如果是懂得医理的,自然知道所使的每一味药都有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