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跟许跃军说了这事。
商榷就正经八百地写一份有关生态园建设目的及操作可行性的报告,交了上去。
方案很过就通过了,这是老人家发力的结果。
京城郊区的一座荒山,连同周边的五百亩荒地,一起划到了绿色食品研究小组的名下。
地方是商榷自己选的。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在这荒山里有一眼泉水。
商榷在考查周边地质的时候,发现了被草掩盖的干涸的水道和山下的水塘。
水塘足有一亩大小,里面堆满枯枝败叶,看样子是干涸的有年头了。
他和许跃军顺着水道,找到了泉眼。
泉眼被一块大石头堵住了。
商榷和许跃军两个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石头搬开。
泉眼的出水量惊人,而且味道甘甜,清冽,是难得的矿泉。
有了这矿泉,商榷就能让整个生态园活起来。
选好了地方,又有老人家亲自过问,手续很快就办了下来。
京城第一生态园。
大领导亲自题的字,选定名称。
商榷出任生态园第一届园长,正处级,以后得称呼为他商处长了。
负责生态园日常种植、管理工作的叫葛红志,是从部队里退下来的军人,他的任务就是完成商榷交待的各项工作安排。
生态园招收的工人都是和葛红志一样的退役军人。
这里也就成了一个退伍军人安置点。
同样,安全方面是不需要担心了。
现在快进入冬季了,不是种植的最佳时期。
商榷还是让人趁着土地没有完全冻硬之前,把生态园的地都翻耕了一遍,洒上了自空间里取出的胡枝子的种子。
胡枝子为中性落叶灌木,前文有介绍,它耐旱、耐贫瘠、耐盐碱,土地适应性好,是很好的绿肥植物。
而且它生长快,封闭性好,适应平地、坡地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
经过空间改良后的胡枝子种子可在全国范围内生长,固沙固水的较果明显,是防沙化植物首选。
现在虽然不是胡枝子的播种期,但商榷并不需要它完全长起来,而是需要它的根茎平衡和改善荒地土壤的酸碱度,增加土壤肥力。
而且商榷还准备了不少草苫子,准备帮助种子保温、生长。
山上原有的树木,商榷暂时没有动,只是简单清理了野草和死树,并在林间粗播了紫云英的种子。
这也是一种绿肥草植,属豆科,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开紫花。
紫云英是很好的蜜源性植物,每群蜂可采蜜二十至三十公斤,最高可达五十公斤。
而且紫云英营养丰富,是牧草中的优等品,生长速度快,一年可割四到五次,是非常好的青贮饲料。
紫云英的嫩梢可食,可当做蔬菜食用。
根和全草均可入药,种子还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是非常好经济作物。
经过空间改良的种子,亩产鲜草可达一千八百斤。
入冬前,生态园完成了基本建设,负责建设任务的是京城的一建公司。
因为商榷不喜欢塑料大棚,而且这个时候塑料质量确实不怎么好,有毒物质超标。
曾有专门发声,声称全球变暖就是从自塑料大棚开始的。
所以生态园里盖得是一种半砖体暖房。
两边用砖各垒出两米五高、三十公分厚的双层墙体,中间留有烟道。
房顶用竹子为骨,铺三层草苫子覆盖保暖。
暖房长五十米,内宽五米,中间平均铺设两条深一尺,宽一尺五的烟道。
两侧用砖垒出两人宽的进出口,安装木门挡风,里面挂着厚厚的草帘。
进出口的两侧各有一个烧火的坑洞,各自负责一边烟道的加热保暖工作。
像这样的建筑,生态园里建了二十处,占地十亩。
牛棚、羊圈、鸡舍这些设施得等到明年春耕之后再建。
剩下的就是生态园里员工的宿舍了。为了尽快入住,宿舍起得是平房。
靠着山根建设,共三排,足足有四十多间,可容纳一百五人居住。
现在园区里一共有一百一十人,完全住的开。
另外商榷还划了两块地准备起库房和大院。
当然这些也得来年再干。
前期的基础设施刚建好,入冬的第一场雪就来了。
同时经过商榷多次申请,他终于搬出内政院的那个小院。
为了方便他随时到生态园工作,老人家在京城北海公园边上拨了一处空置的院子给他。
商榷给它起名——“留园”。
同样是大领导的字,请专门刻成了牌匾挂在院外,原迹被商榷仔细地收藏了收来。
院子的规格比小院大不少,是座五进半的院子,带着一大一小东西两个跨院。
东跨院的花园大些,一个小湖,湖上有观景的小亭,院内有正房三间,厢房左右各一间,均是一挑二的格局,还有两排倒座房,还间边角房。
因为人少,这个院子被锁上了。
西跨院相对较小,只有东跨院一半大,有一间正房,两间厢房,一排倒座房,厢房后向还有一个废弃的马厩。
这个院子也上了锁,暂时用不上。
主轴线上是三进半的院子。
后院的后罩房里,住着一位姓叶的大爷,是位老革命了,炊事兵出身,平时负责做饭、烧水。
耳房一间改成了卫生间,一间改成了澡堂。
另外两间厢房暂时没人居住,都用来种盆菜了。
耳房连着的一间大屋改成了厨房兼餐厅。
后罩房身后还有个半进院子,现在成了库房。
商榷住在正院的正房。
东、西厢房都是两明一暗的格局,
许跃军住在东厢靠近正房的那间,霍金则住进了东厢的另一个房间。
西厢给了两位新来的同志,一位叫冼平,一位叫白一波。
都是老人家配给商榷的司机兼警卫,车还是选的军绿色的吉普车,是接送他往返留园和生态园用的。
正院子里的耳房空闲置了下来,暂时没想到用处。
前院的倒座房一间改成了办公室,是绿色食品研究小组——生态园管理处的一个正式办公地点,算是给院子找了个正式的名头。
另一间是预留的值班室,冼平、白一波和霍金三人轮流住。
许跃军依然只负责商榷的日常安全工作。
在前院里还有多余的一个卫生间,也方便了值班人员晚上使用。
正院的院门到了晚上会上锁。
人可以从回廊到达各个房间,致使下雨,也能在院子里自由出入。
中院的庭院很大足足三百多个平方,四角种着桃树,巨大的树冠将整个院落遮蔽了起来。
即使是爬到院外的树上,也看不清院子里的情况。
大树还阻挡了寒风,院内的温度比院外高上那么一两度。
东角的桃树下还有一口水井。其他三个角各有一个太平缸,里面种着荷花,养着鱼。
这时已经是入冬了,荷花是看不见,水还不算冰,鱼还自由自在地游着。
等天再冷一冷,就得把鱼移进屋子里去了。
“留园”周边除了树林再没有其他建筑,保密性极好。
“留园”对外的名义虽然是绿色食品研究小组——生态园管理处,但房产证明已经登记在了商榷的名下,成为他的个人房产。
四合院那边,商榷每个月都会回去住几天,大多都是许跃军陪同,偶尔会是霍金。
每次回去都会给老太太带些粮食及生活用品。
这种事商榷不并愿意劳烦冼平和白一波两人。
因为他们身上的军人气太重,还不会收敛气息,解释起来太麻烦。
而且回四合院也不会用到车。
家搬到了北海公园附近,钓鱼成了商榷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
次数多了,许跃军也就放开了,不会再感觉尴尬。
因为是已经进入冬季,生态园还没有正式开园,十亩地的暖棚里的蔬菜工作量并不大。
商榷发布了第一项工作——编草苫子,这是冬季地表和暖房保暖的重要物品之一。
他的空间里是有一些,但这种东西损耗起来是很快。
何况商榷还想给山上也加上一层草苫子。
草苫子是用稻杆编织的。
稻杆是从空间里取出了,这些年商榷种植大米时的稻杆都没有浪费,全都收集了起来,足有三十万吨。
反正星球仓库够大、够多,而且里面还安装的时间控制器,存入的东西能全部保持原始状态。
细微的流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记。
草苫子要编成一寸多厚的,宽度有一米,一米二,一米五和两米,长度有六米、八米、十米、十五米这几个规格。
商榷几个规格都需要。
除了生态园的工人们,大部分编织任务都委托给了四合院周边的几个街道办,由他们向外分派任务。
一张一米宽,六米长的草苫手工费是二毛钱。
一张一米二宽,八米长的草苫手工费是三毛二分钱。
一张一米五宽,十米长的草苫手工费是三毛八钱。
一张两米宽,十五米长的苫手工费是四毛二钱。
手快的人两天能编出一张一米五宽的草苫。
商榷每周收一次货。
这个工钱一出,许多生活困难的家庭都领了任务回去编织草苫。
秦淮茹已经快生了,编草苫的活她是干不了了,只能和贾张氏一起搓起了草绳。
前院秦家编草苫用的草绳就是她家的,一根二十米长的草绳五厘钱,也算是个进项。
林建国也想编草苫,奈何他人太小没有力气,扎的草苫疏松,厚度不度,只好也搓起了草绳。
稻草韧性强,大人搓草绳都经常被割了手,何况是孩子。
商榷知道后,跟老太太打了声招呼,让林建国和秦秀娟两个人帮忙统计本街道办内的交货量,工作期间每个月给三块钱的工钱。
二大爷家只有刘光天在编草苫,因为他年岁快到了,该娶媳妇了。
三大爷家是全家上阵,大的编草苫,小的搓草绳。
一大娘陪着老太太,有一搭没一搭地干着,一大爷收入高,她并不在意这些手工费。
外人不知道商榷空间里有三十万吨的稻草,为了让这个工作长久些,多赚些钱。
有的人没用商榷提供稻草,而是跑到周边的村子收稻草。
结果编草苫的事情就传到了村子里,有人过来打听了草苫的规格,回去自己编草苫送了卖。
质量好的商榷也收了。
在进入深冬前,生态园的地面都盖上了草苫,用土压了边了。
暖棚也上了顶,竹子做的棚骨很结实。
想来只要不是刮飓风,应该是没事的。
暖棚里面洒上了上海青、生菜、小白菜、茼蒿等的种子,这些都是生长周期短的绿叶菜。
格外,还有种了三个大棚的辣椒、西红柿和黄瓜这种支架果蔬。
种这各大棚需要有人随时查看。
天暖时要把草苫子交换着掀开一半,进行换气和照光。
天寒时,也要有人时不时地打开进出口通风。
如果连续几天都是大寒天,还会拉了电线给蔬菜照灯,制造光源。
暖棚口的坑洞里也会点上柴火或烧上煤球,用来保持棚内的温度。
更需要有人定期浇水,除草。
这人时代种暖棚菜是件耗费人力的事。
好在大棚不多,园里人却不少。
这世上总有精明的人,跑来问了草苫的用处。
盖暖棚是来不及了,但把现成的猪圈或茅屋改建一下也是能做到的。
京郊高家村的村长高富贵就带着他们村的村民,用村里自己的稻草编了草苫,把猪圈、牛棚处用了起来,做了几个简易版的大棚。
大棚里面保温用的是烧了柴火加了盖的铁桶。
村里的人轮流守着几个大棚,学着商榷的生态园种起了青菜。
虽然费了不少劲,但春节前后,高家村的村民吃上了新鲜的青菜和西红柿,味道不比盆菜差。
其他村子的人知道,不仅暗怪自己目光短浅。
下定决心来年冬天也要种暖棚菜。
生态园的青菜每三天就往内政院送一次,这可比后勤处那几个房间种出来的品种多多了,份量也足足的。
大领导表扬了几次,老人家也很高兴。
入冬后,商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留园和生态园两边来往,偶尔会到街道办的??苫收购点转转。
冬天的北海公园人越发的少了,但商榷的的垂钓活动依旧。
偶尔天气好的时候还能钓上不少鱼,算是加餐了。
许跃军现在是彻底放开了,也弄了个鱼杆一起钓。
四合院那边,每个月都会回去一次,每次都住上个三五天的。
陪陪老太太,也和一大爷一大妈说说工作上的事情。
上岁数的人总能看到年轻人看不到的一面。
商榷在交谈中很受启发。
傻柱和许大茂矛盾越发深了。
商榷私下里单独找了许大茂说话。
二人说了些什么没人知道,但商榷好像不再费心过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