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裹挟
京城,崔宅里。
崔绍坐在崔垣崔老相公面前,低头抿了口茶水,然后抬头看了看正在翻看一本古籍的崔相公,欲言又止。
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准备说话,还是没能说出口。
崔老相公放下手里的书籍,看了看他,然后淡淡的说道:“怎么?那爷俩玩劝进这一套玩上瘾了?让你来劝老夫,也去劝进?”
崔绍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叹了口气道:“伯父,您觉得…朔方军能够割据关中吗?”
能够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崔绍已经完全不指望朔方军,将来能够一统天下了。
崔垣闻言,忍不住笑了笑:“我们崔家的子弟,能够出头的,自小都要通读经史。”
“你也是读过史书的。”
他看着崔绍,淡淡的说道:“自古割据一方的,有割据岭南的,也有割据东南的,最多的是割据巴蜀的。”
“关中这块地方…”
说到这里,崔垣想了想,然后缓缓说道:“除非韦全忠能够贯通巴蜀,否则绝不可能长久。”
崔绍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的确,关中八百里秦川虽然不小,做了几百年京畿,关中子民百姓也不能算少,但是单单凭借这八百里秦川,想要生存下去,就只能扩张,而不能内缩。
如果能够贯通巴蜀,将天府之国纳入版图,那么说不定还真的能够维持下去,后代儿孙有些能力的话,说不定还真能维持个两三代人。
可是如今的蜀中,是大周朝廷在占着,皇帝武元承,已经驾到成都府,打算在成都府安家了。
这种情况下,即便朔方军全力进攻,个几年时间,能够硬生生吃下蜀中,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自己也会被硌掉一嘴牙。
更要命的是,虎视眈眈的李云,不可能眼睁睁看着韦全忠进攻巴蜀而无动于衷。
这种情况下,朔方军吃下巴蜀的几率太小太小了。
崔绍闻言,长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了。
崔相公看着他,低头喝茶道:“你儿子,不是早早送去了清河?现在清河那里说不定已经在与李云联系了,你安心在关中,跟韦全忠父子过家家就是,叹什么气?”
“伯父,侄儿并不是为了朔方军叹气。”
他站了起来,对着崔垣深深低头道:“如您所说,我们崔氏子孙,自小蒙学,能够出头了,小时候多少都吃过一番苦头,您可能不知道,侄儿天资有些愚鲁。”
“因此吃的苦头更多。”
他看着崔垣,默默说道:“当初,好容易从同辈之中冒了头,被家里安排进了朝廷当官,一心想着建立一番功业,将来也像伯父一样,被记述在宗祠之中,做青紫宰相。”
“没想到人到中年。”
崔绍默默说道:“一事无成。”
“如今关中这个场面,侄儿将来,也难有出头的机会了,韦大将军,韦大将军…”
他连喊了两句,还是没有把嘴边的话给说出来,只是对着崔垣深深作揖,开口道:“伯父,侄儿知道您绝不肯委身屈就,也不多劝您了,侄儿只希望,能够隔三差五,来您这里坐一坐,一来是陪您老人家说说话,二来…”
“对那边,也能交差,就只当是侄儿,已经劝过您了。”
崔老相公抬头,看了看自己的侄儿,想了想之后,缓缓点头:“侄儿也是儿,你要来便来,做伯父的不会拦你。”
崔绍闻言,泪流满面,他用袖子擦了擦眼泪,对着崔垣深深作揖:“伯父您老人家早些歇息,孩儿便不打扰了,您老放心,侄儿只要还活着一天,这京城里里就绝不会有人动您一根汗毛。”
“我老头子一大把年纪了,也不惜这条命。”
崔老相公笑容平静:“之所以至今未死,只是想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天这世道的变化,哪天我儿需要老夫这条命了。”
他看着崔绍。
“随时说话。”
崔绍跪在地上,泪流不止:“伯父千万保重身体,没了伯父,侄儿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支撑下去了。”
说罢,他长掬了一把眼泪,站了起来,毕恭毕敬的退了出去,等走到崔府门口的时候,依旧泪痕未干,有同样投靠韦大将军的官员,近前看着他通红的眼睛,有些好奇:“崔相公,老相公还是不肯么?”
“不肯,不肯。”
崔绍用袖子擦了擦眼泪,情绪却已经恢复了冷静,叹了口气道:“一哭二闹都用上了,没有什么用处,老人家一门心思,忠于大周。”这官员闻言,也是叹了口气,开口道:“原先大家伙谁不是这个念头?但是陛…但是那位走的时候,连个招呼也不打,太寒人心。”
“至于老相公这里。”
这官员假模假样的说道:“崔相公费心罢,如果老相公肯点头,那些顽固之人,估计都会心向新朝了。”
崔绍正要回话,一个小兵一路急匆匆奔了过来,对着崔绍低头道:“崔老爷,大王请您进宫去,有要紧事同您商量。”
崔绍一怔,随即应了一声“知道了”,然后对着同僚拱了拱手,收拾了一番衣裳,一路进了皇宫,在崇德殿里,见到了已经睡在天子软榻上的韦大将军。
崔绍立刻上前,欠身行礼:“拜见大王。”
听到了崔绍的声音,韦全忠立刻精神了不少,他对着崔绍招了招手,开口笑道:“继宗快来,快来。”
韦大将军对于崔绍,是相当看重的。
因为崔绍,是清河崔氏嫡子,是目前投靠他的下属中,出身最高的人,没有之一。
有这样一个人在,就是活招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奔。
崔绍连忙上前,正要说话,就听韦大将军开口说道:“这是关在,刚送进关中的文书,继宗看一看。”
崔绍点头,两只手接过文书,展开一看,只见标题几个大字,赫然入眼。
“吴王讨契丹贼檄。”
看到这个标题,崔绍就愣在了原地,他立刻往下看去,只见一篇文章,辞藻朴实,深入浅出。
简单来说,就是号召天下人,共抗契丹贼寇,保卫汉家江山。
最后一句,更是直入人心。
试看今日之河北,竟是谁家之天下!
崔绍看完之后,眉头紧皱,他抬头看着韦全忠,开口说道:“大王,此物是从何得来?”
“关外各州,到处都有人将此檄文广而告之,发布的速度奇快,几天时间,整个中原各州郡,就到处是此文了。”
崔绍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文书,轻声感慨道:“大将军,这说明江东那个九司,现在已经极其厉害了,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把这篇檄文传播开来,就能在同样的时间,把各地的消息,传到李云的桌案上。”
“而且…这篇檄文,用意有一些歹毒。”
崔绍低声道:“现在,江南江北,最…能够与大王比肩的,只有李云一个人,而河北道乱起来,无疑会打乱李云的计划,让他侧背有后顾之忧。”
“这种情况之下,他号召天下诸侯,抗击契丹,合情合理,但是这篇檄文歹毒就歹毒在…”
崔绍看着韦全忠,低声道:“它本来是应该送到天下诸侯手上的,如今却被李云,广告民间,这是用人心民望,来裹挟大王,裹挟天下诸侯。”
“哪怕天下诸侯不发兵抵抗契丹,有了这道檄文,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江东军与契丹人作战的时候,在江东军背后捅刀。”
韦全忠闻言,眯了眯眼睛,两只眼睛目光闪烁。
显然,以他的性子,才不会在意什么民心,只要江东军与契丹人交战,他一定毫不犹豫的偷江东军的屁股。
崔绍认真想了想,然后看向韦全忠,开口道:“大将军,江东军弄出这种东西,恐怕不久,就要派出兵力,去北上抵抗契丹人了。”
“到了那个时候…”
韦大将军笑着接话道:“到了那个时候,我便领兵东出,夺回中原!”
崔绍微微摇头,开口道:“大将军,一旦江东军派了人北上抗击契丹,将军最好也派一部分兵力,去抗击契丹。”
“哪怕只是三五千人,做做样子,也要派人过去。”
韦大将军闻言,大皱眉头,他上下打量了一眼崔绍:“继宗?”
崔绍被他的目光看的脊背发凉,连忙微微缩头,低声道:“否则,恐怕会大失人心。”
“人心…”
韦全忠冷笑了一声,又哼哼了几下,摆手道:“这事本王知道了,本王…”
“自有决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