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国两储君!憋屈的庆帝!23
数日后,庆帝收到了李长安的上书。
奏折上面只有八个字,“奸佞当朝,不敢回京”!
李长安遭遇刺杀的事情已经在京都传开了,庆帝也知道李长安斩了宫典和秦易。
庆帝的心中很不满,尤其是李长安斩了宫典,这显然是在打庆帝的脸。
根据鉴查院的情报,李长安派遣了手下最精锐的两支武者骑兵,又去打西胡了。
李长安留在阳关,是在深入整顿定州军。
可以说,李长安在显示一种态度,一种对太子和庆帝不信任的态度。
李长安的家眷都在京都,而且没有任何要离开的迹象,庆帝判断他还不至于造反。
因为,以李长安现在的功劳,合法的成为庆国储君,是非常有希望的。
于是庆帝亲自去敕令,安慰李长安,让李长安回京。
然后李长安再上书,说西胡欺人太人,他一定要灭了西胡王庭。
他甚至说,如果不是手上兵力不足,他能将西胡彻底灭族。
几番拉扯之下,庆帝发现局面完全反过来了。
派李长安出去的时候,庆帝想让李长安在外多待几年。
但是大半年过去了,庆帝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李长安早点回来。
李长安手握重兵,拥兵自重,庆帝真的担心。
如果李长安真的扯旗造反,那么庆国顷刻间就会分裂。
而且以李长安的军力,庆帝根本没有把握短时间平叛。
北齐,皇宫。
卫太后终于收到了李长安的回信。
得到了李长安停止返回京都的消息,卫太后马上给李长安去了信。
意思很明确,请李长安自立为西秦皇帝,坐拥西秦国和庆国西北。
北齐将全力支持西秦和南庆对抗,甚至愿意说动大宗师出面帮忙。
卫太后言辞恳切的写了好几页纸,但是李长安只回了五个字。
卫太后看了之后,瞬间沉默无语。
很显然,李长安根本就没考虑她的想法。
“这个李长安,到底在想什么,难道还要回南庆京都当受气王爷?”
“他这种功劳,要么被立为储君,要么就是个死!”
“本宫跟他推心置腹,他竟然一点都不当一回事!”
卫太后越想越生气,刚把那张纸放在蜡烛上想要烧掉,却又后悔了。
“算了,不烧了,字写得挺好看。”
只见那张纸上,潇洒飘逸的写着五个字。
“夫人,想我否?”
差不多同时,小皇帝战豆豆也收到了李长安的回信。
她给李长安的信,意思跟卫太后也差不多。
不过字里行间透露出,如果李长安自立西秦,两人关系会更近。
在说明大局的同时,隐隐有一丝情谊在里面,分寸把握的极好。
李长安的回复也同样简洁,“美人勿忧,相会之日不远矣。”
战豆豆咬着牙,琢磨着李长安到底什么意思。
联想到前些时间的一份军报,她就很快想明白了。
韩信已经将十万雄兵移师秦齐边境,随时可以进攻北齐。
虽然十万兵马灭不了北齐,但也说明了西秦和李长安的态度。
“李长安,你可真是不识好人心!”
“你在南庆朝堂危机四伏,自己都身陷危局,却浑然无觉!”
“而且,大齐有苦荷国师在,纵有百万雄兵,也休想灭齐!”
两个多月后,叶完和上杉虎返回定州。
西胡金帐王庭、左右贤王的王庭,全部一锅端。
两人生擒了速必达单于,左右贤王全部斩首灭族,缴获牛羊马匹无数。
李长安在西北一带,实力更强,威望更高!
武功之盛,是数百年来中原帝王都没有做到过的。
南庆。
御书房中,陈萍萍和庆帝相对而坐,刚刚禀报了最新的情报。
李长安灭了西秦,灭了北蛮和西胡的王庭,庆帝百思不得其解。
“陈院长,你说李长安是如何做到的?”
“消灭北蛮王庭,用了四万精骑,消灭西胡金帐,竟然只用了两万人!”
陈萍萍答道,“雪域蛮族、草原胡人,都施行部落制。
可汗和单于所在的王庭,也不过是大一点的部落而已。”
“除非集合兵马劫掠中原,他们都是部落散居,兵马也不集结。”
“如果我们的骑兵够强大,的确可以以战养战,一个一个部落消灭过去。”
“兵不在多而在精,进入雪域和草原,需要的百战精兵。
人多了只会增加负担,不利于以战养战。”
庆帝点了点头,无论北魏、北齐、南庆,这一点基本都是共识。
陈萍萍接着说道,“说起来容易,但是几乎无法做到。”
“一来,异族王庭漂移不定,草原雪域广袤何止万里,根本找不到部落和王庭。”
“如果在雪域和草原上迷了路,有多少人都只能等死。”
“二来,我们的骑兵再强,遇上异族的骑兵也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异族骑兵全民皆兵,从小征战,异常凶悍。”
庆帝沉声说道,“第一个难题,需要精准的情报和向导,第二个难题,是要养一支百战骑兵。”
“陈院长,我觉得这两件事都不是短短半年能做到的,我总觉得李长安这是筹谋良久的行动。”
“但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兵事,也没有和将领们结交过。”
陈萍萍说道,“老臣认为,此事的关键在西秦。
西秦在情报和养兵上,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
庆帝一拍大腿道,“我也这么想,所以就更觉得奇怪了。”
“西秦应该远比表面上强大,但是为何落入李长安手中,就那么死心塌地的给他卖命呢?”
陈萍萍拱手说道,“陛下,老臣正在查,目前还没有什么眉目。”
“陛下,现在是时候请秦王殿下回京都了,不能让大庆陷于分裂啊。”
叶重被架空在西秦国都城,定州军现在也被李长安的人掌控,随时都能割据一方。
庆帝脸色有些阴沉,“现在朝中已经有了易储的呼声,但是太子无罪怎能随意废除。”
庆帝对于帝位的想法从来都没变,如果自己能长生不老,那当然最好。
如果不行的话,一定会传给自己的儿子。
如果太子不行,还有其他的儿子。
虽然李长安功劳巨大,但是庆帝认为自己能掌控局面。
毕竟他有隐藏底牌,他可是大宗师啊!他内心是有谋划的,可以将四顾剑和苦荷全部除掉,把国内的一切不安定因素一网打尽。
这些不安定因素包括李云睿、秦家、李长安,甚至陈萍萍。
所以,庆帝知道,现在最理智的做法是稳住李长安,将他请回来。
只要李长安回到京都,庆帝认为,他就能一步步削弱李长安的势力。
然后再一步步将西秦国,真正纳入庆国版图,纳入他自己的统治之下。
“太子不能废!”
“但是,恐怕除了储君之位,没有其他条件能够满足李长安。”
陈萍萍声音平静的说道,“陛下,可记得大庆有过亲王直接登基的先例?”
“当时两位夺嫡皇子,一位是太子储君,另一位亲王兼任京都府尹,两人继位的几率几乎相当。”
南庆历史上,亲王兼任京都府尹,是有特殊含义的。
陈萍萍说的这次,就是亲王最终继位。
“只兼任京都府尹还不够,还要加殊礼,让他的待遇和太子对等。”
庆帝听着陈萍萍的话,已经开始咬牙切齿了。
他堂堂大宗师,天下最强国的皇帝,竟然要屈辱的做出这么大让步!
但是,庆帝作为一个权力动物,理智到可怕。
他知道,他要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要步步谋划,将李长安打下的土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然后,再设计将李长安连同他的势力连根拔起,这样做最保险。
所以,还是要忍耐!
登基二十多年,第一次感受到憋屈!
“陈院长,就按伱说的做吧。”
陈萍萍垂首道,“陛下圣明!”
“当今局势,一切以稳住李长安为重!”
庆帝的神色,又恢复了沉静,“李长安意图不轨的证据,也要开始收集了。”
“希望这一次,鉴查院不要再让朕失望了!”
李长安成长为庞然大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鉴查院失职。
因为西秦的错误情报,让庆帝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将李长安送去边军。
数日后,护龙山庄中。
范若若、战翩翩、叶灵儿,正在陪着林婉儿打麻将。
林婉儿的身前,已经堆满了碎银子和银票。
范若若捏着一张牌,犹豫了很久也不敢出。
林婉儿微微一笑,“秦王妃,怎么又让本宫催啊!”
范若若苦笑一声,把手里的牌放出去,“二筒!”
已经听牌的林婉儿没有说话,范若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牌过一轮,叶灵儿也高兴的打出一张二筒。
“嘻嘻!这是姐姐打过的,婉儿你应该不胡吧!”
林婉儿冷眼看着叶灵儿,“你要叫本宫公主殿下,你刚刚已经输掉叫我婉儿的权力了!”
叶灵儿眼前空空如也,已经输无可输了,到了输礼仪称呼的地步。
“好好好,公主殿下”
林婉儿嘴角微翘,将面前的牌推倒,“胡了!等的就是你的二筒!”
叶灵儿顿时不依了,“刚才姐姐也出了二筒啊!你怎么不胡她的!”
林婉儿为了赢叶灵儿,专门定的这规矩,放过了范若若让叶灵儿点炮。
“叶灵儿,怎么着,你输不起啊!”
“从这一轮开始,叫本宫依晨公主殿下!”
叶灵儿也不知道为什么,林婉儿总是时不时针对她。
她思前想后,一定是自己先嫁人了,所以林婉儿不高兴了!
叶灵儿求饶道,“让晴雯来打吧,我不玩了,不玩了。”
林婉儿正色道,“你要是下了场,本宫断了李长安和叶重的粮草!”
林婉儿掌管内库,但是李长安的粮草是户部供给,而且李长安也没指望过京都的粮草。
但是叶灵儿不知道啊,自家夫君、父亲、兄长可都在西北呢,她是一点也不敢得罪林婉儿。
叶灵儿和战翩翩,自打林婉儿上桌,就从来都没赢过。
打又打不过,下又下不了,叶灵儿真是骑虎难下。
好在这个时候,高五娘快步走了进来,给林婉儿报告了一则消息,才算解救了叶灵儿。
“公主殿下,陛下下旨了。”
“命秦王殿下领京都府尹,原京都府尹梅执礼降为京都知府。”
“御赐秦王殿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谒赞不名,诸般殊礼,高太子一阶!”
“还赏赐秦王殿下三倍亲王俸禄,白银十万两,黄金一万两……”
听到这个消息,林婉儿露出了欣慰笑容。
“陛下这是将古礼都搬出来了,俸禄金银不过是个门面,做不得数。”
“亲王衔加封京都府尹,再加上比太子高的殊礼,这才是最关键的。”
三位王妃都知道,林婉儿是李长安的死党,知道的事情甚至比她们还多。
所以,在护龙山庄讨论这些事,也没有什么忌讳。
范若若缓缓说道,“也就是说,大庆国从此有两个储君了?”
战翩翩眨了眨清澈的大眼睛,“你们的太子什么功劳都没有,什么才能也没有,你们陛下为什么不直接废了他!”
聪敏的林婉儿已经猜到了,李长安终于快回来了。
“三位王妃,本宫今日还有要事,就先告辞了。”
三位王妃恭送了林婉儿之后,林婉儿又回身在叶灵儿屁股上拍了一把。
“叶灵儿,本宫今天心情好,就先放过你了。”
说完之后,林婉儿才微笑着扬长而去。
战翩翩小心翼翼的问道,“灵儿,你是怎么得罪了公主殿下?”
叶灵儿哭丧着脸道,“我怎么知道啊!”
范若若轻笑了一声,好像发觉了一丝隐秘的端倪。
半个月后,李长安带着两路龙骑军,回到了京都城郊。
太子、大皇子、三皇子和文武重臣,出城十里迎接。
李长安远远的看到前方旌旗蔽日,声乐震天,好不热闹。
等李长安策马靠近,太子恭敬的弯腰拱手,其他人全部跪倒在地。
“恭迎秦王殿下凯旋!”
李长安下了战马,扫视了一眼跪倒的人群和招展的旌旗。
随即,他忍不住面色一沉。
旌旗不对,声乐也不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