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一口气看完最强五刺客#历史#小知识#刺客】
10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历史上名流千古的五大刺客
他们是历史上名流千古的五大刺客,拥有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他们以“士为知己者死”为人生信条,躬耕于黑暗,却侍奉于光明。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盘点《刺客列传》中武力值爆表的五大刺客。
第一名:聂政——白虹贯日
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以任侠着称。年轻时因杀人避祸于山东,以屠夫为业。当时,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争权失败,潜逃在外。
严仲子听说聂政的侠名,便以替其母亲祝寿的名义与他结交,求他刺杀侠累为自己报仇。
聂政在为母亲守孝三年之后,为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自一人来到韩国国都。在侠累宅邸的台阶之上,他击杀数十位侍卫,成功刺杀了侠累并逃出重围。
为了避免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聂政自毁其面,剖腹而死。
第二名:专诸——彗星袭月
专诸是春秋时期吴国人,是五大刺客中工作效率最高的刺客。当时吴王僚在位,他的堂兄公子光欲夺位。于是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公子光以宴请吴王僚为名,把匕首藏在进献的鱼腹之中,当场刺杀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第三名:曹沫——血溅五步
曹沫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是五大刺客中唯一存活的刺客。齐鲁交战,鲁国屡败,鲁国领土被齐国侵占。后来齐桓公答应和鲁国结盟。
在祭天的祭坛上,鲁庄公身边的曹沫突然发难,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挟齐国归还鲁国的国土,否则同归于尽。齐桓公无奈,只得答应。
按当时的礼法,曹沫在做了这件事后应该以死谢罪,但他面不改色,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好像刚刚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第四名:豫让——斩衣三尺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是五大刺客中最悲情的刺客。他是晋国正卿智伯的家臣。晋国的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智伯,智伯瑶兵败被杀。
为了替主公报仇,豫让更名改姓,潜入赵襄子的宅邸。为了不被别人认出,他吞炭使自己声音变哑。后来豫让行刺赵襄子不成,反被赵襄子所捕。
临死之前,豫让求得赵襄子的衣服,拔剑斩其三尺,以示为主人报仇,然后自杀。
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
第五名:荆轲——图穷匕见
荆轲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当时正值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灭赵后的秦军兵锋直指燕国边境。
惊恐无比的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入秦行刺秦王嬴政,以挽救面临灭顶之灾的燕国。在田光的推荐下,太子丹找到了荆轲。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国督亢地图以及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前往秦国。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荆轲以献图之名,暗藏匕首于其中。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击伤,最终被秦侍卫所杀。
【一口气看完大丈夫伍子胥的一生#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他是春秋乱世中最传奇的真英雄,父兄被冤杀,一生奔波飘零。为复仇一夜白头,他是史书评价最为刚烈的大丈夫。
隐忍多年,报仇雪恨,把仇人掘墓鞭尸,他一生传奇,最终却被诬陷刺死,抛尸江中。端午节也为纪念他而立。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大丈夫伍子胥的一生。
伍子胥出生在楚国一个声名显赫的家庭,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的老师,哥哥伍尚也是青年才俊。不出意外,伍子胥本可以安稳地度过一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前522年,楚国太子建被奸臣费无极诬陷叛乱,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作为太子的老师也被牵连进去。
楚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全部处死。伍子胥被迫出逃,幸免遇难。在东皋公的帮助下,伍子胥顺利通过昭关,来到了吴国,这就是“伍子胥昭关一夜白头”的典故。
公元前515年,伍子胥来到吴国后,结交了专诸和公子光。为了借吴国之力伐楚,他让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协助公子光成为吴王,即吴王阖闾。
此后,为了让公子光免除后顾之忧,伍子胥又安排要离刺杀了吴王僚的儿子庆忌。
公元前506年,阖闾重用伍子胥,并任用伍子胥推荐的孙武为帅,出兵伐楚。在柏举之战中,吴军大败楚军,随后势如破竹,攻破了楚国的郢都。
当时仇人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数十年的父兄之仇未曾忘。于是,他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为了挽救楚国,在秦国宫殿上痛哭了7天7夜,终于求得秦国出兵救楚,打败了吴军,挽救了楚国的危亡。
申包胥堪称千古忠义爱国的典范。
公元前496年,槜李之战中,越国打败吴国,吴王阖闾伤重而亡。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伍子胥被吴王托付为辅政大臣,位极人臣。
公元前494年,夫差继位两年后,在夫椒之战中,吴国大败越国,越国投降。伍子胥认为此时应该一举消灭越国,但夫差听信奸臣伯嚭的谗言,不听伍子胥的主张,放弃了灭亡越国,留下了隐患。
公元前484年,伯嚭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于是夫差赐伍子胥自尽,之后又把他的尸体丢进了钱塘江中。百姓感念伍子胥的遭遇,纷纷纪念他,这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来源。伍
子胥死前,要求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城门上,让他看到吴国的灭亡。后来,越国最终攻破了吴国都城,伍子胥仿佛看到了吴国的灭亡。
这位春秋乱世中最传奇的英雄伍子胥,最终悲惨地落幕,让人唏嘘感叹。为报父兄之仇,一夜白头,隐忍数十载,报仇雪恨。太史公也不禁称赞:“非烈丈夫,孰能至此?”
【一口气看完杨朱学派!历史#小知识#杨朱学派】
他被孟子骂作“禽兽”,但他创立的学派却成为当时主流,影响力一度超过孔子。
他是百家争鸣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却被儒家排斥和非议,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最早的个人主义思想先驱——杨朱。
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所创立的道家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墨家学派齐名。
孟子曾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于墨。”由此可见杨朱学派的影响力。
杨朱曾有一句名言:“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如果拔掉我身上的一根毛能让全天下人得利,这种事我不干;
但如果让全天下人都给我好处,这种好处我也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损一毫,不立天下仁义礼,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得到治理。
单独看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范,但其实这句话的原版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杨朱的思想被孟子故意曲解,强调他“一毛不拔”,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因此骂他是“禽兽”。
但杨朱真正的意图是“人人不自损,人人不损人利天下”,这显然已经超越了儒家的范畴。他追求的是一种个人主义下的天下大治,这样的认知与我们的常识相悖,因此他的学说一直遭受争议。
要想真正了解杨朱的思想,就要看这门学说的前提。杨朱学派的思想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论生死、贵己、全性保真。
杨朱学派认为,每个人都会死,生死是自然规律,与成仙拜神无关。这是一句让人难以接受的实话,也是杨朱思想被定为异端学说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人们就是不能接受实话。在这个基础上,杨朱又说:“不管你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还是成为人人摒弃的恶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
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要面对现实,坦然接受这个结局。
杨朱的弟子孟孙阳曾经这样问他:“要是有一个人珍惜生命,爱惜身体,以此祈求不死,能办到吗?”杨朱回答:“人没有不死的道理。”
孟孙阳又问:“以此祈求长久活着,能办到吗?”杨朱回答:“人没有长久活着的道理。生命不是想长寿就能长寿的,身体不是爱惜就能健康的。”
在这里,杨朱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且久生奚为?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阴阳之乱,古犹今也。”
意思是,要长生干什么呢?世间的苦乐,古今都是一样的,社会的变化,古今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这一生真的好好体验了,该听的听过了,该看的看过了,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那么你可能就不想长生了。
杨朱思想的第二个重点是“贵己”。他强调“贵己”是杨朱思想的第二大重点,是最难理解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误解的一点。杨朱说:“百年之寿,去诸扰扰,常居闲暇,不过三十。然则一生之中,欢乐无几。”
意思是,100岁是人类寿命的极限,能活到百岁的人,1000个人中也挑不出一个。
假设一个人能活到百岁,年幼和衰老的时间占据了生命的一半,夜晚睡眠失去一半,疾病忧患又是一半,这么算起来,人生也就匆匆十几年。
那你这十几年的时间要怎么过呢?为了名声去奔波,损伤自己的身体?还是为了欲望去束缚,徒增自己的烦恼?都不是。
你想怎么过,不需要问别人,而是要问自己的本心。这叫“不从心而动,不为名所劝;从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
意思是,不违反自然的本性,不为名誉所引诱,不被外物所累,不追求死后的名声。
杨朱的弟子突然疑惑地问道:“只重视自己,这不是自私吗?”于是杨朱才说出了我们开篇提到的话:“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这句话的原意是,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同时也要重视他人。
对自己有坏处的事不去干,对他人有坏处的事也不去干。儒家讲“牺牲自己,成就他人”,但孔夫子去世之后,还有谁真正牺牲自己呢?
不都是让别人牺牲成就自己吗?这些话可能有些违背常理,但杨朱的思想就是这样,所以才会一直遭受争议。
杨朱思想的第三个重点是“全性保真”。他主张保持自然本性,不被外物所累。他反对为了名声或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认为只有每个人都重视自己,同时也不损害他人,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杨朱的弟子曾经这样问他:“人们不应该追求名节吗?不应该追求一些富有道德的东西吗?”杨朱回答说:“不过是借名声来致富罢了。”
弟子又问:“那为什么有些富有的人还不罢休呢?”杨朱回答说:“还要谋取显贵地位。”弟子又问:“那地位已经很尊贵了,为什么还不罢休呢?”
杨朱回答说:“为了生死之后的名声。”接下来还是同样的逻辑:人都已经没了,还要什么名声呢?这是为了子孙后代尽一个名声可以恩泽相抵。
——“被如家排挤的,都是大学问啊。”
——“华夏爱第一个对道德绑架说不得人。”
——“圣人的话是拿来听的,不是让你用的,是让别人去用的,不是让你用的。”
——“杨朱的思想太超前了,太过于不虚为了。”
——“杨朱主要就是批判当时的那群圣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