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瑾走下马车,外面的天色已经有些黑了,加上空气中有雾气弥漫,导致视野朦朦胧胧。
而就在这昏暗的迷雾之中,一道微弱的光芒穿透雾气,映入黄瑾的眼帘。
那是一座城,一座灯火通明的雄城!
城墙上的灯火宛若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城池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静静地守护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它的存在是如此令人震撼,以至于黄瑾几乎忘记了呼吸。
城墙上的宁古字号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整个北境宣告着它的不屈。
“这是宁古郡城?”黄瑾瞪大眼睛,喃喃道。
无数禁军矗立在这座雄城脚下,站在最前沿的禁军将领沉默着注视着高耸的城墙。
作为曾经随庆帝参与过关外战争的老将,他的脑海中闪过宁古郡城曾经的样子。
前朝文帝在此设龙城县,后又改为柳城郡,户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
作为一个人口不过四千的小郡,在这关外之地自然无法得到发展,甚至一度被蛮人攻破郡县。
直到庆帝率军来此,一扫蛮族,并令手下军士在此建立宁古郡,设宁古郡城。
而那时的宁古郡城,也不过是一个城垣长约百米,底宽20米的夯土小城。
而现在眼前的这座雄城,倒像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甚至在恍惚之间,他还以为自己回到了帝都。
车队越是靠近城墙,黄瑾越是能感觉到这座城池带给人的震撼。
城墙上灯火辉煌,如同镶嵌在夜空中的一串串璀璨宝石,城墙的每一块砖石都平平整整,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帝都的城墙都没有这么规整,当初建设帝都时为了统一砖石的质量和大小,庆帝可是砍了不少脑袋。
黄瑾不由得想到,哪怕是关内的那些城池,想要修这么高大的城墙,需要多长时间?
更别提这里是关外了,至少要花上半年时间吧?
禁军统领的想法则和黄瑾不同。
他不断思考着,如果自己带领禁军攻打这样一个城池,能否打得下来。
想了半天,答案是:肯定不能!
秋冬时节,这座城池位处冰天雪地之中,都不需要坚壁清野了,围困这座城没等守军饿死,城外的军队就被冻死了。
春夏倒是没有那么冷,但除了围困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至于硬攻,开什么玩笑?这城墙至少有十多米高,靠人命堆积在这等城池面前毫无意义。
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攻下这座城池的办法,这让身为皇帝亲军的他顿时有些气馁。
就在众人还在纠结高大的城墙时,一道欢笑声穿透雾气,传到众人耳中。
行进的队伍破开迷雾,王羲正顺着声音的来源看去,不由得惊喜道:
“父亲,您看,那边有百姓。”
众人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旷的土地。
规整的田地被笔直的小路、沟渠和篱笆分割开来,形成了一块块井然有序的农田。
田埂上,农人们头戴斗笠,身着粗布衣裳,弯腰劳作。
男人扶着怪模怪样的耕犁,赶着慢吞吞的老黄牛走向下一片田。
女人动作轻柔而有力,将麦种抛洒入耕好的土地中。
孩子们在田间奔跑,笑声清脆,偶尔帮忙扶起歪斜了的麦穗。
放眼望去,城墙外几乎每一片土地,都被开发成了一亩亩平坦的农田。
“这”王永年有些失声。
他想过宁古郡城饿殍遍地,想过这里遍布着蛮人的铁蹄,甚至想过整座城池已经沦陷。
唯独没有想到,眼前这一幕富有生活气息的春耕景象,宛若置身于一幅动态的山水田园派画师的画卷中。
“王大人。”黄瑾从短暂的失神中走了出来,“这里似乎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啊。”
王永年顿时觉得脸上有些烫。
挂不住面子的同时,他也有些惊讶。
宁古郡王来这里才多久啊?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吧?
区区一个月,竟能将领地内的民生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条?
莫非他身旁有大贤辅佐?
就在疑惑之际,王永年突然听到,身旁的儿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者,皆怡然自乐。”
王羲正突然情绪激动地跪倒在地上,眼泪婆娑:“老师,您苦苦追寻的'桃花源’,真的存在!”
王永年这才想起来,自家儿子的老师,那位皇帝都敬三分的大儒,是儒学桃源流派的魁首。
桃源流派结合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农学思想,其学追尊神农为师,以农为国之本。
其创始人写过一篇《桃源纪》,讲述他误入一处桃花源,看到了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国度,百姓们靠耕种自食其力,毫无现实社会中的污浊黑暗。
桃源流派虽然被大庆承认,有些影响力,但信奉它的儒生却很少。
在大庆,还是讲究天人合一的正统儒生数量较多。
所以桃源派只能另辟蹊径,其门人大多将精力放在农事上,或如同寻常老农般专攻农学,或在户部中的仓部担任农官。
这就导致正统儒生更瞧不起桃源派,认为他们是泥腿子。
若非自家儿子拜的是桃源派魁首,王永年都不会让他加入桃源派。
“行了,起来吧。”王永年拉了拉儿子的袖子,“只看到眼前这些,又能说明什么?怎么证明这里就是靖节先生说的桃花源?”
王羲正闻言愣了愣。
父亲说得也对,面前春耕的场景虽然看着令人心喜,但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只是出关之后,萧条的景色和对未来的恐惧一直压抑着自己,导致刚刚看到这温馨的一幕后心中反差太大。
桃源学派认可的桃花源,那可是要安乐、和平、富足、自由、平等,只有耕种还不够。
王羲正擦了擦眼泪,不好意思地站起身。
本以为自己真的发现了桃花源,都想着给老师、师兄们写信,让他们来此见证了。
如今被父亲打回了现实,王羲正顿时有些失落。
同时,他心中对宁古郡王的好感度却在直线上升。
一个刚刚就藩,就将全部精力放在劝农,并真的让百姓有田可种的藩王,再坏也坏不到哪去。
尽管他是王家的仇人,但王羲正也清楚,从自家干的那些龌龊事来看,自家的仇人基本上可以认定都是好人了。
宁古郡王殿下,是个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