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就干。
住的旅馆位于市民生活集中的地方,远离高楼大厦,是个典型的城中村,街道不宽,各种店铺、饮食摊档林立,吆喝声此起彼伏。匆忙下班回家的、背着书包放学的、买菜的、闲逛的,熙熙攘攘,别有一番人间烟火的味道。
陈稻和王海龙出了旅馆并不忙着吃晚饭,而是随意闲逛起来。刚才打定主意围绕服务业自己干,但干什么并没有什么概念,便溜达着看看别人在干什么。
卖菜的、卖杂货的、卖服装的、卖烟酒的、卖小吃的,林林总总,两人看的饶有兴趣,不时进去张望一眼,间或与老板聊上几句,或者驻足看人家讨价还价。一圈下来,居然花了一个多小时。
两人有心要租个地方,便特别留意店面招租,可走完了大街小巷却发现居然没有,全都开的满满当当的,生意这么好?两人不免有些失望。随便找了家小吃店吃了点东西,陈稻便带着王海龙拐到东头的报刊亭与店主随意聊了起来。
陈稻问道:“老板,有什么报纸登招租广告的?”
报刊亭老板随手抽了份报纸递给陈稻,说:“这份报纸登的比较多。你是做什么生意的?”
“还没想好。”陈稻随手买下了报纸。
回旅馆路上,陈稻对王海龙说:“报刊亭老板倒是提醒了我。我看我们先要确定做什么生意才能考虑租哪里的房,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租下来,那样是没有生意上门的。我们回去合计合计。”
回到旅馆房间,两人便冥思苦想起来。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好像到处都是生意,真正要做时却觉得要么没有生意,要么就是有自己也做不来,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小生意全有人做了,建高楼筑大厦生产飞机大炮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那么,想动手做生意应该怎样考虑呢?
陈稻认为,也不要想复杂了,就一点,就是创办的公司能够生存,投入的钱能有钱赚,不至于打了水漂血本无归。
但怎样才能有钱赚呢?或者换句话说,别人怎样才能舍得掏钱出来给你?那就是你必须有别人需要的东西。所以,归根结底就是需要。
需要是一切生意的源头和归宿。大生意满足大需要,小生意就只能满足小需要。
小需要存在于哪里呢?或者说,必须要解决的小问题存在于哪里呢?陈稻认为,需要必须是围绕人的需要。其他动物当然也有需要,但那是本能的需要,目的就是填肚子,而且动物根本不会掏钱给你,甚至连钱是什么东西都不认识,只知道钱不能吃。国家集体当然也有需要,但那是大需要,是陈稻和王海龙提供不了的需要。所以,着眼点应该是人的需要,而且不能是住房、汽车冰箱、电视之类的大需要,只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小需要。当然,个别人的小需要构不成生意,只有多数人的小需要才是生意。准确地说,群体性小需要才是生意。
那需要是什么呢?陈稻认为,需要就是问题。有些问题只能听之任之,但有些问题就必须要解决。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有解决的条件。比如吃饭穿衣,吃饭是必须要吃的,否则就饿死,但穿衣就不一定必须解决的了,有钱可以穿好一点,没钱拿块麻布围起来也行。古人类不就是兽皮裹身吗?也没文字记载就给冻死了。
按这个思路,方向就明晰了。
两人二十万块钱要先孝敬父母,做生意要留有退路,不要一旦失败便全军覆没,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没有了,所以能拿出来投入的也就十万块钱。
十万块钱就只能做小生意,而小生意应该存在于中下阶层人口密集的地方。旅馆所在的这条街之所以没有店铺出租,那就意味着居住在这里的人必须解决的小问题都有人在帮助解决,也就是说没自己的生意可做了,只能另外去找人多萧条的地方。
于是,陈稻拿起报纸,跳过那些高楼大厦繁华街道的招租广告,用笔把不起眼的小地方招租信息圈起来,还不少,有十几个。
第二天,两人跑断了腿也才跑了七八个地方,只能改天接着再去。每跑一个都认真做好记录,因为陈稻认为,只有全面了解后才能做出准确的比较和判断。
晚饭是在别的地方吃的。回来后,陈稻又去书报亭买了份新报纸,回到旅馆又圈了十几个,剔除跟昨天重复的,也就增加了两三个。陈稻决定,那天跑完手头的就不买报纸了,也不跑了,否则就没完没了了。
连续跑了五六天,终于全部跑完。最终结果是,两人在城东工厂区附近租下了房子。
城东工厂区附近的居民区原来是个村子,有四五十户人家,近三百人。村里的房子都是瓦房,墙都是泥砖砌的,地基倒是青砖。应该是年久失修,房子显得破破烂烂的。
陈稻看中的不是这个村子。才两三百人,能做什么生意?何况从破旧残败的房子看来,村民还不一定有多少钱来帮衬你的生意。陈稻看中的是附近的工厂区,一百多家工厂,上万名工人。这是个巨大的生意资源。
陈稻和王海龙租的房子甚是理想,靠街,进门是一间足有一百平方的开敞房,里边有一间小房和一间洗手间,楼上居然还间隔出六间小房。价钱是每月一千,比两人住旅馆便宜多了。只不过房子比较陈旧,好几处地方漏水,早年批荡的黄泥墙到处斑驳脱落,地面贴的瓷砖坑坑洼洼。
陈稻对房子大为满意,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楼上楼下跑来跑去,有时还用步子丈量着长宽尺寸。
王海龙却极为郁闷:“这种穷乡僻壤能做什么生意?这里的人穷的叮当响能赚什么钱?工厂的工人每月五六百块钱工资又能有多少钱给你赚?看不懂,实在是看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