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黑蛋的脚步,踏入木甸庄的瞬间,众人脸上的惊愕尚未消散。杨帆细细端详,只见这里的居所构建得尤为精巧,主体依托两棵参天大树为支撑,四周围绕着八根坚实的木柱,稳稳托起了房屋的结构,使之屹立不倒。
屋内外的细节亦引人注目,屋基处密密麻麻的小木柱为房体增添了额外的稳固,整座房屋完全由木材精心打造。特别吸引杨帆目光的是,外墙木板上的那一抹棕红,看似涂上了油漆般的光泽,但他深知,在这片自给自足的山林中,这显然出自大自然的馈赠,或许是某种树液的自然杰作。
抬头望向屋顶,那熟悉的拱形结构与杨家村颇为相似,不见一片散落的瓦片,取而代之的是密铺的木板与覆盖其上的茅草,共同构筑了坚实的防护。面对如此设计,杨帆心中难免担忧雨季的来临,但举目所及,高大的树木犹如天然的伞盖,即便细雨蒙蒙,也仅是点点斑驳地轻拂过屋顶,完全无需多虑。
步入庄内,杨帆惊喜地发现,每家每户皆在房前巧妙设置了可拆卸的木质楼梯,既实用又富有山居的特色。此时,华坚纲的感叹打破了宁静:“杨帆,这里的生活方式真可谓回归自然,几乎见不到现代文明的痕迹。若非他们身上所着的衣物,我差点以为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遥远的原始年代。”
杨帆理解华坚纲的感慨,却也深知这份“自然”背后的艰辛。这些原住民曾是山林中的猎人,政府虽有心将他们迁离,却忽视了迁离后如何谋生的严峻问题。对于这群只知狩猎、对外界充满陌生的居民而言,城市中的尔虞我诈与丛林法则截然不同,回归山林成为了他们难以割舍的避风港。
谈及人数,黑蛋憨笑着回应:“我们这里还有一百多户人家。”这一数字让杨帆心中暗自盘算,后山开发计划一旦启动,必然需要人手为游客提供服务。相比已渐渐远离山林生活的杨家村人,木甸庄的村民们无疑是更加合适的选择。但这一切尚需时日,待山路初具规模,再议此事方为上策。
“前方那最大的屋子便是我的家。”黑蛋的言语中透露着对家园的自豪。面对杨帆关于人员去向的疑问,黑蛋解释道:“咱们村子里的人,白日里大多不待在村中。那边山坡上,阳光正好,老人们喜欢在那里晒太阳,我们便陪着他们。还有些人,则是到林子里打猎去了。要不是阿爸叫我接你们,我也在那儿呢。”
等走到那座雄伟的大木房旁,杨帆的视线落在一个孔武有力的男人身上,他正威严地矗立在那里,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他们。
“爸,我把人带回来了,我的任务完成了吧?”
“你去找阿明他们玩吧,你们就是使用‘找人号’的客人吧,到这里有何贵干呢?”
“大叔,我们来自杨家村,此行主要是为了寻找一种特别的鸟。”
“找鸟?这山林里鸟儿多得是,有何稀奇?”
孙雅燕解释道,“是这样的,我们发现了一种翅膀展开后几乎有一米宽的鸟,想找到它,弄清楚它的种类。因为它栖息在这片山林,所以我们便追踪至此。”
“原来如此,现在打猎的人都外出了,不过我可以带你们去山坡上等候,中午时分他们回来,我问问看是否有人见过那种鸟。”
得知打猎者均已外出,杨帆明白此刻询问也是徒劳。
“我们就在山坡上等待吧。”
应允之后,大叔便引领着杨帆一行人前行。不久,他们便来到了一个出口,那里仿佛是通往外界的门户。
仅几分钟的步行,眼前的景象让杨帆眼前一亮。未曾想,这茂密树林之后竟隐藏着一片开阔的无树山坡。
山坡上热闹非凡,一群孩童在嬉戏奔跑,若是在城市,此刻他们或许正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学习。然而,在这里,受条件所限,他们只能在这片自然之中寻找乐趣。若有识字的老人,或许还能传授他们一些文字知识,否则,他们将无缘文字的世界。
一些妇女正在晾晒着各种物品,其中不乏山间的野菜以及捕获的兔子、野鸡等,这些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准备。毕竟,冬季狩猎不易,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山坡上还搭建着一些简易的棚子,晾晒着衣物等日常用品。老人们则悠闲地坐在那里,慈爱地看着孩子们玩耍,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显然,他们非常享受这种简单而纯朴的生活。
“这景象真是奇特,想不到在这密林深处竟有如此开阔之地。”
“确实如此,正是因为这片地方的存在,我们才从山下迁居至此。这里打猎方便,省去了许多路途上的奔波。”
“这里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
葛静仪也感叹道:“是啊,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真想住在这里。”
听到葛静仪的话,杨帆不禁苦笑。他知道她从未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或许短期体验还能接受,但长久下来定会难以忍受。“你还是算了吧,在这里呆上一个月你恐怕就要崩溃了。”
“我怎么就会崩溃?你凭什么这么说?每次都跟我唱反调!”葛静仪不满地反驳。
“小伙子说得没错,”大叔也插话,“城里人在这里住几天还行,但时间长了可就不行了。这里的生活方式与城里大不相同,你这位女娃娃恐怕真的难以适应。”
大叔的话让葛静仪无言以对,她虽然对杨帆的话有所不服,但对大叔的见解却不得不表示认同,大叔是这里的居民,他的经验之谈自然有着深刻的道理。
"武大,这些访客究竟是何方神圣?"才迈出几步,耳边便传来一位劳作中年妇女的询问,她向身旁的大叔投去好奇的目光。
"他们自杨家村远道而来,寻觅着某种珍稀鸟类的踪迹。如今村中众人皆外出狩猎,我便暂且引领他们至此,待午时归人,再助他们打听一二。"大叔解释道。
"刚刚柱子传来喜讯,他捕获了一头野猪,正乐颠颠地往回搬运呢。大叔,你要不要去看看?"妇女的话语中洋溢着喜悦。
"野猪?柱子他们竟真有此等收获,确实算是冬日里的一大喜讯,看来今年的严寒可以轻松度过了。"大叔说完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即又转向杨帆一行人,"你们在此随意参观,有什么需求尽管向村民求助便是,我得进山一趟,看看那野猪有多大。"
"好的大叔,您忙您的,我们自会照看好自己。"杨帆礼貌地回应。
目送大叔远去,杨帆缓缓走向那群忙碌的老人,他不愿打扰他们的劳作,但心中却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好奇。
老人们察觉到杨帆的接近,脸上不禁浮现出疑惑之色,木甸庄本就偏远,访客稀少,除了偶尔上山收购山货的商贩,鲜有人迹。
"老人家们,安好。"杨帆轻声问候,显得格外谦逊有礼。
此刻,同伴们已各自分散,探索着这片未知的土地,杨帆则决定从老人入手,深入了解木甸庄的点点滴滴。
"小伙子,看你带着这么多人,定是有要事吧?"一位老人慈祥地询问。
"确有要事相询,我乃杨家村人氏,此行旨在寻找一种神秘的鸟类。据祖父所言,木甸庄或许有此鸟的踪迹,故特来求教。"杨帆诚恳地说明来意。
"何种鸟类?说来听听,或许我们这些老骨头还能忆起一二。"老人饶有兴趣地追问。
"这鸟儿的特征颇为独特,头顶与后颈洁白如雪,羽干亦是白色,下体则以棕白为主,展翅之时,翼展近乎一米之宽。"杨帆细致地描绘着。
老人们闻言,纷纷陷入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一位老人似有所悟,指向水库的方向说道:"此鸟倒与我昔日所见之鸟颇为相似,便在那边的山林之中。"
杨帆闻言,心中一喜,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他连忙追问:"不知老人家是否还记得确切的位置?"
"具体位置虽知,但口述难以清晰指引,不如待午时村民归来,我遣人带你们前往。只是那鸟儿如今是否仍栖息于此,却是个未知数,昔日已不多见矣。"、
杨帆对寻鸟之事信心满满,他相信既然鸟儿曾在杨家村的水库现身,便定有其踪迹可循,此刻他更为忧心的是那些山区的孩子们,教育资源的匮乏让他们难以触及知识的殿堂,而这正是他此行想要改变的。
杨家村即将兴建的学校正是为了这些孩子而生,它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免费的学习场所,解决食宿之忧,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建立,更是对未来希望的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