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坏消息,太后要见他们。
众人皆知,如今的皇帝是从小被当成傀儡培养,而太后垂帘听政整整二十年,皇帝的实权也被架空二十年。
要不是十年前那场宫变,说不定太后能成为一代女帝。
虽然大家心里都不能接受女帝一事,但太后的实力大家却是有目共睹。
太后执政那几年,整个皇朝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除了朝廷上有几个刺头,但都被太后一一收拾不敢冒头挑事,甚至几个刺头相互制衡,反倒帮朝廷做了不少利民的事。
那几年,虽然有人总会提出让太后放权,但太后就跟听不见一样,依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但这宫变,是皇帝发起的。
皇帝是太后的幼子,也是先帝最疼爱的小儿子。
正因为太后手段干脆狠厉,才能从一介宫女坐到一国贵妃,最后顺理成章地把自己的儿子推到帝位,自己成为最年轻的太后。
同时直接宣布垂帘听政,将所有反对的人全部拉出去斩了。
自那以后,大家就算不满意她垂帘听政,但也不敢再生事端。
也就是那件事后,太后性格暴戾,不近人情的形象便深刻众臣子之心。
好在太后最后终于同意让权,宫变也没有死太多人。
太后答应得干脆,也确实做到了。
她刚把皇权交给皇帝,自己就搬去行宫住了。
前些年因为皇权一事,太后皇帝没少闹不愉快。
尤其是皇帝,天子眼里无真情,哪怕是从小把他养到大的亲娘,他也忍不住记恨。
但这一次,帝后同时病倒,太子也出事了,宫中无人主持大权,赵嬷嬷只能把太后从行宫请过来了。
幸好太后所住的行宫离围场不远,过来只需半日时间。
太后紧赶慢赶,刚一进入行宫,连皇帝皇后的面都没见上,就立马派人把一院子的人招了进来。
“哀家要好好审审他们,看看他们中有几个聪明人,几个笨人。”
太后来的路上就把所有的事弄清楚了。
听说太子妃与自己的六孙子行苟且之事被大臣发现,太后的脸上也没光。
虽然她早就不过问皇权的事了,连后宫的事情也很少过问。
但并不代表她不知道宫里都发生了什么。
皇帝偏袒六子,甚至超过了太子。
而那些另改太子的言论也没少传到她耳中。
虽然她当时将皇权交的彻底,也跟之前的人断得干净,但皇帝一直认为她私下还跟那些大臣有联系,故意在朝上给他难堪。
如今的皇帝上了岁数,人也变得更加多疑。
太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生出更多顾虑,干脆连过年时的宫宴都没回去参加。
就这皇帝还怀疑太后是不是对他不满,想要私下造反。
按理说这次的事太后也不应该管,万一皇帝醒来又对她生疑怎么办?
但这件事事关皇家颜面,要是皇帝意气用事,只处理了太子妃,又继续保下老六,整个皇权都会因为这件事彻底动荡。
还有一件事,太后没有同任何人讲起过,就是太子有谋反之心。
她之所以知道这件事,还得多亏东宫的一名周姓侍妾。
至于这名侍妾是如何找上她,又如何跟她说起这件事,她也觉得意外。
那是五年前,她知道太子有了一个通房侍妾,格外偏宠,为此帝后还同太子大吵一架,太子意气用事,带着侍妾直接跑到行宫。
当时她本不想见自己的孙子和这个侍妾,但她没想到侍妾会主动找上她。
太后到现在都清楚记得当年那个侍妾说的话。
侍妾说,这个天下终究是属于她的。
而她是这个世界的大女主。
虽然她不知道大女主是什么,但听那个侍妾的意思,她最后会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当时她还奇怪,一个东宫的侍妾怎么会有如此信心。
派人去查过她的背景,发现她的背景也就是普通百姓家出身,那她是从何依据?
侍妾只说她能通晓天命,所以她知道,她日后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救世主。
听到她用救世主形容自己,太后心里还是有些高兴的。
不过她放手皇权这么多年,想要收回并不容易。
而她年纪大了,也确实绝了这方面的心思。
虽然皇帝多疑,但并没在吃穿方面少过他的好处。
尤其是皇帝好面子,为了不让人落口舌,将她的行宫修葺得比皇宫住起来都舒服,冬暖夏凉,全京城最好的东西都在她的行宫里。
但她也知道皇帝亲自执政这些年,宦官、前朝、后宫都有一定程度的动乱。
甚至连边陲小国都来进犯。
要不是去年一场胜仗振兴士气,不然真打败了,整个国力都要向后倒退。
听到自己之前维护好的江山开始变动时,太后也是想过重新夺权为了百姓宁愿背负骂名。
但后来皇后同她说了一番话她打消了这个念头。
自古胜者活败者死,以皇帝的性格要是真被她赶下位,就算她让他活,他也不肯活。
甚至皇帝自己不愿意活,也不会让她的祖孙活。
她很有可能断子绝孙。
面对皇帝的偏激,太后终究还是选择了为小家。
可是那名周侍妾说,皇帝快死了,最多还有十年可活。
她知道说这种话是要被杀头的,但她还是要说,因为皇帝的死不是别人造成的,就是他自己。
别看他现在康健,但他未来几年里都会炼制丹药想要求长生不老。
甚至为了求长生不老,不惜赔上无辜人的性命,成为昏君。
太后越听越觉得后怕,甚至想要把这个侍妾赶走,权当她在胡说八道。
但她说得太真了,仿佛一切都在她眼前闪过。
仿佛她很快就要亲身经历。
于是她问:“所以我代替皇帝上位,成了这个国家的女帝,对吗?”
没想到那个周侍妾却摇头,“太后娘娘您不是代替皇帝,而是代替太子,太子他他”
周侍妾一提起太子,眼底就是复杂的神色。
直到太后再三保证会答应她一个请求,她才肯将真正的实情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