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其他类型 > 女帝师 > 第四十九章 番外篇 (2)

第四十九章 番外篇 (2)(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末页
好书推荐: 闪婚京圈佛子,真千金马甲捂不住了 一剑仙魔 冻死风雪夜,重生真嫡女虐翻全家 傅爷,乖乖宠我 你是我的蓁星宸意 渣夫想抬平妻进门,我转头做他后娘 重生我是京圈太子爷的朱砂痣 汪!离婚后前夫带崽天天堵门口 工厂通古今后,我囤货暴富 求生?我有无敌安全屋!

姑说,启家一日不除,小姐便一日不得安宁。未知殿下意下如何?

母亲一愣,蹙眉半晌,看看我,又看看银杏姑姑,这才缓缓点了点头。不错,不知姑姑有何高见?

后来母亲进宫诉冤,又派人建议新任的汴城尹黄智请银杏姑姑来勘查此案。银杏姑姑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数日之间,便将纵火的一干盗匪捉拿归案,案犯供认不讳,并指认主使之人。又从他们的藏身之所搜出许多来不及拆伙散发的金银等物,并有一些尚未用完的黑油。人证物证俱全,君威之下,启家的管家只得伏首认罪,不过数日,便斩首弃市。

案情大白的当日,皇帝召银杏姑姑入宫详陈原委,银杏姑姑推病不去,命府中的钱公公与简公公二人进宫。两人欢欢喜喜地回府,说不但得了许多赏赐,还见了许多故人。银杏姑姑问他们,该说的都说了么?

二人俱道,都说了,能不能领会却要看老天的意思了。

银杏姑姑说,皇太后病危,启家的命数就在漏刻之间。就看这小皇帝能不能领会。

两人都笑,这皇帝明明已二十五六岁了,怎么还叫他“小皇帝”?

银杏姑姑也笑,我出宫的时候,他才只有十二岁,怎么不是“小皇帝”?只要能抓住这“小皇帝”的心,咱们庐陵王府就算稳如泰山了。

我想了很久,方才明白银杏姑姑为何能洞观全局,又为何派人去火场中救我。原来,我便是抓住“小皇帝”心的那枚鱼饵。而母亲的那一荐,非只荐她破了烧杀道观的悬案,更是将她的话“荐”入了母亲心中,“荐”入了皇帝耳中。她要为庐陵王府火中取栗。

案子果然被银杏破了。好在髙朠只处置了启章家中的一个管家,启章既没贬官,亦不曾降爵,甚至连俸禄都没有动过半铢。我问他,难道皇帝便没有一丝疑虑么?

髙朠说,舅父不偏袒家人,足见赤诚忠君,也是体恤母后的意思。朕嘉赏还来不及,怎会有疑虑?母后多虑了。

我点点头,本宫听闻皇帝很喜欢朱氏,果真有此事么?

髙朠说,相识不过数日,倒也没有多喜欢。

我又问,朱氏果真被烧死了么?

髙朠说,十几具焦尸,早已无法辨认,或者又有趁火窃取财物逃出观去的,亦未可知。朱氏的生死,已无从考证。然而她毕竟是顺阳姑母的独女,总归要查一查的,毕竟这种纵火大案发生在天子脚下,实是国法不容。

我又问,庐陵王府的银杏查明了纵火案,皇帝都赏了些什么?

髙朠说,庐陵王已是亲王,银杏又是女子,还能加赏什么?左不过是金银财帛。

我一笑,改日宣她进宫来,本宫要仔细问问她是如何破了这桩悬案的。

髙朠说,昨日朕宣他进宫,说是病重难支,起不来身,不得已派了府中的两个中官进宫来回话,倒也说得一清二楚。母后想听,便由朕说给母后听也是一样的。

不过破了一桩悬案,髙朠便这般回护于她了。果然母子之间,已有芥蒂。我摆摆手,今日就不必了,改日吧。皇帝政事繁忙,回宫去吧。

髙朠刚走,启章便从屏后转了出来。妹妹还拿不定主意么?说是不追究,其实心里都记得分明。叔父舍命,才有我们启家的今日。妹妹再犹豫,启家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明知故问,你要我怎样?

启章冷哼一声,自然是——废帝。

废了却立谁呢?

自然是太后的亲儿子,汝南王高朎。这孩子已经十五岁了,想来也是想坐这个皇位的。

待本宫问一问他。

启章大笑,问?也罢,妹妹只管去问。莫怪做哥哥的不提醒你,今日他怪责我们启家,明日焉知不会害自己的亲兄弟?贱尼孽子,根本不配坐这把龙椅,真不知道妹妹当初为什么要让他作太子。

我摇了摇头,先帝只坐了十四年江山便崩逝了,哥哥若有能耐力排众议,我自然扶少帝登基,母后称制。如今说这话还有什么用?

启章忙道,新帝不过登基两年,母后下诏,以不德废帝,天经地义。如今汝南王已将冠礼,还怕国无长君么?妹妹可要当机立断,事久生变,若泄漏风声,你我兄妹都死无葬身之地。

银杏姑姑说要带我进宫,就在今夜。我问,进宫做什么?

银杏姑姑说,进宫见你的高朗高公子。你不要怕,高公子见了你会很欢喜的。说罢寻出一袭浅碧色长衣,又说,若有人问起,便说你就是我。

我又惊又喜,复又忐忑,这难道不是欺君之罪么?我见了皇帝,又该说些什么?

银杏姑姑笑,你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你说什么高公子都爱听。

脱下道服,换上常服,离别那一刻未尽的情愫尽数涌上心头。生离死别后,不知他可还记得我么?

款款入殿,他的目光依旧如在船上时那般深长与眷恋。我下拜,奴婢银杏参见陛下。

他亲自下殿扶我起身,一面热泪盈眶,你竟然……他点一点头,转头遣散所有侍从,只留下心腹小任。他握住我的手,道长无恙,小生欢喜之至。

我垂头含泪,奴婢的观舍已被烧了,奴婢已不是道长。

他的手紧了一紧,你放心,朕一定会为你的徒儿们讨回公道。

依偎片刻,小任在旁提醒,陛下,宫中人多眼杂,朱姑娘还是尽快出宫去为好。若被中宫知道了,就不好了。启家知道朱姑娘还健在,更是不得善了。

我连忙直起身子。他沉吟,那边怎么样了?

小任说,太后那边,启大人日日来请安,汝南王也在门外哭哭啼啼的。还请陛下早作决断。眼看太后快不行了,下诏只在这一时三刻了。

他问,太后真的会下诏么?

小任说,这……奴婢不知。

他又问,启章还在太后宫里么?

小任说,启大人是外臣,不好留在内宫,但汝南王可日日在太后寝殿外哭,听说安定长公主也天天劝太后。陛下固然是中宫嫡子,可再亲,能亲得过汝南王和安定长公主么?

这话说得奇怪,然而我也不敢插口去问。

他吻一吻我的额角,说,你就在这里坐着,哪里也不要去。中宫又如何?启家又如何?没有人再敢伤你。说罢吩咐小任,封了济慈宫,在内的不准出,在外的不准进。把太后身边的宁一文调出宫来,让他用话挡住启章。他若不听话,只管打杀。非到太后崩逝,不准开宫!

小任领命去了,不多时又回禀,奴婢奉命封宫,这才打听到,原来诏书已经发出去了,只怕明晨就要发难。幸而陛下当机立断,否则……说罢举袖擦了擦额上的冷汗。

他先是冷笑,复又叹息,一切都让那银杏料中了。

我就这样陪他坐了一夜。天快亮了,我服侍他更衣。他转身道,你知道么,我就是看到你在河上笑得那么开怀,这才想方设法上了你的船。我若不是皇帝,随你在汴河上悠游一世,也是好的。

诏书终于交给了启章,他只顾看诏书,口中嘱咐我,别忘了明日朝服早朝,诏书虽好,终究不如皇太后金口一言。说罢看也不看我,拂袖而去。

我无力地躺下,胸中气血翻涌。几番动念要将他追回,终是作罢。高朎进殿侍药,蜻蜓点水地喂过两匙,便出去了。宁一文说,汝南王不似往常了。

我苦笑,他想要的已经得到了,再没有什么求着我这个将死之人了。

宁一文说,太后若后悔了,还可以追回诏书。

我心灰意冷,罢了。早知是如此,难道要我眼睁睁看着汝南王身死,启家族灭么?

宁一文说,恕老奴无状,皇帝实是毫无过错。

我落泪,他的错便是托生在智妃的腹中,却又做了我的儿子。下去吧,到时唤醒本宫,更衣上朝。

我是被上朝的钟声惊醒的,天蒙蒙亮,我忙吩咐人来为我更衣。然而唤了十几声,殿中只有我自己微弱而苍老的嘤嘤回响。好一会儿,才有宫人挨进殿,跪下说,陛下已派人封了济慈宫,现下宫中只余十几人。奴婢想着太后没那么快醒,因此都在殿外洒扫,不想太后醒了,实是罪该万死。

我慌乱问道,宁一文呢?

那宫人回说,宁公公已调出了济慈宫。

启大人派人来过么?

奴婢不知。

正说着,小任躬身走了进来,太后,更衣上朝煞费精神,还请安心养病。陛下正在朝上处置乱臣贼子,想来不过晌午,就能安定。说罢命人上了早膳,又吩咐宫人取药来,太后再歇息片刻,陛下必亲自前来交代,奴婢告退。

自道观纵火案发,直至今日,才不过七日。我动念废帝,亦不过六日。他果然是先帝的亲儿子,雷厉风行、当机立断,其冷酷无情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也好,这江山总该有能者居之,汝南王又何德何能,能与髙朠争天下?

宫人端上药来,我推了开去。谁要听他亲口交代?此刻他当在殿上,指斥启章与高朎矫诏废帝,意图谋反。或许我应当支持到请求他饶恕我儿子的那一刻。

思虑多日,今日总算看到了结果。生死祸福,无不自求。我应当在髙朠回宫之前,识趣地死去。他无法对质,必将念着多年的母子之情,痛哭一番。只有这样,汝南王或许能逃得一命。

忽闻身后一声长哭。不知是谁在哭谁,我已不想再回头。又不知谁将饶恕谁,我总在这里等待后人的亡魂。

忽然看到先帝与文皇后,我年少时的旸哥哥和玉机妹妹,在明光极盛之处双双向我伸出了右手。论起来,我这一生,还是最喜欢和他在西南吃苦的日子。无需希望,哪怕这苦无穷无尽,心中亦无忧无惧。直到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何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兄弟推上了腰斩台。她不必否认,不必遮掩,我亦不必苦问,不必追寻。

我毫不犹豫地向前走去,褪去一身苍老,变成年少时他口中的春儿与她口中的启姐姐。

我们三个,原本就是这样才好。

注释:

[1]《尚书·无逸》:“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2]《孝经·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3]《孝经·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4]《中庸》:“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5]《春秋左传·文公》:“秦伯犹用孟明。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赵成子言于诸大夫曰:‘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

[6]《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7]《司马法》

[8]《春秋左传·文公》:“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9]《梁书·列传第八·江淹传》:“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

[10]《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霍谞传》:“传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斯盖谓大小、窳隆、丑美之形,至于鼻目众窍、毛发之状,未有不然者也。”

[11]《说苑·敬慎》:“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

[12]《列子·汤问》

[13]《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圣上奇谋潜运,神机密动。遂使百世不羁之虏,一举而灭,瀚海龙庭之地,画为九州,幽都穷发之民,隶于编户。实帝皇所不及,书契所未闻。由此言之,虽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

[14]《墨子·亲士第一》:“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15]《大戴礼记·小辦第七十四》:“公曰:‘不辨则何以为政?’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简。是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夫道不简则不行,不行则不乐。夫亦固十祺之变,由不可既也,而况天下之言乎?’”

[16]《春秋左传·昭公》:“初,(齐)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景公为是省于刑。”

[17]《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臣闻功有难图,不可豫见;事有易断,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单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备,故匈奴遂分,边境无患。”

[18]《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19]《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封伦传》:“彼有轻中国心,谓我不能战,若乘其怠击之,势必胜,胜而后和,威德两全。今虽不战,后必复来。臣以为击之便。”

[20]《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狁,蛮荆来威。”

[21]《春秋左传·僖公》:“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谷於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22]《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朱浮传》:“夫事积久则吏自重,吏安则人自静。传曰:‘五年再闰,天道乃备。’夫以天地之灵,犹五载以成其化,况人道哉!”

[23]《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九·陆贽传》:“以陛下之英鉴,民心之思安,四方之小休,两寇之方静,加以频年丰稔,所在积粮,此皆天赞国家,可以立制垂统之时也。时不久居,事不常兼,已过而追,虽悔无及。明主者,不以言为罪,不以人废言,罄陈狂愚,惟所省择。”

[24]《裴注三国志·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田畴传》:“裴松之注:魏书载荀彧议,以为‘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期于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圣人各因而成之’。”

[25]《说文解字》:“月部,朏,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书》曰:‘丙午朏。’”

[26]《说苑·杂言》:“‘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27]《梁书·列传第九·谢朏传》:“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庄,右光禄大夫,并有名前代。朏幼聪慧,庄器之,常置左右。年十岁,能属文。庄游土山赋诗,使朏命篇,朏揽笔便就。琅邪王景文谓庄曰:‘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庄笑,因抚朏背曰:‘真吾家千金。’”

[28]《后汉书·马援列传第十四》:“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9]《梁书·列传第十一·马仙琕传》:“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迁南义阳太守。”

[30]《诗经·国风·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31]《晋书·武帝本纪》:“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

[3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李德裕传》

[33]《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一·石雄传》

[34]《周易·同人卦》:“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35]《管子·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满盛之国,不可以仕任。满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36]《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7]《晋书·天文志中》:“蒋济上疏曰:‘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辅政,慎于其朋。齐侯问灾,晏子对以布惠。鲁君问异,臧孙答以缓役。塞变应天,乃实人事。’济旨譬甚切,而君臣不悟,终至败亡。”

[38]《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杨虞卿传》:“自古帝王,居危思安之心不相殊,而居安虑危之心不相及,故不得皆为圣帝明王。”

[39]《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0]《隋书·纪第四·炀帝下》:“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

[41]《孟子·公孙丑上》:“《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2]《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黄宪传》:“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43]《孟子·尽心上》

[44]《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45]《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46]《周易·谦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47]《史记·赵世家》:“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48]《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人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

[49]《礼记·儒行四十一》:“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50]《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然,柰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

[51]《诗经·大雅·荡之什·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52]《易经·困卦》:“《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53]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二》:“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54]《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张融传》:“太祖素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55]《后汉书·申屠鲍郅列传第十九·申屠刚传》:“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

[56]《晋书·帝纪第六·元帝》:“昔之为政者,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

[57]《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58]《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59]《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0]《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枚乘传》:“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

[61]《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卓茂传》:“(卓茂)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62]《周易·中孚卦》:“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63]《管子·戒第二十六》:“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此谓道之荣。”

[64]《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第五伦传》:“(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65]杜甫《草堂》:“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66]杜甫《草堂》:“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67]《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王嘉传》:“今贤散公赋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68]《魏书·列传第六十五·高谦之传》:“故有国有家者,不患民不我归,唯患政之不立;不恃敌不我攻,唯恃吾不可侮。此乃千载共遵,百王一致。”

[69]汉武帝之女,汉昭帝的异母姐姐,封鄂邑。与上官桀、上官安及桑弘羊等合谋诛除霍光,谋立武帝之子燕王刘旦,事发后自杀。

[70]《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传》:“先是,其国童谣云:‘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文泰使人捕其初唱者,不能得。”

[71]《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72]《三国志·魏书·杜恕传》:“今大臣亲奉明诏,给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当官不挠贵势,执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若尸禄以为高,拱默以为智,当官苟在于免负,立朝不忘于容身,洁行逊言以处朝廷者,亦明主所察也。”

[73]《新五代史·唐明宗家人传·李从璟传》:“其父以兵攻其君,为其子者,从父乎?从君乎?曰:‘身从其居,志从其义,可也。’身居君所则从君,居父所则从父。”

[74]《管子·正世第四十七》:“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

[75]《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76]《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77]详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上官皇后传》。

[78]《裴注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毋丘俭传》:“裴松之注:习凿齿曰:毋丘俭感明帝之顾命,故为此役。君子谓毋丘俭事虽不成,可谓忠臣矣。夫竭节而赴义者我也,成之与败者时也,我苟无时,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复生,生者不愧。’若毋丘俭可谓不愧也。”

[79]《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甄济传》:“若甄生,弁冕不加其身,禄食不进其口,直布衣一男子耳。及乱,则延颈受刃,分死不回,不以不必显而废忠,不以不必诛而从乱。在古与今,盖百一焉。”

[80]《裴注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陈泰传》

[81]《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单子语诸大夫曰:‘温季其亡乎!位于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怨之所聚,乱之本也。多怨而阶乱,何以在位?《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将慎其细也。今而明之,其可乎?’”

[8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突厥上》:“臣闻鸱枭不鸣,未为瑞鸟,猛虎虽伏,岂齐仁兽,是由丑性毒行,久务常积故也。今夫突厥者,正与此类,安忍残贼,莫顾君亲!”

[83]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命成济杀魏帝曹髦,群情激奋,司马昭杀成济顶罪。朱温指使手下将领氏叔琮弑杀唐昭宗,事后朱温杀氏叔琮顶罪。

[84]《韩非子·五蠹》:“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85]《国语·周语中》:“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间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一举而弃七德,臣故曰利外矣。《书》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狄,封豕豺狼也,不可厌也。”

[86]《诗经·国风·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87]《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陈泰传》:“王经精卒破衄于西,贼众大盛,乘胜之兵既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盖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

[88]《汉书·高帝纪上》:“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89]《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90]《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如令君器易以下议,即斗筲必能叨天业,狂夫竖臣亦自奋矣。孟轲有言曰:‘有伊尹之心则可,无伊尹之心则篡矣。’於戏,方来之人戒之哉!”

[91]《裴注三国志·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蒋济传》:“裴松之注:蒋济谏曰:‘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职贡。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傥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

[92]《资治通鉴·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卷第十一》:“初,张耳、陈余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93]《诗经·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

[94]《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九·陆贽传》:“大抵尊即序者,则曰‘非德无以化要荒’,曾莫知威不立,则德不能驯也。乐武威者,则曰‘非兵无以服凶犷’,曾莫知德不修,则兵不可恃也。”

[95]《史记·赵世家》:“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

[96]《晋书·卷一百二十三·慕容垂传》:“权翼谏曰:‘垂爪牙名将,所谓今之韩、白,世豪东夏,志不为人用。顷以避祸归诚,非慕德而至,列土千城未可以满其志,冠军之号岂足以称其心!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飏,遇风尘之会,必有陵霄之志。惟宜急其羁靽,不可任其所欲。’”

[97]《魏书·列传第四十二·高闾传》:“闾对曰:‘人皆是其所事,而非其所不事,犹犬之吠非其主。且古者攻战之法,倍则攻之,十则围之。圣驾亲戎,诚应大捷,所以无大获者,良由兵少故也。……’”

[98]《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99]《说苑·杂言》:“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100]《说苑·指武》:“五帝三王教以仁义而天下变也,孔子亦教以仁义而天下不从者,何也?昔明王有绂冕以尊贤,有斧钺以诛恶,故其赏至重而刑至深,而天下变。孔子贤颜渊无以赏之,贱孺悲无以罚之,故天下不从。是故道非权不立,非势不行,是道尊然后行。”

[101]《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敌擒耳。”

[102]《魏书·程骏传》:“今世名教之儒,咸谓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若爽性则冲真丧。”

[103]李商隐《游灵伽寺》:“碧烟秋寺泛湖来,水打城根古堞摧。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

[104]《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105]《世说新语·规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106]《春秋左传·哀公》:“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在幄,出,逆之。遂入,闭门。侍人御之,子行杀侍人。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成子迁诸寝。公执戈,将击之。大史子余曰:‘非不利也,将除害也。’成子出舍于库,闻公犹怒,将出,曰:‘何所无君?’子行抽剑,曰:‘需,事之贼也。谁非陈宗?所不杀子者,有如陈宗!’乃止。”

[107]《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108]《新唐书·陆贽传》:“《易》论天人祐助之际,必先履行,而吉凶之报象焉。此天命在人,盖昭昭矣。”

[109]《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110]李贺《三月》:“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111]《史记·吴王濞列传》:“(应)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

[112]《晋书·宣帝纪第一》:“(宣)帝(司马懿)谓(卫)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

[113]司马昭征诸葛诞,胁迫皇太后与魏帝曹髦亲征,以防京中生变。

[114]息妫,即息夫人。初嫁息侯。息夫人路过蔡国时,为蔡哀侯所戏弄。息侯引楚国来攻蔡国,虏蔡哀侯。蔡哀侯为报复息侯,在楚文王面前盛赞息夫人的美貌,于是楚文王灭息国,娶息夫人,生堵敖和楚成王。夏姬,春秋时代著名的美女,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发一系列历史事件。

[115]《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鲁恭传》:“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今匈奴为鲜卑所杀,远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数千里,而欲乘其虚耗,利其微弱,是非义之所出也。”

[116]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117]《裴注三国志·魏书十四·刘晔传》:“裴松之注: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

[118]《隋书·列传第一·独孤皇后传》:“文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后姊为周明帝后,长女为周宣帝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比,而后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及周宣帝崩,高祖居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高祖受禅,立为皇后。”

[119]汉高祖刘邦杀梁王彭越,栾布为彭越收尸。周宣帝宇文赟杀齐王宇文宪,李纲扶棺痛哭,安葬了宇文宪。

[120]《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传》:“尚书令郗鉴言于帝曰:‘昔王莽漆头以輗车,董卓然腹以照市,王凌儭土,徐馥焚首。前朝诛杨骏等,皆先极官刑,后听私殡。然《春秋》许齐襄之葬纪侯,魏武义王修之哭袁谭。由斯言之,王诛加于上,私义行于下。臣以为可听私葬,于义为弘。’”

[121]《世说新语·伤逝》:“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霣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殒。”“匠石废斤于郢人”: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鼻尖上溅上了一点白土,匠石挥动斧子,飞快地替他削掉而没有碰伤鼻子;郢人也一动不动地站着,面不改色。“牙生辍弦于钟子”:著名的琴师伯牙鼓琴,志在泰山,钟子期听见,说:“巍巍乎若大山!”一会儿又志在流水,钟子期便说:“洋洋乎若流水!”所以伯牙把钟子期当作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失去了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122]《慎子·逸文》:“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

[123]陈蕃于汉灵帝时做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剪除宦官,事情泄露被宦官集团诛灭。

[124]《管子·形势第二》:“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踰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往者不至,来者不极。”

[125]《韩非子·八说》:“法所以制事,事所以名功也。法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126]古代城市的水道。

[127]《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128]《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129]《梁书·列传第二十五·袁昂传》:“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机来不再,图之宜早。顷藉听道路,承欲狼顾一隅,既未悉雅怀,聊申往意。独夫狂悖,振古未闻,穷凶极虐,岁月滋甚。天未绝齐,圣明启运,兆民有赖,百姓来苏。”

[130]《商君书·去强第四》:“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国多物,削;主少物,强。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131]《战国策·燕策一》:“苏代对曰:‘周埊贱媒,为其两誉也。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然而周之俗,不自为取妻。且夫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顺而无败,售而不弊者,唯媒而已矣。且事非权不立,非势不成。夫使人坐受成事者,唯訑者耳。王曰:‘善矣。’”

[132]《说苑·杂言》:“淳于髡谓孟子曰:‘先名实者,为人者也;后名实者,自为者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趣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何必同?’”

[133]《周易·革卦》:“《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134]《淮南子·泰族训》:“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非法度不存也,纪纲不张,风俗坏也。三代之法不亡,而世不治者,无三代之智也;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故法虽在,必待圣而后治;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

[135]《说苑》:“楚昭王召孔子,将使执政而封以书社七百。子西谓楚王曰:‘王之臣用兵有如子路者乎?使诸侯有如宰予者乎?长管五官有如子贡者乎?昔文王处酆、武王处镐,酆、镐之间百乘之地,伐上杀主立为天子,世皆曰圣王。今以孔子之贤而有书社七百里之地,而三子佐之,非楚之利也。’楚王遂止。夫善恶之难分也,圣人独见疑,而况于贤者乎!是以贤圣罕合,谄谀常兴也。故有千岁之乱而无百岁之治。孔子之见疑,岂不痛哉!”

[136]《大学》:“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137]《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越王翳逃山穴,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由此观之,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138]《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九酷吏·宋游道传》:“案律:对捍诏使,无人臣之礼,大不敬者死。对捍使者尚得死坐,况游道吐不臣之言,犯慢上之罪,口称夷、齐,心怀盗跖,欺公卖法,受纳苞苴,产随官厚,财与位积,虽赃污未露,而奸诈如是。举此一隅,馀诈可验。今依礼据律处游道死罪。是时朝士皆分为游道不济。而文襄闻其与隆之相抗之言,谓杨遵彦曰:‘此真是鲠直大刚恶人。’遵彦曰:‘譬之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数吠杀之,恐将来无复吠狗。’诏付廷尉,游道坐除名。”

[139]《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140]《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第六十一·朱儁传》:“朱儁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也。少孤,母尝贩缯为业。儁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好义轻财,乡闾敬之。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而后仓卒督责,规家贫无以备,儁乃窃母缯帛,为规解对。母既失产业,深恚责之。儁曰:‘小损当大益,初贫后富,必然理也。’”

[141]《汉晋春秋》:“夫创本之君,须大定而后正己,篡统之主,必速建以系众心。是故惠公朝秦而子圉以立,更始犹存而光武举号,夫岂忘主徼利,社稷之故也。”

[142]《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路温舒传》:“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143]太伯与仲雍为了让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文身断发,奔逃到荆蛮之地。东海恭王刘疆的母亲郭圣通初为光武帝刘秀的皇后,后被废,刘疆数次上书逊让太子之位,后刘秀立阴丽华之子刘庄为太子,是为汉明帝。

[144]《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赵咨传》:“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是以通人达士,鉴兹性命,以存亡为晦明,死生为朝夕,故其生也不为娱,亡也不知戚。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末页
新书推荐: [排球]川流止息之处 断情崖:千年一诺 黑月光泄露心声后,所有人都慌了 D级废物向导,被S级哨兵们疯抢 全家瞒着我修仙 武魂骷髅,在斗罗骨化须佐 真千金癫系训狗,伪忠犬疯狂摇尾 男人怎么可以生孩子呢 狐狸老婆太粘人[星际] 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