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温氏的机敏驱逐了王氏,又借易珠的野心惩治了杜衡。温氏对锦素颇有助益,杜衡更是锦素的母亲。如此说来,我甚是对不住锦素。然而我毕竟是二皇子的侍读,纵不能逆取,亦当顺守。此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我笑道:“事过境迁,何必再提?”
锦素道:“姐姐当初不追究,是不愿在我与史易珠之间左右为难,可如今史易珠已出宫,姐姐就没有一丝怀疑么?”
我失笑。看来锦素至今不知,永和宫曾有一个宫女来向王氏报讯。或许杜衡知道锦素与我交好,不欲女儿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以至于锦素至今以为是史易珠告发了我为周贵妃绘像之事。杜衡离开女儿时,或许想过将真相告诉她。然而一想到她将独自面对这个险恶的后宫,愚蠢本分一些,至少能挣出一条性命。
锦素问得越蠢,杜衡的苦心便越动人。
几个小丫头坐在柏树旁打盹,绿萼捧了一盘子新炒的瓜子出来,娇声唤起众人。一时莺声燕语,好不聒噪。我心情大好:“史易珠既已出宫,还有什么可怀疑、可追究的?做人究竟要往前看才是。”
锦素一怔:“姐姐所言甚是。”
我笑道:“我亦有一事不明,正好请教妹妹。妹妹尚且年幼,为何周贵妃会差遣妹妹去文澜阁起居院抄阅内史?”
锦素叹道:“我就知道姐姐总有一天会问我。不瞒姐姐,我听见贵妃与桓仙姑姑说起此事,特意苦求贵妃让我去的。我说我会变幻各种字体,最适宜伪造文书。我求了许久,贵妃方才应允。”
我叹道:“夫子有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61]帝后妃嫔之间的糊涂账,妹妹何必参与?万一漏了破绽,妹妹岂不成了替罪羔羊?”
锦素道:“姐姐自己都是痴人,又怎说我?”
我不解道:“痴人?”
锦素道:“我早已知会过姐姐,但陛下私下询问时,姐姐还是据实以告,不肯顺应圣意。如此刚直,岂非痴人?”
我奇道:“这事我从未提过,妹妹是如何得知的?”
锦素笑道:“圣上说与贵妃听的,我自然就知道了。陛下说,自从废后倒了,素日仰仗她恩典的人中,也只有姐姐天天去看望她,可见姐姐是个有情义的诚实人。故此贵妃谏言,说废后倒了,恐宫人瞧低了二殿下和姐姐。殿下封王还早,可先升姐姐为女史。”
我毫不意外:“原来如此。”
锦素道:“姐姐素来洞悉万事,妹妹自愧不如。想来姐姐也还记得,我母亲是怎样惨死在掖庭狱的。妹妹实在心有不甘,方才如此。”
我冷冷道:“你这是向慎媛复仇么?!”
锦素微一苦笑:“难道我不应该为母亲报仇么?”
我叹道:“妹妹自幼读圣贤之书,岂不知仁为何物?为何要让自己行此不仁之事?”
锦素冷笑道:“姐姐是嫌我这不仁之人,污了姐姐的地么?”
我忙道:“妹妹多心了,我并无此意。”
锦素道:“我五岁便随母亲进宫服役。因为我们是罪属,母亲只能做些最低贱最劳累的活。可她无论如何劳累,却从不忘记教我念书,督促我练字,为求在宫中好好活下去。母亲向来与人为善,又肯委屈自己。有一个姑姑嫉妒母亲有些学识,又肯花心力教我念书,有一阵子总是让母亲每日多做一个时辰,连茶饭也是最后才给吃。我天天守在屋里,不敢出去。可母亲总是迟归,我便常常饿肚子。即便如此,母亲也从未在我面前抱怨过一句。后来那位姑姑出宫去了,母亲的日子才好过起来。”说着流泪不止,“或许在众人眼中,我母亲只是一个哨探各宫消息的侫奴。可我知道,她都是为了我!是我错信了人,是我害了母亲!可那废后也甚是可恶,人人都可赦过,为何独我母亲不行?!我母亲便是那个替罪羔羊么?!”说罢双目通红,神色激愤,甚是骇人。
我忙掏出帕子为她拭泪,她却躲开我,独自向隅而泣。我歉然道:“是我不好,不该以圣贤书上的迂腐论调劝妹妹。妹妹的痛,我能明白。”
锦素这才慢慢止住哭泣,良久方回身道:“锦素如今没了母亲,只能将心事说与姐姐听。在这宫里,姐姐是我最亲的人了。不知姐姐肯不肯认下我这个妹妹?”
我肃容道:“求之不得。你没了母亲,我的母亲便是你的母亲,我还有亲姐弟,也是你的姐弟。你若诚心愿意做我的妹妹,须得应承我,日后再不可如此行事。你能答应我么?”
锦素道:“我答应姐姐。”
我微微一笑:“好。从此以后,你是我的亲妹妹。”
芳馨在一旁笑道:“两位殿下是亲兄弟,两位大人又认了亲姐妹,当真是一桩佳事。”
我嗔道:“只顾着笑!还不打水来服侍于大人梳洗?”
芳馨笑道:“奴婢只顾着高兴,竟忘记了。”说罢忙唤人进来服侍。
净过面,锦素推说高显午歇醒来,匆匆告辞回宫。我心下恻然,不禁长叹一声:“这深宫是非,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性。是我失察了。”
芳馨添了新茶,一面笑道:“奴婢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说?”
我笑道:“姑姑又要当我的一言之师了。”
芳馨道:“不敢。奴婢倒是觉得,深宫虽有是非,可圣上与贵妃算是极其仁慈的了。至于于大人,并非深宫是非改变了她,恐怕她本来便是这样的性子。”
“姑姑何出此言?”
芳馨道:“姑娘常说,于大人与姑娘都是奴籍出身,故此相互怜惜,成为姐妹。可依奴婢看,同是为奴,命运却有不同。于姑娘自小便在宫中受尽白眼,身世堪怜。但姑娘身为长公主府的总管之女,又得长公主垂怜,境况自是宽裕不少。故此姑娘素来宽和,于大人就未免心窄了些。”
这话倒也新奇。“我若与她易地而处,也未必就比她行得正。唯自正,方能正人。”说着想起杜衡之死,不禁自嘲,“我也只好努力自正。”
芳馨一笑:“太后说,姑娘是女中君子,果然不错。”
我笑道:“孔夫子说,‘女为君子儒’[62]。虽是女子,也当努力做个君子。”
七八日后,待慎媛好转,我这才敢带高曜前去看望。果见慎媛妆扮一新,精神甚好。高曜喜不自胜,一头扑进慎媛怀中,娇嗔道:“儿臣可想母亲了。”
慎媛穿一件淡紫地白杜鹃锦衣,外罩织锦氅衣,发间星点玉饰,甚是淡雅。我忙行礼问安,一面笑道:“还在屋里,便穿上了氅衣,娘娘这是要出门么?”
慎媛道:“病了这些日子,早该去向皇太后请安了。再说,也该预备着迁宫了。”
我欣慰道:“粲英宫是个好去处,离长宁宫很近,别说只是暂住,便是永远住下,想来太后与贵妃也是肯的。”
慎媛摇头道:“说好只是因整修历星楼方才去粲英宫暂住。既是我自请住在历星楼,便不能食言。贵妃的恩典,我领不起。”
我双颊一热:“臣女失言。”
慎媛笑道:“何必如此拘谨?我并没有怪你。”说罢打开紫檀木雕花妆奁,取出那支赤金红宝石蝴蝶簪,“这支簪子还是由你保管。”
我躬身接过,微微一笑:“娘娘必是想通了。”
慎媛道:“既没勇气再寻死,便得好好活着。走吧,随我一道去济慈宫。”
我忙道:“娘娘的病还没有痊愈,何必急着去请安?便是晚些去,太后也不会怪罪的。”
慎媛怅然:“今天熙平长公主一早就进宫了。自从陛下回朝,她就再没来过,我心里总还有些念着她。在济慈宫见一面,也是故人之情。”
我笑道:“长公主殿下不进宫,是因为陛下在朝中肃清骁王党的缘故。殿下须得避嫌。”
慎媛一怔,恍然道:“是。想来她的日子也不好过。”
忽听高曜扯着慎媛的袖子道:“母亲快走吧,去晚了,就不能看见皇祖母舞剑了!”
慎媛拉起高曜的小手,展颜一笑:“好。这就走。”
天色阴沉,北风如刀。慎媛却始终含笑,如寒夜里的莹莹白梅,又如雪后的清冷日光。我知道她只是希望自己坚强起来,却不知她这一回又能支撑多久。好在她今日尚肯善待自己,来日之事,只好待来日再忧愁。
宫人进殿禀报,我和慎媛立在檐下等候觐见。忽闻西偏殿传来一阵轻笑,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道:“儿臣可不要皇兄来赐婚。母后不能再让皇兄如此胡作非为了!”
只听啪的一声轻响,太后笑道:“又胡说了!若让你皇兄听见了,定要治你的罪!”
又听宫人道:“启禀太后,慎媛娘娘、二殿下和朱大人来了,现在外候着。”
太后笑道:“请进来吧。”
一进殿,座中一个二十来岁的高大青年便站起身来向慎媛深深一拜:“臣弟思谊拜见皇嫂。”未待慎媛开口,他便直起身子道:“听闻皇嫂病了,如今可大好了?”
慎媛面色通红,慌忙后退避礼,险些撞在侍立的宫人身上。好一会儿方站稳回礼,“慎媛裘氏,参见王爷。旧日称呼,王爷不可再用,妾愧不敢当。”
昌平郡王高思谊身材高大,肤色黝黑。他一张国字脸,棱角分明。双目炯炯,剑眉斜刺入鬓,显得凌厉非常。他与京城中养尊处优的皇帝与睿平郡王虽是同胞,容貌却迥异。皇帝高思谚和睿平郡王高思诚都偏阴柔文弱,容貌气质更像太后。而这位久居西北边境的昌平郡王高思谊可称得上相貌堂堂,想必肖似太祖高元靖。他一袭牙白色金丝五蟒袍,腰间坠一柄青玉刀。金蟒灿然生光,似欲腾空飞起。他的威势,潜龙在渊,莫可逼视。
高思谊的目中满是哀悯柔光:“不过是一句称谓罢了,皇嫂何必在意。”说着又向我抱拳道,“这位便是朱大人吧,小王有礼了。”我忙还礼。他又转头向太后道:“儿臣还想去看望渊大姐姐和升平妹妹,容儿臣少陪,待午时再来母后宫中领膳。”
太后柔声叮嘱:“去吧。记着要守礼。”
高思诚笑道:“母后放心,儿臣省得。”
太后目送高思诚出门,一转头,见慎媛还呆站着,方道:“你大病初愈,快坐吧。”小丫头连忙搬了一张雕花圈椅过来,上面铺着织锦软垫。慎媛告了罪,方敢坐下:“臣妾久病在床,许久没来向太后请安,还望太后恕罪。”
太后微笑道:“你只管养病,何必巴巴地过来,瞧你的脸色还不是很好,要多多将养才是。”
慎媛欠身道:“劳太后挂心,臣妾有愧。”
太后亲自抓了一把果子给高曜,又将他抱在怀中玩耍,祖孙俩说笑一阵。太后忽然想起一事,道:“你来之前,熙平才走没一会儿,说是去看瑜卿和升平了。你们历来亲厚,恐怕她还要去历星楼瞧你。你还是早些回去歇着,免得她扑了空。”
慎媛红了脸道:“臣妾许久没有服侍太后舞剑了,今日便在此伺候太后午膳吧。”
太后笑道:“你的孝心本宫知道,可你身子还弱,不宜操劳。来日方长。”说着便向我道,“朱大人,你要多劝着慎媛,让她放宽心保养身体。”
我忙站起道:“谨遵太后旨意。”
太后又低头对高曜道:“曜儿也要好好孝顺母亲,日常当乖乖念书,不可扰了母亲静养。”
高曜跳下榻,恭恭敬敬地向太后行了一礼道:“孙儿知道了。”说罢转身倚在慎媛身边。
还未说笑几句,果见慎媛扶额,身子微微一晃,高曜奋力架住。太后关切道:“天冷,还是早些回去吧。”说罢又命佳期备辇,慎媛只得带高曜躬身告退。
午膳后,我正在院中闲坐饮茶,饶有兴致地看芳馨和白领着宫人剪窗花。但见彩屑纷纷,几十张彩纸在众人的巧手中,变作了繁复精细、生动曲折的各色花样。我一时看得入神,忽见芳馨抬眼笑道:“姑娘既爱看奴婢们剪窗花,何不亲自来剪?”
我笑道:“我的手太笨,绞不了窗花。以前在家中,都是姐姐和母亲做这些事情。”
芳馨和白相视一笑:“奴婢们总算找到一件事情是姑娘不会的了。姑娘的手这样巧,能画出那样的美人,偏偏不会剪窗花。”
我红了脸啐道:“你们惯会取笑我。”
忽听不远处一个女子笑道:“孤还奇怪怎的门房茶房都无人守着,原来都在这里耍呢。”
我心中一动,忙起身来迎接。只见一位丽人缓缓步入,披着淡粉底玉兰花纱缎斗篷,头戴赤金点翠的雀尾华盛和一对蝶恋花明珠步摇,甚是富丽端华。她笼着双手含笑走近,步摇沥沥轻响,明珠莹莹有光。我端正行礼:“长宁宫女史朱氏拜见长公主殿下,殿下万福。”
熙平长公主满面春风,一面扶起我,一面仔细打量:“有半年没见到玉机了,果然不同了。不但长大了,也更有气派了。怨不得升了官,可惜孤却不得贺你。今日就补上吧。”
慧珠命人捧上层层叠叠十几只锦盒,未待我开言,便都送入了灵修殿的南厢中。我笑道:“殿下隆情厚意,臣女不敢当。”
熙平笑道:“如今你也是七品女史了,再不是从前府里的小丫头了。孤若怠慢了,叫人看着不尊重。”说罢与我携手入殿。除下斗篷,露出里面光华璀璨的橘色嵌珠凤纹长衣。我接过绿萼手中的滇红,亲自奉与熙平。熙平接过茶,微笑道:“玉机还没忘了府里的规矩。”
我恭声道:“昔日是主仆,今日是君臣,玉机不敢忘记。”
熙平笑道:“孤初来长宁宫,正值玉机伤心之时。再见已是端午,玉机颇得皇后宠信。后虽数次进宫向太后请安,只是为了避嫌,不能来看你。孤还怕你受了慎媛的牵连,如今看来,却是多虑了。侍读虽卑微,难得你肯用心去做。很好。”
嘉秬和红叶溺毙文澜阁那一日,我满心惊恸与悲愤,尽皆落入她不屑的双眼。端午夜宴时再见时,王氏已被我驱赶出宫。那些不过是我入宫头一个月的事情,如今看来,却似过了许久。原来不知不觉之间,不但锦素,连我自己也变了许多。
我笑道:“这全仰仗陛下的仁德、殿下的教诲和华阳公主的福泽,玉机不敢居功。”
熙平含一丝嘲讽道:“若说陛下的仁德和公主的福泽,那车舜英为何自请出宫了?听驸马说,皇后退位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她偏偏在那时出宫,自然惹得好事者诸多猜疑。可怜原本清清白白的一个小姑娘,进宫做了一遭女巡,便成了众人的谈资。”
我深恨车舜英无事生非,听了这话,心中颇有快意。我笑道:“这不过是一时的,她其实很可怜。”
熙平冷哼一声:“可怜也好,可恨也罢,好在她还有几分自知,居然知道早早抽身,也不算太愚蠢。”
我不由想起那日车舜英来长宁宫求我,那一点腊梅的香寒仿佛还在掌心。我叹道:“殿下去看过了慎媛娘娘了么?娘娘甚是想念殿下。”
熙平道:“午膳后便去瞧过了,病了这么一场,瘦了好些。”说着扬眸凝视,“慎媛虽糊涂,但向来守着一线清明,戕害皇子一事,她是做不出来的。若不然,周贵妃也不会一连生下四个孩子。是不是?”
我淡淡道:“殿下所言有理。”
熙平又道:“这一次慎媛说她只是一时疏忽,圣上却偏偏不肯原宥。听说你也曾翻看过内史,更求过情。不知实情究竟如何?”
我知道她已经对废后一事起了疑心,然而此等木已成舟的宫闱秘事,还是少说为妙,遂摇头道:“玉机所知,并不比殿下多。若玉机真的知晓内情,这官也做不下去了。”
熙平的目光中犹带着三分怀疑。我丝毫不惧,与她坦然相视。一时间南厢里静得只余舌焰猛然蹿起的轻微爆裂声,又听得窗外宫人们比对窗花的嬉笑声。良久,熙平似被笑声唤醒,方转开目光:“你这宫里也太没规矩,不但门房茶房没人,主子在房里说话,奴婢却还在外面吵闹。听说你天天教她们读书,便教出这些没上没下的样子来?”
我笑道:“宫规森严,她们年纪又小,只在这长宁宫中才得片刻玩笑,便由得她们好了。”
熙平微笑道:“玉机对丫头们也这样好,莫不是感同身受的缘故?”
我恭谨道:“玉机在长公主府时,柔桑县主待玉机姐妹便是如此。玉机感念县主一番恩德,今日有幸为主,不敢不宽仁以待。”
听我提起柔桑,熙平的口气方有缓和:“难为你还念着柔桑。柔桑甚是想念你。”
我忙道:“玉机也甚是思念县主。殿下何不常带县主入宫?”
熙平道:“柔桑还小,孤怕她任性逾矩得罪人,待大些再说。”
端午宫宴,柔桑还未被封为县主时,曾屈尊向我行了半礼,可见她已被熙平长公主调教得甚是得体。想起那夜的《定婚》一出,我不由好奇:“殿下曾说,已将县主许配给二殿下。当时二殿下还是赫赫扬扬的嫡子,如今却成了卑微的庶子,未知殿下可想过,将这门婚事当作笑谈罢?”
熙平不假思索道:“嫡庶之变,固是残酷,却也最为玄妙。孤绝不改变心意。”
我一怔:“殿下真乃守信之义人。”
熙平笑道:“不敢当。还要玉机成全才好。”
我不解道:“殿下何意?”
熙平站起身,一面由慧珠披上斗篷,一面笑道:“慎媛不懂如何教子,二殿下全靠你了。你若能为柔桑教出一个好夫君,孤自会践约。”
熙平年过三十,肌肤柔嫩却宛似少女,与我当年在汴城西市初见她时并无半分不同。我能清晰地想起初见她时新奇、惊艳、感恩、期盼的心情。此刻的我,心中却尽是疑惑:“殿下说笑。”
熙平正色道:“孤不是说笑。”她的目光居高临下,如泰山压顶。
我心中一凛,道:“是。玉机谨遵殿下教诲。”
院中洒了一地彩纸屑,十几张剪坏的窗花被揉成一团随意丢弃在地上。见熙平出来,众人忙起身行礼,院中顿时鸦雀无声。熙平笑道:“何必多礼?你们乐着,孤看着也高兴。”
芳馨道:“奴婢们不敢失礼。”
熙平轻轻踢开纸团,走上前去看了看剪好的窗花:“果然很精巧。”又回头对慧珠道,“咱们府里也要多贴些这个才喜庆。”
众人一声不吭,独慧珠应了一声。熙平环视一周,扬长而去。
第二日正当小年,又是华阳公主的满月之礼,宫里连开了三天的戏酒。因为头一天看戏看得太晚,不觉着了风寒,第二天体热头沉,便有些起不来了。我只得命人去请慎媛过来,和乳母李氏一起带高曜去前头看戏。
半睡半醒之间,竟然到了晌午。用过午膳,我捧着手炉,散发坐在院中晒太阳。芳馨用一柄桃木梳为我梳头。我伸手遮挡午间刺目的阳光,道:“这宫里怎的这样安静,人都去哪里了?”
芳馨笑道:“姑娘忘记了么?今日延秀宫开戏。慎媛娘娘带二殿下去前面赴宴了。年轻女孩子们爱热闹,哪里还肯老老实实待在宫里。”
我深吸一口气,冰凉的气息激得我浑身一颤,芳馨忙道:“姑娘冷了么?”
我笑道:“无妨。虽说病着,总在屋里躺着也不好。”
芳馨道:“姑娘坐一会儿还是进屋去吧。”
我合目不答。芳馨的手轻柔而缓慢地抚摸着,心中似有柔柔春水荡开涟漪,弥漫着团团暖雾。芳馨轻声道:“姑娘在想什么?”
我缓缓应道:“我在想……熙平长公主。”
芳馨道:“熙平长公主如何?”
我笑道:“我觉得她像一个古人。”
芳馨道:“也是一位公主么?”
我淡淡道:“也是一位长公主,名叫刘嫖。”
芳馨笑道:“姑娘日常总是说许多故事给二殿下听,今日也赏一个给奴婢听。”
我笑道:“刘嫖是汉文帝刘恒的嫡长女,母亲是窦皇后,弟弟是汉景帝和梁孝王。以她这样显赫的身世,你知道她嫁给了谁?”
芳馨笑道:“这……奴婢怎会知道?”
“她嫁给了堂邑侯陈午。陈午乃是汉初一个微不足道的功臣陈婴的孙儿。陈婴最初为东阳令史,秦末天下大乱,东阳少年杀死县令,欲奉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道:‘自我嫁入陈家,从未听闻你祖上有富贵显赫之人。今日忽得显名之机,甚为不祥。不如带领着这几千人投靠别人,胜可封侯,败可脱身。’陈婴深以为然,便投靠了项梁。后来又转投汉王刘邦。此人在功臣表上不过排在末尾。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刘嫖竟然嫁了这个籍籍无名的陈午。”
芳馨沉吟道:“说起来,熙平长公主也只是嫁了一个小小的刑部郎中,后来这位曹驸马得了信亲王的岳丈林司纳的举荐,才做了一个监察御史。”
我微笑道:“不论刑官还是言官,都无缘置喙朝政大事。”
芳馨奇道:“言官不是可以上书论奏么?”
我摇头道:“言官只是监察朝政吏治,军民大事,自有省部大佬。信王妃乃林司纳之女,熙平长公主凤台选婿也只选了这样一个不咸不淡的小官……”
芳馨问道:“后来那位刘嫖公主怎样了?”
“后来刘嫖的弟兄景帝继位,封郦姬之子刘荣为太子。刘嫖向来趋奉这个做皇帝的弟弟,时常敬献美人,惹得郦姬十分不快。刘嫖还提出要将女儿陈阿娇嫁与太子,被郦姬一口回绝。刘嫖怀恨在心,便常在景帝面前诋毁郦姬母子,并将女儿阿娇许配给胶东王刘彻。后刘荣果然被废,刘彻被立为太子,便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嫖看似一个骄奢的帝女,却不动声色地让自己的女儿做了皇后。武帝初立时,颇承这位姑母的情,对陈皇后也是极包容的。”
芳馨道:“姑娘是疑心熙平长公主的用心么?”
我一笑:“长公主是我的恩主,我怎敢疑心于她。”
芳馨怔了片刻,叹道:“姑娘在病中还如此多思,这病可难好。”
我笑道:“姑姑可知,长公主已问过曾娥母子的事了。”
芳馨吃了一惊:“那姑娘告诉长公主了么?”
我笑道:“自然没有。”
芳馨顿时松一口气:“那就好。宫闱秘事,当守口如瓶。”
我起身道:“才坐了这一会儿,便又困了。”
芳馨忙上来扶我:“姑娘这会儿进去歇着也好,一会儿二殿下回来,又要缠着姑娘说故事了。”说罢将摊凉的药递给我,我一口饮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