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出来后,村庄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实施工作。
范辰逸在村民大会上,详细地向大家讲解了新方案的内容和重要性。“乡亲们,这个新方案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制定出来的,只要大家认真执行,一定能让我们的生产管理更上一层楼。”
然而,实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部分村民对新的职责划分感到不适应。
老张原本习惯了自由散漫的工作方式,现在被明确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任务量,他抱怨道:“这也太拘束了,我以前可没这么多规矩。”
小王则对新的质量检验标准提出了质疑:“这标准是不是太严格了,稍微有点瑕疵就被判为次品,那我们的产量不就上不去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范辰逸和其他骨干成员不得不逐家逐户地做工作,解释新方案的好处。
“老张,虽然现在有了规矩,但只要你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收入也会提高啊。”
“小王,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以后就没人买我们的东西了。”
同时,新的管理流程也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协调不畅的问题时有发生。
一次,在产品包装环节,由于生产线上传递的信息有误,导致包装的规格与产品不匹配,造成了大量的返工。
负责生产的李飞和负责包装的赵四互相指责。
李飞怒气冲冲地说:“都是你们包装的问题,不认真看信息。”
赵四则不甘示弱:“你们生产的就没问题?传递的信息就不准确!”
范辰逸赶紧赶来调解:“别吵了,大家都有责任,现在重要的是找出问题的根源,避免下次再犯。”
经过调查,发现是中间的沟通环节出现了漏洞,于是他们重新制定了详细的沟通流程和责任制度。
在人员培训方面,也遇到了困难。由于村民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
培训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下面的一些村民却听得一头雾水。
“这太复杂了,能不能讲得简单点?”
“我年纪大了,学不会这些新东西。”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范辰逸决定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除了集中授课,还增加了现场示范、一对一指导等。
“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一个一个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新方案逐渐开始发挥作用,生产效率有所提高,次品率也逐渐下降。
但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在好转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随着业务的扩展,村庄急需一批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意回来。
“我们在外面赚得比家里多,而且环境也好。”
“村里的发展前景还是不明确,不敢轻易回来。”
为了吸引人才回流,范辰逸决定提高待遇,并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只要大家回来,我们一定提供最好的条件。”
同时,他还积极与当地的职业学校合作,定向培养所需的人才。
“希望学校能为我们输送优秀的毕业生。”
经过努力,终于有一些年轻人被吸引回来,但他们在工作中又与村里的老员工产生了理念上的冲突。
年轻人主张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老员工则认为传统的经验更可靠。
“你们这些小年轻,就知道瞎折腾。”
“老叔,时代不同了,我们得跟上潮流。”
范辰逸再次充当起调解人的角色,鼓励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我们要把新的和旧的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方法。”
在不断的磨合和探索中,村庄的管理逐渐走上正轨,生产也越来越稳定。
但就在这时,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产品的种类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刚刚与企业达成新合作协议的村庄,还没来得及享受片刻的轻松,就被内部管理和人才短缺的问题紧紧揪住了咽喉。
范辰逸看着手中的生产报表,眉头紧锁。“产量虽然上去了,但是次品率也跟着升高,这可不行。”他自言自语道。
李飞在一旁说道:“我看就是管理跟不上,流程太混乱。”
林梦瑶附和道:“没错,各环节之间的协调不畅,责任也不明确。”
为了解决管理问题,范辰逸决定重新梳理生产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
他召集了村里的骨干,大家围坐在一起,对着流程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这个环节应该由张三负责,他有这方面的经验。”
“不行,张三手头已经有很多工作了,忙不过来。”
“那李四怎么样?”
“李四技术还不够熟练,容易出错。”
讨论了一整天,还是没有确定最终的方案。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得快点拿出一个可行的计划。”范辰逸心急如焚。
就在这时,孙燕提出了一个建议:“要不我们去其他成功的企业学习学习,借鉴一下他们的管理经验?”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范辰逸带着几个人去了附近的一家模范工厂。
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井然有序的生产线,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高效的团队协作。
“原来可以这样管理,我们差得太远了。”
“回去得好好改改我们的那一套。”
学习回来后,他们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新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