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黄小月
李春芳显然不是第一次来双溪村。
马车轻车熟路的到了双溪村大队长家里。
李春芳和大队长挺熟的,算起来,他俩还沾了点亲戚关系。
双溪村大队长年纪不大,看着也就三十几岁,他看到李春芳,立马笑着迎道:“姐。”
李春芳笑道:“小河啊,我们过来换土豆。”
李春芳几乎年年都会来双溪村换土豆,大队长高河猜也猜到了。
寒暄片刻,便领着几个人去换土豆了。
双溪村山多,但是山地挺肥的,村民们就将山地开成梯田形状,用来种红薯种土豆。
双溪村的人,还是挺有智慧的。
得益于此,哪怕是在荒年,村里的人也不至于没饭吃。
大队长高河又喜又愁,喜的是村里不会断粮,但是
高河叹口气道:“最近一段时间,天天都有别的村子过来借粮,我都快愁死了。”
说是说借,可那些村子穷得叮当响,这借出去的粮食啥时候能还回来?
要真把粮食借出去,指定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李春芳听了这话嘀咕道:“不是可以用粗粮换吗?”
高河苦笑道:“他们要真拿的出粗粮就好了。”
那些村子,就是想打借条,高河肯定不能同意,这种事情一旦开头,那后果绝对是收不住的。
高河带着几个人到村里的粮仓换土豆。
土豆也得捡好的挑。
带来的二十斤玉米面,柳茵茵都用来换土豆,挑了六十斤。
姜翠花换了四十斤玉米面,一百二十斤土豆。
李春芳换的土豆更多,两百多将近三百斤,她还帮娘家那边带了。
高河收了玉米面,看到柳茵茵给的玉米面,他咦了一声,不免惊讶道:“这是纯玉米面粉啦?”
乡下人为了节省粮食,磨玉米面的时候,都是连带着玉米芯一块磨的。
就像李春芳跟姜翠花带来的玉米面,质感粗糙,有明显的颗粒感。
而柳茵茵给的玉米面粉色泽金黄,细腻柔滑,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玉米香味,显然是纯玉米粒磨成的。
柳茵茵点点头:“是纯玉米面。”
玉米面粉其实是她从系统偷渡出来的。
李春芳帮忙解释道:“她男人在县城有工作,这是领的商品粮。”
高河闻言微愣,了然道:“原来是这样啊。”
怪不得,他就说嘛,乡下人哪有这么不会过日子的,吃纯玉米面,得多浪费啊。
高河见柳茵茵家的玉米面粉品相好,也不好意思占她便宜,多给了柳茵茵十斤红薯。
换完玉米面,时候还早,高河就招呼几个人去家里坐坐。
李春芳拒绝道:“不了,我们还得去黄癞子家换蜂蜜。”
黄癞子就是双溪村养蜂的人家,因为脸上长了一块肉疙瘩,村民们就叫他黄癞子。
倒没有嘲笑他的意思,就是习惯这么叫了。
“行,那你们快去吧。”高河也不留人了,他还有事呢。
因为要在山上养蜂,黄癞子家住在村尾的半山腰。
牛车不好上山,李春芳留大儿子在山下看着。
几个女的提着粮食上山了。
李春芳边走边吁嘘道:“黄癞子也怪可怜的,家里就他一个人,带着一个闺女。”
姜翠花好奇道:“他媳妇呢?”
“嗐。”李春芳微微挑眉道,“他媳妇嫌弃他长得丑,两人离婚了。”
实际上,是黄癞子媳妇跟别人先搞上了,和黄癞子离婚后就火速再嫁了。
李春芳继续说:“其实黄癞子除了长得丑点,别的地方都没得说,人老实,还有一门挣钱的手艺。”
黄癞子不是懒人,上工能拿满工分,还会养蜂,家里的日子,过得不比别人差。
他媳妇后面嫁的那户人家,可不比黄癞子家条件好。
“那真是可惜了。”姜翠花也觉得黄癞子听着怪可怜的。
她还以为他媳妇病了或死了,没想到是这么一回事。
不过,等姜翠花看到黄癞子的真容,着实有点被吓到了。
黄癞子半边脸都是坑坑洼洼的肉疙瘩,跟肿瘤一样。
乍一看,确实让人心生恐惧。
黄癞子因为长得丑,加上媳妇又跟人跑了,人变得越来越自卑。
看到有生人上门,“蹭”地一下就躲到屋里去了。
姜翠花:“”
柳茵茵:“”
这不是妥妥的社恐嘛。
一个大男人变成这副样子,的确是有点可怜。
没一会儿,屋里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小姑娘生得一双大眼,眉毛浓密,身材高挑,而且,性子看起来也落落大方的。
这姑娘就是黄癞子的闺女,黄小月。
“春芳婶,快进来坐。”黄小月手脚麻利的给人搬凳子倒水。
水里还放了蜂蜜,喝着甜滋滋的。
黄癞子怕吓到生人,没有再出来。
黄小月显然也不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事情了,可以说,家里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在操持着。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况且,她没了母亲,父亲又是这个样子,她不机灵点怎么行。
李春芳笑眯眯道:“不用这么客气,我们换点蜂蜜就走。”
因为今年年景不好,家里的蜂蜜都没多少人来换,已经攒了好几坛子的蜂蜜了,黄癞子父女俩都愁得慌。
所以,看到李春芳带了人来换蜂蜜,黄小月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自然要好好招待一下几个人。
黄癞子家的蜂蜜,往年两斤白面,或者五斤粗粮,可以换一斤蜂蜜。
但今年年景不好,一斤白面,或三斤粗粮就能换一斤蜂蜜。
柳茵茵带的五斤白面,都换了蜂蜜,五斤,黄小月还送了一个小坛子,刚好能装下五斤蜂蜜。
姜翠花,李春芳都是换的十斤玉米面,三斤多蜂蜜。
末了,黄小月还送了几个人一份一份蜂蛹,不多,就三四两的样子,但也能做一盘菜了。
蝉蛹也算肉,姜翠花跟李春芳都笑得合不拢嘴。
换完蜂蜜,几个人坐了一会儿就要离开。
黄小月送他们到门口,出了门,姜翠花脸上还带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