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选拔
一月后,辗转数个州的黄绕终于在年底前顺利抵达京城。回府学后,他便怒气冲冲地将光州的事跟山长还有几位先生统统说了一遍。其实即便他不说,府学的人也都一早听说了。近来宋允知跟光州可谓是风光无限,京中各处都在讨论他们,还有人遗憾宋允知走得早,叫京城的人少了许多热闹。今年没去光州的人,还准备明年开春往再那边跑,真不知他们哪里来那么多的精力。听到的略微详细一些罢了。到了自己的地盘,黄绕说话也显得肆无忌惮了许多,光州的新鲜事一桩接一桩,快叫人目不暇接了。黄绕如今说的这些,也不过就是比外头他对宋允知
及光州的恶意终于不用再遮掩了:“那小兔崽子一天一个主意,若是由着他胡来,只怕庐州上早晚要被他踩到泥里!”
王山长长叹一口气,带着浓浓的无力感:"并非是我等不出力,实在是陛下偏心。你不不发无论官员整日不务正事,眼红旁人。
瞧瞧这话说得多偏心。
闻风奏事本就是御史的指责,他们弹劾也没有任何错处,就是因为对象是宋允知,便要遭受这无端的指责,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一个个垂头丧气,也觉得没意思起来。良久,他才闷黄绕本来还想抱怨两声,听见他们-
闷地来了一句:“我总觉得,钟离如今的状态不对,似乎被宋允知那小子给打击得一蹶不振了。
王山长迟疑了一瞬,他没见到钟离的情况,对此有些不大相信:“应当没有那么严重,兴许只是离了熟悉的人,略微有些不大适应,给他点时间就好了。对不未是知这能适应起来才怪呢。这家伙就是个怪胎,没人能治得了。隔日,黄绕进城拜访好友时,路上竟然还听到有人一边走一边提起宋允知。黄绕停住,恼羞成怒地瞪了他们一眼。
怎么哪里都都少不了宋允知,烦不烦!
宋瑜被瞪得消了声,下意识往后退了几步,直到贺延庭气势十足地瞪了回去。有毛病吧,光天化日发什么疯?贺延庭可不惯着这样的人。宋瑜满心不解:"方才咱们似乎并没有惹到他?
黄绕也没想到对方会反击,冷哼一声,趾高气扬地走了。有点印象,就是不知道今儿这个为何抽风了
"谁知道呢,没准是读书读傻了。"贺延庭认识这个黄绕,允哥儿曾经得罪过的人他都。
他们在讨论着允哥儿,无独有偶,皇后宫中的皇上也正好提及了宋允知。道:“他如今想必正在选拔人才呢,前两日终于定好考卷了皇上才自言自语了一句,说不知道允哥儿近来在做什么,下首坐着的谢蕴却自然地接皇上诧异地看向身边的小姑娘:"蕴姐儿怎么会知道这么清楚?"萧宝玄探出脑袋:"表姐同允哥儿关系可好了,很久之前就认识。"他能认识允哥儿,
还是因为姐姐的缘故。
这一点,皇上还真不清楚。没想到允哥儿还真挺招小孩子喜欢,与他同龄的或是比他小的,基本都喜欢他。
也是,毕竟允哥儿那么讨喜。
已经有不少人报名参加光州书吏的选拔。
虽然算,而非官,并且众所周知,由吏入官挺难考的,但是这仅有的十个名额依旧珍贵无比。若是上一任知州招考,肯定没有这么多人报名,但宋允知过来了光州境内所有的百姓露了一手,如今光州乃至周围一带的百姓都知道,这位知州大人乃有能之人。
眼
下这一条又一条的新政令颁布下去,光州会在他手里会变成什么样子,任谁也不知道。但有那些模要出头的平民百姓,就算是不少商贾子弟、耕读人家,也都指望着靠,肯定有出头的
机会。
着这个名额给自己改换门庭。
外头人抢得越凶,林度等人便越庆幸,幸好自己在知州大人面前多少有点面子,还拿到了内定的名额
,哪怕一人只有一个名额,
他们也感激得不行。
鉴于大人不喜欢蠢人,他们也不敢为了人情随便推选一人上去,回去之后还真是精挑细选,挑了最聪明的供宋允知差遣。
这群人不用通过考试,但是原定的考试仍要继结之后,考试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这回足足有五百人报名,衙门里甚至没地方给他们坐,最终借了城里乡试的场地一用
就连阅卷也是请了往年乡试的考官。宋允知好吃好喝地待着他们,这些考官自然也不会不愿意出力。
这选拔书吏,
不至于像朝廷选拔进士一样,考的都是比较基本的东西,不过应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想要出挑也不容易。
考试一日便结束了,等到诸考生陆陆续续离开考场之后,才发现衙门早已派人在门外架起了棚子。
考生考完了之后能在这里领一碗热汤,两个馒头。
赵安虞也捧上了
一碗热汤。
口大口地嚼着馒头,心中生出一股踏实感。
温热的汤水滚过喉咙,在胃里转了一圈,瞬间慰藉了他饿了一整日的身子。赵安虞大迅速解决了自己的晚餐后,赵安虞将碗还给衙门的人,道了一声谢之后便离开了。差役倒是抬头看了他一眼,等人走远了之后才跟同伴道:“刚才那个人穿的未免也太单薄了吧?袖口都短了一截,不知道是哪一年做的衣裳。同伴抬头远远地扫过一下,只瞧见了一个显瘦的背影,见怪不怪了:"兴许是家中拮据吧,这批考生里头有不少人家中都无恒产。
作为官府组织的考试,宋允知要求差役务必核实考生的身份信息。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
也跟着偷偷报了名。
,因为这回考试竟然还出现了个纰漏,有个北戎的汉人借着经商的幌子来到了夏国,竟实了一遍考生的信息,所以,考生的身份包括家中情况他们其实都知道好在后面被发现了,也抹去去了他的报名信息。因为这一桩事,差役们认认真真地核来州衙办公,其实每个月的例钱也不多
小的收入了,但愿他们之中真的有人能够考上吧。
,但是对于食不果腹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笔不
桶,全都运到牛车上,带回衙
傍晚过后,考场的人渐渐散了,差役们将之前的粥棚重新收起来,打包好碗筷、木没多久,这里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屋子。
一个中年男子流连在此处已经好多时了,他只遗憾自己没能参加考试,否则,也许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那位声名显赫的光州知州。
到底是吃了身份的亏,他是汉人不假,却是北戎的汉人。纵然千百年前一直是一家,但是被抛下的人,怎么能跟这些高傲的夏国人一争高下呢?他勾起嘴角,面带无尽的嘲弄之色。
对于北方的汉人而言,北戎固然可恶,夏国也一样恶心,尤其是那些高官皇族,都是一样恶心。
三日后,州衙便张贴了录用名单。
自打宋允知来了之,故而的效率件事情都会在后看加不快不行,宋允知知道他们一个个都是懒惰的性子
一个截止期,勒令他们必须在
他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否则直接收拾包袱走人。
这可不是几个月以前,几个月以前宋允知说这话威胁不到多少人,但是眼下,宋允知已经收服了城中几乎所有的富商,百姓也对他言听计从,外头更有人争先恐后要替宋允知办事儿。宋允知对于光州的掌控力度,可比钟离对庐州的掌控力度要强上许多。衙门中人还是挺珍惜自己这份岗位的,眼下累是累了点儿,但是好歹能保住饭碗。有一瞬间,宋允知甚至理解了皇上在接见新科进士时的感受。等到新一批被录用的人整整齐齐站在宋允知跟前时,他心中的满足感简直无以言表。年都有,更难得的是这些人竟然长相都十分周正,瞧着便是聪明相。这里面有出身贫寒的,也有耕读世家、地主富商的,从二十岁的青年到四十来岁的壮的机会。
这可真是太难得了,他的衙门里终于有了聪明人。既是新人,就该多给他们表现自己本不起眼,好在,宋大人不看重出身,除他之外,
赵安虞摸着身上崭新的衣裳,庆幸自己抓住了机会,他的出身在那些富贵子弟跟前根还有两
不过,靠近衙门只是第一步,他得不断的往上爬,抓住一切机会让大人注意到他。然而下一刻,赵安虞便有了机会。
宋允知给这群初出茅庐的书吏出了一道题,命他们做一个明年的规划,主题便是如何发展光州。
这些人既然有本事通过考试,那宋允知就再给他们一个发挥的机会。他不仅需要指哪儿打哪儿的执行者,更需要几个给他出谋划策的谋士。京城那边还有不少与他为敌的高官,若不趁早培养自己的班底,来日如何与他们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