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第126章
经过几年的内部洗牌,草原上的势力逐渐稳定。由鞑靼部控制的所谓黄金家族后人在草原上称霸,首领鬼力赤,太师阿鲁台。这两人刚掌控大权,急于向草原各部露一露大膀子,于是召集兵力,以近些年最擅长的打游击模式,齐齐扑向大明边境。就在鞑靼与大明亮胳膊掰腕子,要让大明看看草原部落的强悍从不因元朝落幕而衰弱时,另一个草原势力瓦剌正在悄悄观望。瓦剌势力此时由三人分掌,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
与鞑靼嗷嗷叫着与大明打架斗殴不同,他们三选择与大明′友好'相处,还接受了来自大明洪武帝朱元璋的赦封,得了个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的封号,口口声声要做大明的小弟。
朱元璋看他们这么识趣,赏赐都难得大方了一把,好好夸奖一番。在瓦剌衬托下,这鞑靼可不就太欠打了嘛。
鬼力赤野心勃勃,太师阿鲁台诡计多端,几次侵扰大明边境都给大明造成不小损失。
这群人干着强盗行当,主要目的却不是抢东西,而是′我没有,你也别想有’。哪怕是抢不到东西也要给大明边境带来不安动乱,能毁则毁,主打一个,就是要让你不开心。
别说守边将士们要被这群丧心病狂的强盗弄得疲于应付,靠近边塞的百姓们更是不得安宁,大大阻碍了他们筹建美好家园的步伐。朱元璋也果真被他们这种不要脸的打法给惹毛了。想想,他老朱这辈子还没怂过呢,你以为你谁啊?朱元璋一发火,那就要组织大军对鞑靼动手。一听朱元璋有意出兵'剿匪',给鞑靼一个血的教训,朱棣再也坐不住了,主动请令要做主帅,领兵出征。朱元璋老早就看出这糟心儿子坐不住了,一听朱棣请命,脾气就上来了,先把朱棣揍了一顿,朱棣被揍,还是不死心,顶着一张五彩斑斓的脸继续纠缠朱元璋。
“老爹,让儿子去吧,儿子肯定替您狠狠教训回去。”“让儿子去吧。”
“老爹~”
“我肯定打得对方哭爷爷叫奶奶。”
“父皇~”
在朱元璋′冷酷无情'的′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下,朱棣终于使出了绝招,他不顾自己一国太子的威严与气度,就这么,当着殿内所有人的面躺下下。躺..….了.….………
王太监倒抽一口凉气,以平生最快的速度扭过身去,面对墙壁,露出自己那张差点扭曲的老脸。
好在其他几人也都机灵,快速学王太监背过身去。朱棣不在乎脸面,只要能离京,他真是再待下去要憋死了。太子这鳖玩意就不是好做的。
朱棣躺下就开始滚,也不在乎高位上的亲爹朱元璋一张脸越来越黑,最后都被黑气给笼罩了。
“父皇,求求您嘞~”
“父皇~”
“让儿臣去吧~”
“滚!”
朱元璋忍无可忍,直接一个砚台砸了下去。朱棣麻溜地躲开,又快速起身,老老实实行礼告退:“那儿臣等会儿再来,父皇您考虑考虑。”
也就是等您心气顺了,儿子再次纠缠的意思。朱元璋"….”
随手就捞起旁边的东西要砸,只是这手刚举起,朱棣就大步流星地跑了。朱元璋气得牙痒痒。
“老子怎么就生了个这么不要脸的东西!”朱棣以前也没干过撒泼打滚这种事儿,小时候也就晋王干过,之前看儿子因为婚事问题在那撒泼打滚,朱棣就学到了。脸什么的算个屁,有用就行。
但朱棣也不想想,有的人能打滚,有的人能吗?他这一滚,朱元璋更不想如他的意了。
最后还是朱高炽去求情,朱棣又纠缠不休,闹得朱元璋烦了,这才大手一挥把他放出去了。
得了皇令的朱棣那是高兴得三步一跳,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北平,立刻出塞杀敌。点好兵将就快速出京了。
跟随一起的还有朱高煦,实战才是最考验人的。朱高煦离京那日,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灼灼地看着朱高炽,意气风发少年郎,自信又张扬。
“大哥,你等我把军功带回来送给你。”
一旁的朱棣慷.…"”
朱高煦斜了某个不爽的臭爹一眼,在得到大哥一个鼓励和信任的眼神后,他昂着下巴打马回了队列。
朱棣轻咳一声,笑笑:“等爹爹凯旋而归。”这次大军出征是朱元璋要给目中无人的鞑靼一个严厉警告,双方肯定要纠缠一段时间。
草原部落最擅长打不过就兜圈子跑,仗着地形和大明军队纠缠。朱棣对付草原骑兵的经验丰富,对手也讨不到好。朱高炽抿着唇角,两手揣在袖笼里,目送军队奔向远方。光靠武力是解决不了两边矛盾的,而且动不动就大军北征,对大明来说也是很大一个财政负担。
不过和平不是靠温和和仁慈就能求来的,和平是靠斗争出来的。朝堂上不少人反对这次大军北征,认为残元主力已灭,鞑靼不过是咬人的苍蝇,一边加强边塞防御,一边派使臣说和,这才是目前最有利的解决手段。不过朱元璋不支持,他给的脸已经不少了,是对方不要啊,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挑衅他老朱的威严。
朱元璋一拍板,太子朱棣又积极应和,还是出征的主帅,文臣们能说什么?能干什么?
这父子两有一个是能听进旁人话的吗?
而且,一国储君不顾自身安危,亲征北伐,说实话不少文臣是不支持的。在经历过上一任储君英年早亡一事后,要是朱棣再有个什么意外,怕是王朝真要动荡了。
大臣们该劝的都劝了,嘴皮子都磨出泡了,没用啊。洪武帝就不说了,他们习惯了,根本左右不了他的决定。再看看未来的皇帝朱棣,他们就想哭了。
担心的事还是来了。
那就是朱棣尚武,登基后怕是少不了发动战事。而且看样子,怕是御驾亲征的次数不会少啊。
一国之主怎么能把自己置于危险当中呢。
想想,文臣们就禁不住忧心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穷兵赎武都不是好事,大明看似稳定不少,实则内里还不够稳固。与民修养生息,慢慢发展,才是大明接下来应该要走的路。打来打去,耗的都是民力。
民不安,则生事端。
大臣们知道与朱元璋,朱棣是说不通了,朱元璋不是不支持与民修养生息,但他脾气上来说干就要干,而朱棣…大臣们放弃与他沟通。于是大臣们就一起把目光放在了他们的希望之星一一世子朱高炽身上。朱棣成为太子入主东宫后,朱元璋就为他置办了东宫官署,除了原本的王府官署成员,朱元璋还往里面添了不少文武大臣。这里面,朱高炽比较熟悉的就有杨士奇、杨溥,解缙几人。不过他们目前只是官职低微的小人物,属于话都插不上的。当时朱元璋还跟他提到过一个很有名的人,也就是方孝孺,就是那个被“永乐帝’一气之下诛十族的名儒。
诛十族是传言,反正在他梦里碎片没有诛十族。朱高炽听到这个名字就忍不住发散了一下思维,尤其在朱元璋跟他提起另一个人物′齐泰′的时候,朱高炽差点就没能绷住表情。我滴老天爷啊。
建文三傻′之一啊,虽说比黄子澄好一点,但也就是相比之好一点。什么叫书生误国,纸上谈兵,这三位那是身体力行地给大家表演了一下。但朱高炽也就在心里吐槽了一下,这两人要真被皇爷爷塞过来,也不是不能用,其他不说,他们学问还是做得不错,可以往教育方向发展嘛,至于其它.……
算了算了,怕不吉利。
结果朱高炽刚一抬头就见他皇爷爷表情那叫一个一言难尽,就像憋了几天结果还是拉不出来的便秘样子。
朱高炽:“?”
朱元璋"….”
建文帝?
三傻????
朱元璋很想细问,但又直觉这东西不能细问,可能会给他的世界观带来颠覆性的认知。
只能默默猜测.…
后面朱元璋才从一次偶尔的心声窥听中得知,建文原来指的是朱允坟!朱元璋心中波澜起伏,久久平息不下来,面上却分毫不显。如果……
难道..…
事情还有另外一种发展,也就是他把位置传给了朱允坟,或者是朱标登基后没能坐多久就把位置传给了朱允纹,然后…朱允纹没守住!朱元璋心中跳动如擂鼓,却在后面把这两个他看好的良臣人选默默移了出去。
不明所以就受到冷待的齐泰:"?”
还有这辈子注定得不到恩典,只能当个教书先生的方孝孺:“???”当然这些在外人眼里根本引不起注意,毕竟朱元璋看中谁,宠信谁,那是说不准的,帝王的心思本就捉摸不透。
文官们也没心思关注这点微末小事,如今更紧要的是让他们的'希望之星以后坚定站在他们这一边。
于是东宫官署的几位代表,肩负着同僚们的期望和希冀,平日里见缝插针地给朱高炽灌输些圣贤仁君思想,论政的时候不忘时时用他们的理念影响朱高炒他们希望再见到一位像朱标的太子出现。
只是.….…事情似乎没他们幻想的那般美好。朱高炽不是一个十几岁的青年人,这些年又被朱元璋带在身边教了不少东西,尤其是最近两年,朱元璋与其说是在教朱棣,不如说他的重点更多是放在朱高炽身上。
而让朱元璋惊喜的是,朱高炽与朱标看似相似,但本质是不同的。要说朱标满心仁义,自小就被儒家圣贤思想给影响,又因本性柔软,手段仁慈的话,那朱高炽就是看似温厚,实则骨子里是与朱老四一样的狠角色。朱元璋就不免想到,这臭小子还是奶团子的时候就满口胡说:喜欢和平,不爱打架。
可事实是,这臭小子才两岁就能抄着鞋底子打架。满朝文臣明显还不能看透这臭小子的本质,在他看似温厚又满嘴′爱好和平'的斯文表皮哄骗下,以为朱高炽是他们文臣的希望,是他们能影响的。一些人还没反应过来,一些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了。尤其是目前还没话语权,但又能在一边观察朱高炽的文臣,比如杨士奇等人。
他们发现,世子朱高炽虽然每次都看似在附和赞同文臣们所说所想,但其实细品就会发现这很像敷行。
如果朱高炽真赞同他们所说,所思,那怎么什么都没做?只是坐那与他们读书论政,落到实处的就是另一回事。
转头给文臣们的一个态度就是:孤也很努力了,但孤力量太小,左右不了皇爷爷和父王这两座大山啊。
杨士奇私下就与杨溥说起心中疑惑,两人是背着谈的,没想到会被解缙听到,解缙就指着两人大骂。
“尔等居然在此污蔑世子,岂有此理。”
“世子何等光明磊落,风光霁月一人,在尔等嘴里竞成了阴险狡诈的小人了。”
杨士奇:“…解兄慎言,我们没你嘴上那个意思。”解缙不听不听,面红耳赤怒骂:“小人还敢狡辩,我都亲耳听见了!”杨溥:"…你听见什么了?”
“你们说世子根本不同意大家所言,只是应付大家,也许世子不是看起来这般好说话。″解缙怒喷道。
“这还不是污蔑,这还不是抹黑,这还不是骂世子心口不一,阴险狡诈?”杨士奇….”
杨溥:”
很不巧从这个角落路过的朱高炽….”
他扣扣鼻子。
讲真,二杨只是在交流,交流内容还不算偏离事实太多,不过落在解缙耳中再被他一解读,就…好像也没说错。
眼看三人开始唇枪舌战,各自为自己辩论,三人都是满腹经纶的人,文采出众,不过解缙不愧是解缙,大明有名的强辩手,靠着一套不讲逻辑的辩论风格把二杨压制下去。
最后骂得对面两人面色通红(气的),解缙以为对方终于懂了羞愧,这才雄赳赳气昂昂地扬长而去。
看完一场辩论赛,朱高炽砸吧砸吧嘴,在二杨惊悚瞪大的眼神中,他故作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路过,纯属路过。”
“那啥,两位口才不错,就是解侍读战斗力太强了。”“下次努力。”
朱高炽还冲两人做个了加油的手势,然后翩然离去,如解缙所说,背影看起来是那么的芝兰玉树、风光霁月。
如果不是他走之前冲两人眨了眨眼,那一抹有些恶趣味儿的'调皮'就被他们错过了。
杨士奇僵硬地扭头,杨溥也机械地转动眼珠。对视半响,两人齐刷刷叹一口气。
本来他们以为从此之后前途无望,运气好不过是沦为角落里的"吉祥物’,运气差说不定就是贬谪支教。
两人都有些后悔,怪自己年轻不够稳重,怎么就能躲在角落说这些话呢。就在两人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属于他们的惩罚时,突然就被朱高炽提拔了一下官位,能在大家论政时搬个小板凳就近坐在第二排。这可是初入官场的小妹苗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啊。
解缙比两人更得上司青睐,他也是好不容易才混了个'书记'的职位,有幸坐在议政的殿内做记录员,这还是他文采出众,又写得一手好字才被上司提拔。结果.……
这两个背后蛐蛐世子的伪君子怎么也来了,听说还是世子亲口提拔的。解缙一双眼睛嫉妒得通红,时不时就要用犹如实质的眼神刺向两人后背。其实,杨士奇两人都知道解缙在瞪他们,但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理解缙。因为,坐在这里,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世子是怎么敷衍′大家的。就在一位二品大臣说起太子出征两月有余,鞑靼被驱赶远离大明边境,教训给的足够了,太子应该及时带大军回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才是。世子朱高炽就听得连连颔首,很真诚地道:“胡大人所言有理。”“还请世子在皇上跟前多言两句,此番作法实在不利国利民。”朱高炽点头:“嗯,孤知道。”
眼看朱高炽这么配合,座下大臣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来劲儿,越说越激动。
朱高炽就命太监给说的口干舌燥的众人上茶。这一举动,差点换来几个大臣感动落泪。
朱高炽还温声问:“可是茶水太烫?”
眼泪盈眶的大臣用力摇头,感动又克制道:“微臣……微臣能侍奉世子,是微臣前世修来的福分,微臣……微臣以后必定为世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位在洪武朝当了十年的官,品尝过洪武帝的恐怖威压,体验过朱棣的眼神恐吓,怀念温慈柔和的前太子朱标,再被朱高炽这么一看,忍不住心酸,就想嗷嗷大哭。
但文臣掉泪不掉风骨,哭可以,不能嗷嗷哭。看着两排泪刷刷流的大臣,朱高炽嘴角隐隐抽搐一下,抬手让他起来,又安慰道:“齐大人为国为民,孤都明白。”这下子一屋子人都感动地看向朱高炽,情不自禁呼喊道:“殿下!”朱高炽眼角抽了一下,笑着温言道:“孤都明白。”在一片′君臣相得'的感动汪洋里,朱高炽端起茶杯正要喝一口,余光却扫见坐在后面一排神情僵硬,犹如石化的杨士奇两人,他嘴角闪过一丝有趣的弧度比起梦里碎片闪过的样子,这两人如今就像是刚入职场的愣头青,还挺好玩儿。
朱高炽刚挽起笑意,没想到那两人会突然朝他看来,朱高炽就朝两人眨眨眼。
杨士奇两人…”
默默把脑袋垂得很深。
实在是怕自己绷不住表情,被上司看见不好。世子他,哪是什么谦谦君子斯文人啊,.…先不提朱高炽在这宫里和大臣们周旋,调剂生活。另一边朱棣北征虽说取得一定成效,但算不上大胜。
鞑靼比朱棣想的要狡猾难对付,朱棣没能让鞑靼受到重创,心里很是不爽。回到北平更是上书朱元璋,准备留在北平继续和鞑靼较量,短时间不回京城朱元璋收到朱棣上书,一点不意外地啧了一声。混账玩意儿,这是一出去就不想回来了。
朱元璋看着坐在一旁锤脖子的朱高炽,把朱棣的折子丢给他,挑了挑眼神道:“你自己看。”
朱高炽捡起来一看,眼神都麻了。
他就知道,爹一跑就不想回来了!
说好打完就回京的,看来就是糊弄人的。
“皇爷爷,您可别惯着我爹,京城还这么多事务等着他处理呢!"朱高炽想到梦里碎片也是如此。
永乐帝几次北征在外浪,留下儿子朱高炽在那打工,处理国政,筹备军饷,愁得头发都要白了。
朱高炽可不想还没当太子,已经提前累死累活。如今还有皇爷爷帮,累是累,还能应付,到时候他爹当了皇帝,难不成又要撂挑子不干活?
朱高炽咬牙,感觉未来一片黑暗。
那至少趁现在能偷懒一刻是一刻。
本来他就不想当皇帝的。
朱元璋欣赏了一下臭小子精彩的表情,这才老神在在地说:“行啊,你什么时候给朕把孙媳妇定下来,朕什么时候叫你爹回来。”“!!!“朱高炽两眼瞪如铜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能听到如此′丧心病狂威胁。
“皇爷爷,您不疼我了吗?我不是您乖孙了吗?”朱元璋就:"呵呵!”
朱高炽捂着心口,悲痛道:“皇爷爷,您真的要这么对我吗?”…“朱元璋很不客气地翻了个大白眼,“少跟朕来这一套,去年就让你蒙混过去了,朕可跟你说好了,要不你赶紧把这事儿定下来,要不,你等着朕死了你爹回来奔丧继位吧。”
朱高炽:“!”
眼看老朱同志是要来真的了,朱高炽就立刻换上可怜兮兮的表情:“皇爷爷,再等一年行不行?”
“你前年,去年都是这么说的。"朱元璋无情揭穿他的小伎俩,没好气道:“朕也不直接下旨逼你,你今年不定,可以,朕老了,没精力处理国政,你爹有不在京中,那这些事都交给你了。”
…皇爷爷,我才十八!"朱高炽发出了绝望的呐喊,捧着脑袋道:“我还是个孩子呢,我担不起这重担的啊。”
朱元璋:“担不起也担着,你自己选的。”朱高炽….”
一边是媳妇,一边是熬夜也干不完的活。
孰惨?
朱高炽啊一声,抱着自己蹲角落自闭了。
见这臭小子终于被治住了,朱元璋心心里得意一哼,跟你老子的老子斗,还嫩了点。
丢下自闭的朱高炽和堆成山的折子,朱元璋心情很不错地出去了,没一会儿他又命人安排出宫事项,准备去城外护国寺住一段时间。这边朱高炽听到消息的时候,从工作中抬起一张疲惫的脸,不可置信道:“皇爷爷真丢下我走了?”
崔膳点头:“已经离宫了,说是要在护国寺住一段时间,归期不定。”朱高炽….”
“阿一一”
“完了,这下是真完了。”
“要叫我爹回来,难,找媳妇儿,也难。”“我该怎么办啊啊啊啊啊啊一一”
崔膳.…”
其实,他想说,找世子妃应该要简单些。
但看自家世子痛苦的样子,他还是选择闭嘴。去年的赏花宴,世子就露了个面就借口忙匆匆离开了,听说太子妃都差点生气了。还是郡王朱高煦指着一个姑娘,说那个不错,可以当他未来的王妃,才把太子妃注意力给引开了。
要说朱高煦也十五六了,是相看的好年纪,不过徐妙云被朱高炽的婚事搞得头疼,不想再被二儿子整得头大,毕竟二儿子也一看就不是个开窍的,徐妙云都打算好,一个一个来,逐个突破。
没想到,一个给大儿子办的赏花宴,竞然让二儿子的婚事有了着落。朱高煦知道自己到了相看亲事的年纪,他支持大哥,大哥想晚点成婚就晚点,而且,在他看来,也不是什么女人都配得上大哥的。不过他自己嘛,没啥特别想法,听到娘亲跟他提过一回,他就有了找媳妇的计划。本来也不急,要是娘选好,让他挑个中意的,那他就选就是了。却在赏花宴上,大哥差点惹娘生气,正好,一个明媚的姑娘闯入他视野,于是朱高煦没作他想,抬手一指。
“娘,我要她做我未来王妃。”
别说徐妙云了,就是一旁装隐形人的朱江月还有跑来看热闹的朱高燧都吓一跳,三人齐刷刷用一种′我不认识你'的目光看着朱高煦。朱高煦拧眉:“怎么了?”
徐妙云赶紧摇头:“没什么,娘就是好奇,对了,你说的是哪个姑娘,娘看看。”
收到赏花宴请帖的除了朱元璋给朱高炽选下的那十个姑娘家里,还有不少朝中勋贵、大臣家,可以说年轻的姑娘不少。徐妙云有些好奇地张望,朱高煦很大方地再次抬手一指,指着湖对面一个笑得明媚的姑娘,“就她,那个笑得好看的。”徐妙云听见这话,没忍住笑起来:“啊,是挺好看的。”朱江月都忍不住好奇看了看,只见对面好几个姑娘站在花树下聊天,有一个姑娘杏眼瓜子脸,肤白唇红,五官是很明媚大气的,笑起来更是比周围的鲜花还要明艳招人。
是个大美人呢。
朱江月还有些印象,这姑娘姓金,是当朝户部左侍郎金大人家的,不过她是金大人三弟家的嫡女,芳龄十三,其父在地方任职,她也是跟随父亲在地方生活,去年来京走亲戚,准备多玩一段时间再回去。去年跟随户部侍郎家嫡女进宫,与她见过一次。朱江月虽与徐妙云找来的闺秀话题不多,关系也算不上亲近,但那里面也有几个是她觉得处起来还不错的。
这位金姑娘,虽只见过一面,朱江月却留下印象,一是因为美貌,哪怕还没完全张开,也是个能让人一眼记住的。二是因为性子,落落大方,活泼外向,但又有分寸。
总的来说,是个聪慧漂亮的姑娘。
朱江月看一眼点了人姑娘就告退的二哥,表情一如既往有些不好惹,看起来没啥特殊的样子,但仔细瞧着,能发现眼神有些不一样。似乎,比平时更亮一些。
看来也是有好感才指了对方。
朱江月笑笑,放下心来。
她刚才还担心二哥只是随手一指,或是想着替大哥挡一挡娘亲的催婚压力,毕竟以二哥对大哥的感情,别说婚事了,只要大哥需要,什么都能献出去。“哪个啊,那个有点黑的吗?"这时耳边又响起朱高燧迷惑又好奇的声音,“二哥看上的是哪个啊?”
朱高燧就觉得对面花多,人也多,根本不知道他二哥指的谁。“不会真是那个长得黑黑的吧,我就知道,二哥喜欢这种,他自己就黑不拉几的,可不是,哎哟!”
朱高燧一只耳朵被徐妙云提起来,他呼痛求饶道:“娘,我错了,我不胡说八道了。”
徐妙云这才放过他。
朱高燧赶紧揉了揉自己发红的大耳朵,只是上一秒还喊痛,下一秒就忘了,眼珠子一转,猴精猴精地说:“那二哥岂不是要比大哥先一步成婚了,哈哈哈哈,真好玩儿。”
徐妙云·……….”
朱江月…….”
朱元璋这次是说到做到,去护国寺一待就是好几天,根本没有要回宫的意思。朱高炽整天被处理不完的事务压着,感觉生活没了希望。崔膳看着累出两个黑眼圈的朱高炽,又心疼又无奈道:“殿下,要不您就答应皇上,早点定下婚事嘛,这么下去,您身子都要累坏了。”是啊,不是人人都有老朱同志那样的工作狂圣体的。朱高炽撑起精疲力尽的脸,一咬牙狠心道:“好,那就看谁能撑!”崔膳.…”
不是,您何必呢。
哎,主子要一条道走到黑,他这个做奴婢的也只能陪着了。朱高炽累死累活干了快半个月,没想到朱元璋还是没有回宫打算,派人来传话,说是还要待一段时间,寺庙里吃斋念佛的生活比宫里轻松悠闲。朱高炽….”
这是准备继续年轻时夭折的事业吗?
您一看也不是吃斋念佛的人设啊。
朱高炽就想起,还是前些年从生死线抢救回来后,老朱同志才有了佛心',偶尔有空就会去护国寺坐坐。
护国寺老主持慈安大师在前年坐化了,朱元璋还亲自去送了一程。那会儿朱高炽心心脏都提了起来,还以为老朱同志走过一回生死线就对"求仙问道′产生了兴趣,要搞什么宗/教/迷/信了呢。当然最后是他白担心一场,老朱同志除了偶尔要去吃斋念佛一下,其它啥变化都没有,对犯错的官员下手依旧狠辣不留情。没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说。
两边这么一较劲儿,朱棣倒是因此能在北平继续浪着,与鞑靼掰腕子,想起来就去打一架。
可朱高炽就没那么轻松了。
朱元璋说到做到,真的放手不管了,朱高炽别说还没当太子了,他是一下子就干了皇上要干的累活了。
硬撑着,不知不觉就快到年底了,朱高炽十九岁生辰前一天,因为已经提前说好不办生辰宴,宫里并没有提前张灯结彩地准备。不过有人还是提前往东宫送上了寿礼,大多是些书画,还有一些地方特色。毕竟没人敢明目张胆送些奢侈之物。
朱高炽可没心情关心寿礼,他快累死了。
他觉得,在这么搞下去,可能他也是个英年猝死的命。老朱同志你好狠的心啊。
张辅拿着自己贺寿的礼盒进来时,看见的就是朱高炽生无可恋的一张脸,他乐了:“殿下,明儿可是您的生辰了,您怎么还不高兴呢。”.…“朱高炽就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
这家伙就是在幸灾乐祸。
“别惹孤,孤一个不高兴说不定就把你的婚期往后延两年了。“朱高炽阴恻恻道。
张辅:“!”
“殿下一一”
“嗯?”
“您不能自己不想成婚,就破坏属下的幸福啊。"张辅嗷嗷叫道:“殿下您找不到媳妇,不能因为嫉妒属下……”
“就?“朱高炽眯了眯眼。
张辅有些讪讪地道:“就丧心病狂了啊。”朱高炽….”
呵呵!
“看来你是真的不想娶媳妇了。”
张辅….”
糟糕,玩笑开过了。
看来殿下近日心情着实不太美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