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114章
应天,皇城。
一间偏僻冷寂的宫殿,门外还有侍卫把守,早春的风穿巷而过,门内隐约有咳嗽声传出。
院子里,马青裹着毛领披风,手中还捧着一个暖炉,她独自坐在石桌边,抬眼望着院墙上空,眸色淡淡。
她想到朱标。
那日.….
马青握着逐渐变凉的手炉,手指微微一紧,心中也微不可闻地叹出一声。事情在如她所想般一步步走。
只需朱标产生怀疑,怀疑加深,内心有所动摇,最后……总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
她利用了很多东西,包括朱标的心意。
在最后那一步棋到来前,在此过程中扰乱吕氏心神,从中找到破绽入口也是她谋划的重要目的。
朱标,就算他没能继续查下去,或是查不到什么东西,对她一早的谋划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她的目的本来就不是靠朱标查出有用的东西。打草惊蛇,才能趁乱浑水摸鱼,制造机会。到现在也没有确凿可抓的证据,除了一些′巧合,没有任何能证明吕氏迫害常氏,甚至是…与皇长孙染疫有关。
就是马青一开始也没这么想过,那时候洪武帝朱元璋可是因此大开杀戒,与之相关的都遭到了清理。
吕氏一族,吕氏…他们是否真的清白无辜。马青不确定。
她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常氏早逝与吕氏有关,可是这些年吕氏做事实在谨慎,除了所谓的巧合,还真让人抓不住有用的东西。但有时候想要证明一个人有鬼,也不需要抓住过去的′证据。抓住即将要发生的就可以。
只要对方乱了阵脚,再是缜密小心的人也会出现′走错一步'的时候,尤其是,在自身利益与安危出现威胁的时候。
朱标,无疑是最适合用来试探、扰乱吕氏的人。吕氏要真′清白无辜',那她就不会乱了阵脚。但如果她心中本就有鬼,与世无争底下是野心勃勃,那她不可能一直忍下去。“咳咳咳.……咳咳.咳一一"马青控制不住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喉间泛着腥甜,她用帕子掩着嘴唇,待咳嗽声暂时止住,她才移开帕子。手炉已经凉了,紧攥手炉的指尖都有些凉得发疼。马青把染了色的帕子收好,脸颊因为用力咳嗽微微泛红,唇色却是苍白的,她低头看着手炉,眸色被长直的眼睫盖住。脑海里忍不住又浮现那日朱标眼中破碎的光,他的……无声怒喝。良久,因为朱标眸中泛起的一点涟漪压了下去,马青起身回屋,披风随着裙摆扫动,荡起微凉的风。
春暖花开的时节过去,夏季来临。
北平府四处都是绿意,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燕王府,朱高炽正坐在廊下看信,是朱高煦从凤阳老家送来的信。平时话不多的朱高煦写起信来却是个唠叨的画风,一些琐碎小事都要写上去,比如,他下河叉鱼什么的。
虽然能跟在外祖父徐达身边学行军打仗的本事,但朱高煦还是有些想回家了,几大篇信件结尾,朱高煦说最迟在他生辰回来。朱高炽看完信,眼角还有些笑意未收,正准备起身,远处就炸响一声吼。“朱高燧!”
脚步声急促响起,下一秒朱高炽就看一个上蹿下跳的小猴子,哦不,是小团子从书堂的方向蹿过来。
一见朱高炽,逃窜的小团子动作猛地滞住,四目相对不过几个呼吸的功夫,身后徐妙云气急败坏的声音也在靠近,深知′前有虎后有狼'的朱高燧小团子唰一下,跪得不要太快。
两小手老老实实地一伸,朱高燧一吸小鼻子,糯糯道:“大哥,窝错啦。”朱高炽….”
手持细木条刚冲过来的徐妙云…”
朱高炽看看含着两泡泪,准备好打手板的小团子,又看看面部表情扭曲了一下的亲娘徐妙云。
想想他娘,多温柔贤淑,明媚大方的人啊,以前他爹′闹事'都没能让他娘破功,淡定又冷静,再看如今动不动就被朱高燧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把朱高燧塞回肚子重造的样子。
朱高炽仰头,望天。
果然啊,自古以来,管孩子学习什么的是所有家长的痛。遇上朱高燧这样的猴精,更痛。
徐妙云袖子一撸,就要对朱高燧的小手进行鞭策,朱高燧预料到痛苦即将来临,闭上眼,小身子一紧,等着亲娘手中细条子抽下来。“等等。“朱高炽忽然喊了一声,上前替徐妙云顺了顺气,安抚道:“娘,别气,气多伤身不值当。”
徐妙云深吸一口气,眼睛直勾勾看着大儿子,多看看,被小儿子气出的火气都能消减不少。
还不知道自己被娘拿来当'灭火神器′的朱高炽,一边拍着他娘背顺气,一边暖言安慰:“虽然都是一个娘胎出来的,但娘你也要允许出现偏差,你看,江月多可爱多懂事多聪明多漂亮多暖心啊。″一想到小女儿,徐妙云心底的火气噗吡一声,更小了,就像是被一桶冰水浇了下来,暴躁脾气也没了。
是啊,家里四个,有三个都算得上无比省心,多一个不省心的多正常啊,要全部都省心,那也太为难她的肚子了。
没等到痛痛的朱高燧小心睁开眼,然后就听到他大哥对姐姐的夸夸,朱高燧小团子眼珠子一转,有些期待地看着大哥。窝呢,窝呢?
朱高炽有所察觉地低头,与朱高燧闪着′求夸夸'光亮的眼神对上,嘴角一抽,所以这小子是只听面上意思是吧?
“高燧呢.….…“朱高炽故意拖长了语调,待小团子有些急了,他才慢悠悠地说:“高煦刚才来信还说,许久没见朱高燧,想得紧,还说要是高燧在家里读不进书,不如去他那,可以跟着外祖父学习兵法,还能跟他一起念书,正好兄弟两做个伴一起陪外祖父。”
朱高燧."….”
谁?二哥?
想窝?
大哥你确定?
朱高炽:“瞎,高煦就一个弟弟嘛,他啊,最喜欢高燧了。”小脸有些僵硬的朱高燧眼珠子都不会转了,就是徐妙云听见这话都禁不住嘴角一抽。
最喜欢揍朱高燧屁股吗?
虽然吧,徐妙云每次被气急了就会拿着戒尺和细木条威胁恐吓朱高燧,但真正抽他的次数却少,不是气得不行了也不会打他小手和小屁股。可以说,在小团子五岁人生里,挨的最多的打是来自他亲亲二哥朱高煦的,只要他二哥在府上,朱高燧的屁股就没一天不红。有次朱高燧太调皮,把朱高煦很宝贝的一套军事模型给弄坏了,那可是朱高炽送给他的一个生辰礼,朱高煦一架子的军事模型玩具,虽然都是朱高炽送的,但这个生辰礼是最大也最精致的一个。朱高煦一有时间就会自己亲自擦拭,连打扫的奴婢没他命令都不许靠近,这般宝贝的东西被朱高燧弄坏了。
那次朱高燧可算知道,原来揍屁股也是分级别的,有轻有重。小屁股又红又肿,朱高燧哭唧唧地在床上趴了好几天,睡觉都只能趴着。从那之后,朱高煦也不再抱有′弟弟还小,轻点揍弟弟'的想法了,但凡朱高燧犯他手上,屁/股/不红不肿都是对他朱高煦武力值的羞辱。朱高煦是那种,宁愿自己受罚,也要先把朱高燧揍服帖的人。因为有几次下手太重,徐妙云罚过他,但他下次还敢。总之,这兄弟两在府上,每天都有些鸡飞狗跳的事发生。有朱高煦在,朱高燧是要老实点,但也只是收敛一些,这家伙,就是皮猴子一个,没人治得了。
朱高炽摇摇头,手指点着下巴道:“娘啊,你说要不要满足高煦的愿望,送高燧过去陪他呢?”
小团子闻言,紧张地咽了口口水,不等徐妙云开口,他先用力摇晃小脑袋:“不去不去,不找二哥,不和二哥玩。”“谁说去玩的,你二哥说了,带你读书带你习武。“朱高炽笑弯了眼眸,“看看,还是你二哥疼你吧,知道你在府上学不进去,他带着你学呢。”朱高燧小身子抖了抖,尤其小屁股,条件反射地一紧。想想他二哥暴躁的臭脾气,他要去了,没有娘亲和姐姐在一边盯着,他小屁股还不得开花呀。
“不不不不,窝不去。"朱高燧一把抱住徐妙云的大腿,眼泪汪汪地喊:“娘,别让大哥送我去二哥那,窝听话,窝听你的话,不胡闹了,明天会乖乖上识的。”
徐妙云看着这个每次都说听话的调皮儿子,心累。你小子嘴里就没一句真的。
朱高炽当然也知道这小东西记吃不记打,转身就忘了这会儿的承诺。其实,朱高煦小时候学过读过的小课本,朱高炽也拿去给朱高燧用过,专门定制的儿童版教学课本,生动有趣,并不枯燥。
可是朱高燧就是不爱学,比朱高煦还爱动,坐下不到三分钟心思就飘走了。旺盛的精力都用在调皮捣蛋和找揍上面了。皮猴子,你越困着他,他越要折腾。
倒是有一样,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喜欢,那就是小人漫。没有一个小朋友能抵抗得住动画片的诱惑。看着朱高燧可怜兮兮的小表情,徐妙云头疼,朱高炽则笑了笑,逗完弟弟,他伸出手道:“走吧,大哥带你去玩。”朱高燧一愣,眨了眨猴精猴精的大眼睛。
之前大哥是没怎么带他玩的,大哥和二哥常常去外面,很久才回来,回来也很忙的样子,要读书,要习武,还有很多事情,总之很忙很忙的样子。娘说不要打扰大哥,姐姐也说不要找麻烦,二哥也威胁他不准去惹大哥,至于爹……啊爹也很忙,没功夫管他。
朱高燧看着伸到眼前的手,又看看笑得很好看的大哥,他耳朵根红了红,一把牵住大哥的手,笑容快裂到耳根子后面了。“大哥,我们去哪儿玩啊?”
“出府玩吗?”
“之前爹爹送了我一匹小马驹,我还没骑过呢,大哥要去骑马吗?”朱高燧欢快得像一只唧唧喳喳的小鸟,朱高炽任他牵着往外走,唇边梨涡温柔又醉人。
“想去哪儿玩都行,今天大哥陪你玩。”
“好耶,那我们先去骑马可以吗?去骑马吧大哥。“朱高燧蹦蹦跳跳地走,小手牵着朱高炽的手一直没放。
看着两儿子欢快离府的背影,徐妙云有些无奈地笑笑,叮嘱两人不要玩太久,早点回府,等到两人身影看不见了,她才转身回去。这一转身就看到小女儿朱江月站在那,徐妙云看她望着出府的方向,就问她是不是也想出去玩。
朱江月摇摇小脑袋,她弯起眉眼一笑,嗓音清脆又悦耳,“娘,四宝很开心。″
闻言徐妙云一愣。
都说双生子有心灵感应,这个府上,朱高燧平时最黏的也是姐姐朱江月,每次受了委屈挨了揍他就喜欢到朱江月那找安慰。想到朱高燧蹦蹦跳跳的背影,徐妙云笑道:“那个臭小子可不是开心嘛,有人带他出去玩了。”
朱江月小脑袋一歪,眨眨眼睛道:“娘,四宝很喜欢跟哥哥们玩的。”徐妙云嗯了一声,随即反应过来女儿话里的意思。..…哥哥们?“徐妙云有些不信地抽抽嘴角,“二宝呢,四宝也喜欢跟二宝玩?”
朱江月点点脑袋道:“喜欢啊,不然四宝为啥挨了揍还要去找二哥玩啊。”徐妙云……….”
还不是臭小子不记打。
就在朱高炽带着弟弟玩的时候,一快骑冲入京城,下马的时候连滚带爬,宫门口的禁军见状心口一跳,以为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就在众人心中疑惑重重时,飞骑带入京城的消息迅速传开。前两年才就藩的鲁王,也就是朱元璋第十个儿子,郭宁妃的亲儿子在府中暴毙。
暴毙?
朱元璋乍一听闻也是怒不可遏,不相信一个健健康康的人突然就死了。后宫的郭宁妃更是被这一噩耗吓得直接晕死过去,醒来后更是又哭又闹,怎么也不愿意相信儿子会暴毙。
朱元璋自然要派人去调查清楚,这头正让锦衣卫指挥使派人去调查,很快又一飞骑快马加鞭赶到京中,带来一个让朱元璋无比气愤的消息。鲁王所在封地发生暴动,百姓成了贼匪,闯官府抢民宅,弄得当地民不聊生。
虽说大明建立以来每年都不太平,各地总会发生几次流民贼匪暴动事件,可这一两年已经稳定多了,只有一些偏僻地区时有暴乱发生。鲁王的封地可不是什么穷乡僻壤,相反的,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的读书人摇篮。
要说没有原因就爆发民乱,朱元璋是一百个不信的。而飞骑呈上来的奏报也告诉了朱元璋民乱的前因后果。竟然是鲁王,这个颇受他喜爱的儿子造成的。看完鲁王就藩后私下所作的种种奢靡无度、横征暴敛行为,朱元璋气得一双眼猩红可怖,一掌掀翻了案桌。
要说去年晋王犯下一桩桩的错事,差点引起当地民乱暴动,朱元璋气愤震怒但还算不上惊讶,毕竞晋王这个儿子从小干过的混账事儿就不少。晋王一事后,朱元璋更是杀鸡儆猴,警告他那些儿子都老实点,该收敛的也收敛着点,谁知,他老朱重点关注的几个还没怎么样,倒是这个一直表现乖攻聪慧,让人省心的儿子给老朱一个重磅炸/弹'。“孽子!”
朱元璋阴沉怒喝一声。
才被儿子身亡噩耗吓个半死的郭宁妃,听说这些自然是不信的,也不知是受到刺激太大还是怎么了,她竞然找上朱元璋痛哭她儿的冤屈,要朱元璋揪出抹黑暗害她儿的凶手。
朱元璋眼神发沉,语气冰冷道:“是冤枉的还是清白的,朕会查得一清二楚。”
郭宁妃哭声一顿,抬头就与朱元璋毫无温度的视线撞上,她心口一颤,“陛下,檀儿是我们的儿子啊,他死的不明不白,您难道就不为他做主吗。朱元璋摆摆手,王太监眼神一动,门外几个禁军进来。“把郭宁妃带回去。“朱元璋已经很克制自己脾气了,要不然他要连郭宁妃一起罚。
不管鲁王是怎么死的,他在封地做下那些事可是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录清楚的。民乱更是因他而起,即便是死于他手,那也是死有余辜!“陛下一一”
郭宁妃嚎哭着被侍卫带了下去。
朱元璋耳边清净了,心中翻腾的怒火却一时难消,但朱元璋没想到,鲁王那个孽子还差点做出更可恨的事。
前去调查鲁王死因的锦衣卫传回消息,鲁王是因为"炼丹求道',乱吃丹药才暴毙而亡。
炼丹,求道成仙?
朱元璋眼中已然浮现黑色怒焰。
但接下来的内容更是让朱元璋触目惊心,怒意都变成了冰凉的杀意。原来鲁王竞然为了求仙问道,炼制所谓的仙丹,秘密派人四处搜寻童男童女,关押在一处,等人数凑够就要举行什么炼丹仪式。民乱会突然爆发,不止是鲁王平日里横征暴敛行为引起,也是因为消息泄露,那些失踪孩童婴儿都是被鲁王掳走的。就在百姓聚众上门闹事要人,鲁王因为乱吃丹药突然暴毙了。朱元璋眼中一片猩红,最后咬着牙根,恶狠狠道:“死得好!”如果对晋王胡作非为是恨铁不成钢,气愤之下,更多的是失望,到底还是有些父子情存留的。
那鲁王泯灭人性的所作所为就是踩着朱元璋底线疯狂蹦鞑,斩灭了朱元璋对他那点父子亲情。
竟然亲口说出死得好这三个字,可见朱元璋有多厌恶。而接下来的奏报也让朱元璋对鲁王的厌恶更深一层,原本民乱不会发展这么快,也不会越来越壮大,只因鲁王暴毙,府上的人怕被连累,竞然要把鲁王暴毙栽赃嫁祸给百姓。
王府三护卫更是听鲁王妃汤氏调遣,四处搜捕逮杀闹事喊冤的百姓,一时民心惶惶。
鲁王一死,闹事的百姓喊冤的百姓本就又惊又怕,又把鲁王的死怪在他们身上,到处杀人捉人,横竖都是死,被逼上绝路的百姓自然就乱了。这时候,鲁王命人掳走的孩童也被找到了,百姓们把看守的士兵统统杀了,救出孩童后,民乱暴动的声势更大了。就在证据一一摆上朱元璋案台,他气得恨不得亲手再把那个孽子捏死的时候,郭宁妃还疯了似的大吵大闹,说她儿是冤枉的,肯定是有人栽赃陷害。一肚子火本就找不到人发泄,朱元璋直接下令把郭宁妃关起来,没他命令,不许人进去伺候,也不许出来一步。
郭宁妃闹了一阵就没消息了,朱元璋也没心思去关注她。他还要处理那个孽子留下的烂摊子。
鲁王犯的罪过在被有心人利用下,迅速传到附近州府,加上民乱暴动的声势变大,一时半会不好压下去,要是再不制止,他朱家的脸都要被鲁王丢光了。朱元璋不傻,这里面要说没人搅混水,他是不信的。不过当务之急不是跟这些小人算账的时候。
朱元璋本来想以暴制暴,调动军队先把暴动的乱民镇压下去,解决掉这些不安分的乱民,他再安抚当地受惊受冤的良民。没错,朱元璋不看谁先错,谁不得已。
鲁王罪有应得,死就死了。
但这些乱民因此聚众闹事,喊打喊杀,那就是造他老朱的反。有冤屈,大可上京告御状。
他老朱早就说过,会为民做主。
这些人自然是′有反心才会被人煽动,才会越闹越大。朱元璋很生气,就在他下令周边卫所集结军队,强势镇压残杀这些乱民时,朱标得知他的打算赶了过来,好说歹说,还与朱元璋吵了一架,最后朱元璋气得一甩袖,把安抚百姓,镇压暴动一事交给朱标处理。朱标松了口气,见朱元璋气得背过身去不理人,他嘴唇张合两下,最后也没能说出什么,只说:“儿臣告退。”
待这些事儿了了,父皇的气也差不多消了。想到事情紧急,朱标也不好耽搁,回了东宫就交代清楚他离京后诸事,又快速下达几道太子懿旨给几个卫指挥使,待一切安排好,朱标就要亲自去当地收拾烂摊子了。
朱标不想大开杀戒,血流成河,但他也明白,不拿点真刀真枪的实力出来,压不住人。
有他亲自坐镇,至少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也能让无辜的百姓多一条活路。
朱标离京前,没有与吕氏见面,不知是他太忙,还是他忘记了。但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
朱标每次离京办事都是会与吕氏见一面,哪怕只是匆匆地说上两句话,他也不会一句话没有就走了。
在他人眼里这不算什么,毕竟事情紧急,朱标确实没有多余时间,但吕氏听到朱标已经出宫离京,她怔了怔,眼中快速积蓄一层晦暗雾团,等她垂下眼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