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89章
经由孔少傅一事,大本堂其余先生上课的时候也喜欢抽问朱高炽,一时那叫一个风头无两。
当然了,也不是每个问题他都答得先生满意,但只要朱高炽开口就是言之有物,不是随胡掰。
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人都能听出来,何况这些学霸先生。朱高炽偶尔的回答不甚让人满意,那也是因为他的理论里掺杂了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有些自然不适用于研究儒家学说几十年的老学究,因此还引起了学堂讨论,先生们再纠正。
对于这一点,先生们倒觉得正常,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有些奇思异想、有些激情天真的念头都是理所应当的。
朱高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哪些会犯了忌讳,他都知道。不过就算如此,朱元璋在叫他过去下棋的时候还是会问,"你在大本堂说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意思?”
重农抑商,这是朱元璋开国就定下的治国方针。
发展农业才是古代农耕社会的根本,百姓有地种,有饭吃,就能减少很多不安稳因素。商贸繁荣,商人变多,商人又都是一群聪明的人,聪明人有钱之后就想有权。权钱是分割不开的,不管是商人家族的通过科举出仕,还是官商通过利益连接,官官相护、官商勾结,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网,那皇权就会受到威胁,底层百姓也会受到严重剥削。朱元璋努力多年,一是为了大明稳定,二是为了皇权集中。他连传承千百年的丞相制都想法设法地废除了,还规定后代子孙不可复立丞相一职,就是不愿意士大夫阶层分皇权,与皇帝分庭抗礼。
官商一旦勾结,发展壮大,就会逐步控制国家经济,侵占土地,架空皇权,钻空王朝,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朱元璋讨厌商人,但也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商人。他杀了一部分人,也留下一部分人,这些商人只是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工具人,一旦发展过大过快,老朱就会举起大刀再消灭一批。
工具是拿来用的,不顺手的工具要么毁了要么修缮。
毁是不能毁的,那就只能一直修。
在朱元璋看来,商人就是这样一种不能毁,只能适当利用的工具。利用得好,自然对帝国发展有利,可一旦脱手,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反噬后果。朱高炽故意提出经济这一块的问题,是知道朱元璋最近有在关注大本堂的一举一动。虽然他说的隐晦,但只要有心就能听出来。
这不,休假过来下个棋就被问起了。
朱高炽一点不意外,就等着他问呢,他倒也不是想搞个啥了不起的经济改革,他还没那实力。
但是吧,对于老朱同志动不动就印宝钞的行为,他真是有点看不下去了。虽然上辈子不是什么学金融的,但也知道这钱啊,印多少发多少不是张口就来的,要有准备金的。
平时户部侍郎也有提醒过,不过朱元璋听不进去,他手头没钱,他缺钱,那他就印。大臣们习惯了老朱同志的蛮横,近两年在一次次的血腥笼罩下,更是不敢跟他对着干,还不是老朱说啥就是啥。
至于一些不懂经济的大臣,他们就知道宝钞越来越不值钱了。这宝钞越来越不值钱就算了,老朱给他们发工资还逐渐以宝钞为主了。
你说说,大家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以前工资虽少,好歹发的是粮食,一家几口凑合凑合也能过。可你朱扒皮实在不厚道,现在工资是一半粮一半宝钞,这宝钞贬值快,但每年发下的宝钞数却不变。这不变相的克扣他们工资嘛。
本就只有三瓜两枣的,你还克扣,说你是朱扒皮都是夸你,哪有既要马儿跑,还要马儿不吃的道理啊。
所以这贪官啊,一年一年的,老朱是杀都杀不完。
朱元璋不知道自己工资越发越少吗?他当然知道了,但他也不信任手下那些当官的会靠这点工资生活,光是当了官就能免一定的税负徭役,底下人给的‘孝敬’就够他们挥霍了。从底层爬上来的朱元璋最是清楚这些当官的,是怎么把钱粮土地纳入自己荷包的。朱元璋还就较劲儿了,底下越叫穷叫憋,他就越把宝钞当工资发。谁敢贪过头,被他记上贪官小名单,那被砍头流放也不怪他老朱,就怪你太贪。好嘛,好坏赖话你都说完了。
怪来怪去,还是怪在做官的自己头上了。
反正你朱元璋就是要搞压迫就对了。
能捏着鼻子,痛哭流涕,叩谢皇恩。
有个任性又蛮横的皇帝,底下人也没办法啊,看着工资里宝钞占比一年比一年多,只做大明的官苦啊,做洪武帝手下的官太苦啦。
这些朱高炽知道不多,就是从他爹嘴里听说一些,但梦里面留下的记忆也有不少洪武时期官员叫苦的记录。
而宝钞乱印,除了洪武帝,后面永乐帝也效仿过一段时间,这两位,在缺钱就乱来的一点上还真不愧是亲父子。
要不是靖难那几年,朝廷也没那么缺钱。
爷,我要说了你可别生气。"
朱高炽摇头叹气,看一眼不怒自威的洪武帝,他落下一颗白棋,这才慢悠悠道:“皇爷了。"
本来还盯着棋盘看的朱元璋,闻言抬起眼皮睦了他一眼,“知道我要生气,那你就别说朱高炽:“那还是要说的,你都问我了。
"
朱元璋:“......”哼。
"我就是想说说宝钞的事儿。"朱高炽摇头晃脑地叹气,用一种'败家子'的眼神看朱元璋,看得朱元璋心头一哽,差点就要拍案而起,咋咋呼呼掰扯一顿。"你看,我还没说呢,你就这么激动。"朱高炽觉得这人的脾气啊,越老越大了,以前也没这么难伺候啊。
哎--
"算了算了,你不爱听我也不说了。"
朱元璋:“.
看着一副'我是孝顺孙儿,乖巧善良'模样的朱高炽,朱元璋一颗黑棋都差点捏碎了。臭小子越长大越气人。
小子还不满了。
换成儿子,老朱早动手了,还能压着脾气听他说道说道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宠爱了,臭朱高炽就从宫人手中接过茶壶,给朱元璋手边茶盏注上一杯,软声软语地喊:“皇爷爷喝茶。
"
说着抬起一张笑出小梨涡的脸,乖巧地眨眨眼睛。
给自家人卖萌撒娇,朱高炽一点不觉得难为情。
得,朱元璋是不管有气没气,此刻都被抚平了,本来他一开始也没准备生气,就是好奇问问,一听宝钞二字本能地吹胡子瞪眼,想到最近朝堂吵来吵去的声音,烦得不行。"臭小子。"朱元璋冷哼,还是端起茶喝了一口,"说吧,怎么就突然提起宝钞的事儿了。”
那讨论,我就想起自己先前拿宝钞去买饼的事儿了。"朱高炽嘿嘿一笑,"也不是突然吧,之前在大本堂说起经济相关的事儿,听着大伙儿在面额越来越大,看着吓唬人,实则不值钱了。
从买饼说到宝钞贬值,几年前能买五张饼的宝钞,今年只能买两张饼了。而且,宝钞说着,朱元璋表情也跟着扭曲了一下,显然,老朱对宝钞贬值不是不了解的。活,朱高炽小嘴滔滔不绝,连给二宝三宝买几支笔几张纸都数出来了。朱高炽喝了一口酥茶,然后开始扯宝钞购买其它东西时的变化,说起平时购物的生爷爷这露露眼。
"我爹还穷,大笔的钱粮都用在军费和训练上了。"朱高炽不忘替日常哭穷的亲爹在皇了,怎么还能亏待亲儿子,老子养了那么多兵马也没他这么能耗的。"果然,朱元璋一听就变脸了,一巴掌拍桌上,"这败家玩意儿,老子给他的钱粮不少朱高炽就摸摸鼻子,小手一拍,给朱元璋一边顺气一边道:“皇爷爷你别激动嘛,我爹肯定不亏待儿子的,是我们觉得爹爹练兵不容易,都支持他呢。"“爹爹还不是想练出强兵,给你和太子大伯守好边疆,他也是一片孝心嘛。"
朱元璋当然知道,要不然也不是拍拍桌子这么简单了。扯完家长里短,朱高炽就慢慢进入正题了,虽然这宝钞如今还只是贬值问题,但越到后面这坑就越大,留给下一任继承人的就是不好解决的大坑。现在控制还来得及,不算晚。
的时候,对面的朱元璋忽然问,"你从谁那里听说这些的?"朱高炽越说,朱元璋表情就越严肃,等到朱高炽说得口干舌燥,端起酥茶大口吨吨吨这个嘛....
也就是无师自通了。
朱高炽:“皇爷爷,我可是小神童啊。”
朱元璋嘴角一抽:
"
"
不过,他乖孙确实聪慧,天才是不能以常人来论断的。意识搓搓手臂上的鸡皮疙瘩。
朱元璋就笑着颔首,看朱高炽的眼神犹如看‘仙童下凡'的宝贝,弄得朱高炽抖了抖,下他也就开个玩笑,没想到对方能当真。
只能说,朱高炽对‘儿吹"孙吹’的厉害还了解得不够彻底。"皇爷爷,这些也是我在北平的时候与一个叫夏元吉的文官闲聊说起的。"朱高炽自然而然地把夏元吉引荐给朱元璋。
要是感兴趣可以把人叫来问问。
“我们站在饼摊前买饼认识的,后面发现他对经济发展这块还挺有个人见解的,皇爷爷"
"不过那是我觉得,还是要皇爷爷见了人问了话,你觉得可行才行。"朱高炽开始甩锅。“你可别觉得是我识人不清哈。”
朱元璋还没说啥呢,就听他这般说,顿时没好气地瞪他一眼。这头朱高炽和朱元璋闲聊了啥自然没人知道,不过朱高炽在大本堂出尽了风头,不止得了孔少傅青眼,学霸名声还传到了前朝。
大家第一反应是,燕王殿下也没有乱吹嘛。(当然,夸张的地方还是不少的)然后大家对这位传闻里品学兼优、聪明谦逊的燕王世子就多了一分好奇两分好感。文官们,就对读书好苗子有好感。
不提外面的风风雨雨,大本堂里,对于出尽风头的朱高炽,看不顺眼的人可是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