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要是一旦南下,将会给大汉带来致命的打击。”
“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事情。”
田千秋一脸沉重的说道。
张伟和张兴民始终都是大汉的人。
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看到张伟和张兴民想要背叛大汉的心。
只要张家没有想要背叛大汉。
他们就可以先把这件事放在旁边。
先把外面的隐患解除。
反正新帝还算年幼,对张家也造不成什么威胁。
张家目前也不会对大汉做什么。
如果张伟真的要对大汉做什么,他们早就已经有了行动。
目前还没有任何动静,说明对方根本就没想过要图谋大汉。
他们现在只需要沉着应对匈奴之事。
当然,他们还不能把所有兵马全部押上。
大司马之所以带兵前往北方,其目的,应该就是削弱张家在朝中以及军中的影响力。
刘彻在位之时。
给了将军极大的权限。
将军的职位很高。
张家这些年造就了很多少年英才。
他们的军事能力都不弱。
连张兴民的大儿子也在其中。
张兴民的大儿子是一个难得的将帅之才。
这次也在北伐的队伍当中。
大司马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将张家留在军中的人一一剪除,然后去掉他们的职位,削弱他们在军中的影响力。
这种是高层的人都知道。
张伟和张兴民自然也知道。
可他们却没有任何反应。
甚至没有做出应对之策。
也没有让张家在军中的人玩忽职守。
反而服从军令,跟着大军一起北上。
这一操作确实让他们有点疑惑,但却不得不佩服张伟的格局。
张伟可能也不想让匈奴南下。
才会让张家的人和大司马一起出发。
“喏!”
旁边的长史听到田千秋说这话,神色微怔。
然后便明白过来。
之后应喏。
看来,张家的发展可能已经无法阻止。
连丞相大人都不想管理此事。
说明张家在大汉已经根深蒂固。
哪怕天子成长起来,也不一定能对张家做什么事情。
说白了,张家现在已经在朝堂之上站稳脚跟。
而且也是更稳固。
他们发展了这么多年,甚至超越了以往的张家。
也不知道张家到底是怎么培养后人的。
明明都在一个环境之下成长。
怎么别人的人就要优秀这么多?
不仅仅是他,就连田千秋也想不明白。
但他看过张家的家训。
也知道张家很约束后人。
他们对后人不是特别苛刻,让其自由发展,而且因材施教。
在他们眼中好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不是特别懒惰之人,都能在这个时代谋生,混口饭吃。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家人,无论把他们放在什么地方。
无论让他们从事什么职业。
他们都能活得好好的。
别说张家的人只会进入朝堂或者经商。
据他所知,张家的人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农桑。
都有很强的天赋。
不仅如此,他们在水力方面也很有成就。
天文数算,好像都有张家的影子。
这些人现在已经全部进入朝堂。
他们在大汉占据主要的位置。
只要张伟和张兴民不行差踏错,天子并不会对张家动手,反而会更发的倚重他们。
这也是田千秋不愿对张家和张伟动手的原因。
现在动手已经来不及了。
大司马可能也是意识到这种情况。
才会放之任之。
现在对张家动手,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扑。
得不偿失。
“以后张家的事情不用再管,但凡有人要对付张家,也无需插手。”田千秋又嘱咐了一句。
“喏!”
旁边的长史点了点头。
……
张伟府宅之中。
张伟把这些天需要准备做的事情罗列在奏章之上。
准备呈给天子。
让刘弗陵决断。
刘弗陵虽然年幼,但也得培养他的治国之能。
目前,刘弗陵身边已经有好几位博士。
这几位博士都是为了传授他学识,让他如何治理国家。
这些人都是张伟精挑细选出来的。
他们都是当世大儒。
是人很利害的人。
自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
这些人的地位便水涨船高,再加上大汉现在四海升平,并没有任何危机。
儒学可以让大汉更好的发展。
张伟不会在这方面有任何动作。
只会任其自由发展。
他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发展张家。
将张家商行脱离皇商之列。
当然,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他得找好候补之人。
目前,他已经找到能成为皇商的人选。
对方能力十分出众。
但并不是张家的人。
让不是张家的人成为皇家商人,才能让皇室越发放心。
他既然决定要打造千年世家,就不能拘泥于朝廷。
之前的想法大错特错。
后面的几位强大世家,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权力更迭积累起来的权势威望。
他们虽然最开始要步入朝堂,但身居高位之后,他们都将所有精力全部注入到发展家族之上。
他自然也要如此。
朝堂不过是他们施展才能的地方。
同时也是积累的权力权势的地方。
这些年,他靠着车骑将军的威视,将威远镖局的大部分能人全部送入军营之中。
这些人吃好喝好。
他们的身体素质本来就要比旁人好很多。
至少要比大汉招收的大汉子民强上一些。
这些可都是张伟精心培养出来的打手。
他们在进入军之前,就已经有两把刷子。
这有些张伟花了十几年培养的结果。
在最近几年。
他将这些人全部都送入军营。
但镖局并没有被他撤销,现在还在不停的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些人都将成为张家的中流砥柱。
甚至会成为拱卫张家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张伟还在南方发展了一支商队,而且成立了一支张家分支。
当初本来只是想转移财富。
让他们在这边建立一个中转站。
没想到,十几年过去去往南方的张家之人已经在那边站稳脚跟。
而且在那边形成了一个不小规模的族群。
甚至已经成为周边之人的首领。
张家在那边很强大,也很有威望。
目前,张家的势力空前强大。
无论是海外还是大汉境内,张家绝对是第一世家。
大汉最开始实行的并不是郡县制,为了安抚旧臣,他们实行的还是分封制。
直到刘彻上位之后。
那些诸侯王已经不太安分。
为了能让这些诸侯王不再反抗大汉,对方采取了推恩令。
推恩令出现之后,诸侯王的权力被彻底分散,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实力和大汉对抗。
不出意外,这些诸侯王最终都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刘弗陵登基之后,这些诸侯王已经没有了反抗之力。
大汉一家独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世家却悄然崛起。
因为推恩令的实施,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大汉的举官制度还是以察举制和举荐制为主。
各级和各级之间都存在着推恩关系。
这些人便会形成一条斩不断的联系。
他们在朝堂之上拧成一股绳。
直接成了一个流派。
大汉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弊端,只是没有人处理。
张伟虽然意识到这种情况,可没打算多管闲事。
目前不过是有世家的雏形。
连张家现在都还没想过要向这个方向发展。
哪怕他要让张家成为千年世家。
可现在的张家还是以京都张家为主。
规模不是特别大。
他这些年也在不停的购买族地。
这些地可都是朝廷颁发的,只要不出意外,这块地便永久属于他们张家。
就算他们行差踏错,获得满门抄斩的罪名,这块地也不会被朝廷收回。
这是朝廷对有功之人的封赏。
只要不累及九族,这些地就有可能成为张家东山再起的机会之一。
对于世家而言,这种族地十分重要。
大汉这段时间也正值多事之秋。
刘彻在位之时,后期确实有些昏聩,再加上盐铁官营的制度,让大部分收益全部都集中在豪强和地主手中。
百姓十分艰苦。
张伟现在身为辅政大臣。
自然得为民生考虑。
张伟将这些年的盐铁官营,以及账上收过来的名目对了一下。
这两项对于朝廷而言,对于大汉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真是这个制度让大汉国库充盈,但却苦了最底层的百姓,让百姓苦不堪言。
张伟自己研究盐铁官营带来的不良制度?
然后查看了一下负责盐铁官营的主要官员。
这些人利用盐铁官营的制度,为他们收敛了大量的钱财,甚至圈地为主。
直接成了大地主。
不仅仅是他们。
还有官商勾结。
场面十分混乱。
张伟看了一下皇商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没有太多出入。
自从盐铁官营颁布之后,百姓的苦日子就来了。
由于食盐和铁器是极为常见的物品之一。
尤其是食盐。
这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
大汉在武帝时期,南征北伐,支出确实很大,所以便有人提出,让盐铁官营,以此来征收国家收入。
而这一举措,也的确让大汉的财政收入大大提升。
但也让某些人看到了敛财的机会。
因为这是官营。
便有很多人打起了盐铁的主意。
他们大肆征收盐铁税务,让下面的人苦不堪言。
而层层压迫下去,各级都获得了部分的收益,苦的却是最底层的人民。
他们不仅要支付极其高昂的税赋。
现在还要用大量的钱财来购买食盐。
这也导致民生艰苦。
要不是张兴民这些年在改良粮种。
让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大汉的人口绝对不可能抵达这种程度。
张伟看了看对方这段时间呈上来的折子。
这是地方呈上来的重要奏章之一。
里面就有提到。
“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
也就是说。
当地的豪吏富商知道这是上面的指令,所以便将货物积蓄储存起来,以待紧急之时售卖。
赚取差价。
而当地的轻贾奸吏,在盐铁价格最低的时候,进行大肆收购,之后再以极为高昂的价格卖出去,以牟取暴利。
张伟把这些郡县呈上来的奏章看完之后。
已经气的不行了。
然后立刻让人把田千秋给他叫了过来。
田千秋是大汉的宰相。
本来应该负责此事。
可他竟然对此置若罔闻。
丝毫没将民生放在眼里。
要是问罪,田千秋第一个跑不掉。
田千秋前一步才听到有人要对付张伟。
现在突然被张伟召见,田千秋的心都在打鼓,心中十分忐忑。
等田千秋来到张伟府邸之时,双腿都在颤抖,为了保持颜面,他不得不强行镇定下来。
之后跟着随从进入张伟书房。
等进入张伟书房之后,田千秋甚至没有宰相威仪。
整个人都很局促。
且拿不定主意。
甚至不敢落座。
张伟也没让他在旁边落座。
而是继续看着郡县呈上来的奏章。
由于刘弗陵年幼,这些东西都得由他们辅政大臣解决。
本来此事应该由大司马霍光负责。
现在大司马已经带兵北上,想要囤积北方防务。
这边的事情自然落在他和张兴民身上。
可他和张兴民现在意见有些向佐,对方沉浸在改良粮种的事情之上,根本无暇顾及朝廷之事。
而桑弘羊又是一个不管事情的人。
在对方不管事情的情况之下。
朝廷之事自然落在张伟一个人的身上。
他之前忙着处理京都之事。
对郡县之事关注的不是特别多。
等把京都之事处理完毕之后,再来关注郡县之事,发现这些事情已经堆积了足足几个月。
这些事情要是不解决。
贪官污吏只会越来越多。
当地的郡县官员也会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现在还能上呈明他们还是有一点良心在的。
且刘彻在位期间,实行严刑峻法。
让大汉的治安好了很多。
但也仅此而已。
张伟将手中的奏章看完之后。
这才把视线停留在站在书房中央的田千秋身上。
在看到田千秋的时候,张伟诧异的说道:“丞相什么时候来的?”
“快坐!”
田千秋听到张伟这么说,嘴角都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张伟不是故意的,他不相信。
人家都在外面通报了一声。
且管事已经把他送入张伟书房。
张伟要是没听到,那才真是奇了怪了。
可到现在也不敢和张伟作对。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明哲保身,然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是张伟有什么需要,他肯定会全力配合,可要是设计朝堂之事,他得装聋作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