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幕,李二不由心情大好,他抚须笑道。“看到后世的娃娃们能够吃得饱饭,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长孙无忌不留痕迹的送上一记马屁。“陛下久居宫中没能出去看看,其实我大唐的孩子,也是如此,这都是仰赖陛下圣德,万民才得以人人有饭吃,安居乐业啊。”
闻言,李二哈哈一笑。“辅机谬赞朕了,相比于后世,朕要做的还有很多。”
说着,他话锋一转。“不过从天幕来看,这户人家倒是很是气派,竟然能养育这么多的子女?”
“这在我大唐也没有几人能做到吧?”
虽然出现了幼儿园这样的字眼,但是李二想当然的,就将其当作是某户人家园子的名字,这是先入为主的看法。
不过好在,长孙无忌并不是这样认为。
他斟酌着用词,纠正李二的看法。“陛下依臣看来,这些孩子似乎并不是同一家所出。”
“这名为幼儿园的场所,更像是收留这些孩子,对其进行统一看管的地方。”
“视频里做饭的这位老者,应该是幼儿园的厨师。”
“臣看见刚才有园长,还有老师咦,这该不会是一家学校吧?”
说着说着,长孙无忌也惊了!
刚才光注意看吃的去了,竟然忽视了厨师对刚才那群女子的称呼老师!
经过这一提醒,李二立时也想起来,他顿时也惊讶道。“老师?”
“这些孩子莫非都是学生?”
一想到这,李二吓了一大跳!
难道这就是后世教育的第一步?
他们的娃娃竟然从这么小就开始读书了?
李二立刻再次看向天幕!
天幕上,此时评论区已经打开了。
“幼儿园吃早餐?那几点上学?”
“北方幼儿园还有早饭?我不管,我要去北方定居[笑哭]”
“咱学校支持大升幼吗?我大学马上毕业了,能去你们幼儿园继续攻读小班学位吗?[比心]”
“咱家幼儿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狗头]”
“我小时候咋就没碰上这么好的学校啊[抓狂]”
“我不管,以后就把我孩子放在这个幼儿园了,让他一直念下去!正好省的我做饭!哈哈哈”
“楼上的,你确定要让你家孩子一直念下去吗?不让孩子上小学可是违法的,九年义务教育了解一下[狗头]”
上学!
轰!
李二顿时脑子懵了一下。
随即,他整个人都激动起来了!
果然这就是后世的学校!
而另一边。大明位面,老朱则是傻眼了!
因为他看到了天幕下方最后一句评论,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不上学竟然还违法?”
“嘶!”
看到这,老朱有些傻眼,他愣了一下,紧接着,一把扯过一旁的朱标!
“来来来!标儿,你眼神好,来,给爹仔细看看!这后世人都说了些啥?”
随着年纪越大,老朱的眼神也不太好使了。
朱标抬起头定睛一看,对着天幕缓缓念道。“幼儿园吃早餐”
老朱bang的敲了他一下!
没好气道。“咱没让你从头念!最后一句!就给咱念最后一句!”
“哦。”
朱标委屈的哦了一声,这才将目光转移到最后一句评论上,念道。“不让孩子上小学可是违法的,九年义务教育了解一下”
一句话还没念完,朱标顿时也懵了!
他颤抖着嘴唇,颤颤巍巍的转过头。
"爹天幕说后世不让孩子上学居然违法!”
刚才他还没注意到这句弹幕。这不看不好,一看顿时就吓了一大跳!
违法?
这居然也有法!
神经病吧!
“不上学也违法?不上学也违法!”
老朱没理会好儿子,嘴里不断重复着朱标刚才念的那句评论,越念,眼神里越是精光闪闪!
“好好好!好魄力啊!”
念到最后,老朱眼眸顿时一亮,猛然抬起头来!
“好一个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咱不知道这个法究竟是什么法,不过能让天下的的孩子都有书念,那就是好法!”
他激动的整个身子都在颤抖,这一瞬间,他似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后世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
也明白了刚才视频中做饭的地方到底是何地!
而在一旁,看到老朱的反应之后,朱标心头猝然一惊!
脑海中冒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惊诧道。“父皇,您不会也要仿照后世这个教育法,也想强制天下的孩子念书吧?”
虽然有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但反过来又何尝不是这样?
父子多年,朱标可是把老朱的脾性给摸的极为清楚,眼下哪里还会不知道,他已然是动了仿照后世教育法的心思!
老朱一转头,眼珠子一瞪。“怎么,后世行得,难道咱大明就不行?”
何止是不行,那是大大的不行啊!
朱标一拍大腿,立刻劝道。“确实不行啊父皇!”
没等老朱问为什么,朱标就急急忙忙的为他算起账来。
“首先,父皇您想过没有,既然要强制所有的孩子进学堂学习,那么朝廷每年得负担学堂的钱粮油米,管学生吃喝吧?”
“光这一项,那支出就得多花上多少?”
“其次,父皇您想过没有,我大明六千万人口,两京一十三省,140余府,193州,1138县,943卫,359所,这要修建多少学堂府衙?”
“光是建这些学堂,就要花上多少的银子?”
“再次,父皇您强行让百姓把孩子送进学堂,可是这地得有人种吧?柴得有人拾吧?家里一下少了那么多的壮劳力,百姓他会答应吗?”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但是半大的小子,也已经是家里的顶门柱!
以前的人为什么能生?
最简单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养育成本低!
放养式的养育模式,不论干的稀的,胡乱乱吃上一口,七八岁就能帮家里添把手,十来岁就能下地帮着干活,可是现在呢?
如果真的在大明实行强制教育,供养孩子在学堂的花费,这多了一笔开支不说。
家里还少了一口,甚至好几口的劳动力,这才是最要命的!
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几乎宣告了这项政策的不现实。
更别提就算百姓愿意把孩子送进学堂,朝廷因此要增加的负担,又是几倍的开支!
经过朱标的这一番解释,终于,脑袋发热的朱元璋冷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