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仓库内的战士们突然发现,东阳国的士兵竟然从仓库后面悄悄爬了上来!
团长当机立断,大声喊道:“快快快,一定要阻止他们!”
很快,六百多名战士迅速行动起来。
但此时东阳国的士兵已经进入仓库,并且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
在狭小的空间里,两国士兵展开激烈交火,子弹横飞。
有些东阳国的士兵甚至直接从下水道潜入,对仓库内的战士发动偷袭。
经过长达半小时的激战,仓库内的战士们终于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但也付出了上百人的伤亡代价。
第二天中午时分,阳光明媚,团长站在仓库楼顶,高高升起了国旗。
战士们整齐地排列在楼前,面向国旗庄重地敬着礼。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阳国的两架舰载机突然袭来,它们以极快的速度向国旗开火,瞬间将国旗打落在地。
然而,仓库的士兵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迅速跑过去扶起国旗,再次将它高高升起。
东阳国的舰载机见状,继续发起攻击,试图摧毁这面象征着国家尊严的旗帜。
但无论如何,仓库内的战士们始终坚定地守护着这面国旗,绝不退缩。
就在这时,在仓库楼顶出现了一挺高射机枪,它正瞄准着空中的东阳国舰载机,试图进行拦截。
然而,由于舰载机在空中的机动性和高度优势,这种攻击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两架舰载机的飞行员看到这座仓库里的士兵如此顽强抵抗,心中不禁燃起了怒火。
他们决定对楼顶上的士兵展开无情的射杀。
在激烈的交火中,其中一架舰载机不幸被高射机枪击中,机尾冒出滚滚黑烟,飞机迅速失去控制,最终脱离了战斗。
而另一架舰载机则在耗尽弹药后选择撤离战场。
随着舰载机的离去,东阳国的地面部队开始正式发起进攻。
他们准备了几辆类似于挖掘机的车辆,企图摧毁仓库。
同时,还有一些东阳国的士兵在四周的围墙上安装炸药,准备进行爆破。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仓库内的士兵们毫不退缩,全力以赴地阻止东阳国军队的进攻。
他们利用各种武器和防御工事,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仓库里的士兵们一脸绝望地看着外面的敌人。
只见那些东阳国的士兵竟然用铁板在上面挡住了他们的手榴弹攻击。
使得他们的手榴弹完全失去了作用。
这时,一名勇敢的士兵将自己身上绑满了手榴弹,冲向仓库墙上的一个洞口。
口中喃喃自语道:“娘,孩儿不孝!”
然后纵身跳下,重重地砸在了铁板上,随即摔落下去。
东阳国的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一时不知所措。
然而,就在下一刻,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轰~”
所有的东阳国士兵都被炸死了。
紧接着,更多的士兵纷纷效仿,他们在自己身上绑满了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
每一次的爆炸都让东阳国的部队遭受重创,他们无法继续进行爆破行动。
这场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仓库内的战士们全军覆没,但东阳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星期后,大州国的军队已基本撤出申城,但城中仍有小股力量在抵抗。
东阳国的军队开始清理城市,围剿残留的敌军,并时不时地屠杀平民。
最终,这场大会战以东阳国胜利、大州国战败而结束。
大州国的空军遭受重大损失,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伤亡约五十万人。
东阳国的部队伤亡约三十万人,损失各类战机七百多架,还有部分驱逐舰和护卫舰。
大州国将首都迁至蜀川省的重城,相当于放弃了金陵城,同时将重要的工业设施迁往那里。
以上伤亡数据未包括北部战争的情况,但北部战争的劣势较小,伤亡相对较少。
当然不止如此,大州国基本上放弃了全部的沿海城市。
一些重要的工业都向内陆转移,同时国民也会进行转移。
这种情况之下,大州国的运输线只剩下南洋这边。
“号外,号外,北部战争失利,东阳国占领申城,正在向金陵城进军。”
“不可能,我不相信这个结果。”
“该死的东阳鬼子,我要去报名参军,干死他们。”
东阳国本以为这样会大大的打击大州国的抵抗信心,没想到弄巧成拙。
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
事实上,大州国在撤离沿海城市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们不仅将重要的工业设施和资源向内迁移。
同时,他们还安排了大量的军队和情报人员留在这些沿海城市进行敌后游击作战,不让东阳国轻易得手。
此外,大州国还组织了民间武装力量,形成全民抗战的局面。
在这场战争中,大州国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虽然他们失去了部分领土,但他们并没有被东阳国的侵略所吓倒。
相反,他们更加坚定地投入到了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中。
而东阳国的侵略行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
东阳国的大本营在得知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后。
他们开始变得狂妄自大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无敌于天下了。
原本他们计划用一年时间来占领整个大州国,但如今他们却觉得只需要半年就能做到这一点。
这种极度自信的态度让他们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和多变性,也让他们对其他国家产生了轻视之心。
与此同时,东阳国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州国,而是转向了安南国和玉国。
如果能够成功占领它们,那么东阳国将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目标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反而觉得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和资源就能轻易实现。
根本不在意兰西国和吉利国会不会跟他们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