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抛开长公主的身份不谈,她只是一个新婚不久、身体尚虚弱的少女,自然渴望夫君陪伴左右。
“别再离开我太久,好吗?”
长乐在苏离怀中轻声恳求,她明白自己这样说有些任性,但如果再忍受这样的思念,她觉得自己真的会崩溃。
苏离慢慢扶起长乐的肩膀,并未直接回应她的请求。
他知道大唐想要走得更远,开创更大的盛世,前方还有漫长的征程,未来的战争他仍需面对。
此刻即使答应长乐,也是在欺骗她。
然而,至少此刻能让长乐的心情稍感宽慰。
看着长乐比自己离开时更加消瘦的脸庞,苏离责备道:“你怎么把自己弄得这么憔悴,好好吃饭了吗?”
长乐点头,不敢告诉苏离,自从他离去后,自己茶饭不思。
否则依照苏离的性格,肯定会好好教训她一顿。
苏离牵着长乐的手,带她走进屋内。
他轻轻地搭在长乐手腕上,探查她的身体状况,对她身体的变化了如指掌。
显然,自己在长乐心中的地位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否则她的离别之痛不会如此深切。
夫妻俩难得相聚,府上的侍女和仆人们都很识趣地避开了,把空间留给这对恩爱夫妻。
苏离在路上的经历略过了军事机密部分,一一讲述给长乐听,长乐听得津津有味,格外专注。
两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无论是做什么,长乐都觉得无比幸福。
在家修养几日后,苏离换上了华丽的官服,毕竟目前他还未正式接受封赏,将来会担任何种职务,他心里也没有底。
如果李二重用他,自然会给他一个很高的职位;若是想保护他不受他人嫉妒陷害,给他一个闲职也不是不可能。
上朝前,长乐亲自为苏离整理官服,细致入微。
如今他是府上的男主人,出门仪表不整,旁人只会说长乐照料不周。
“好了,夫人,再不出门,恐怕朝会都要结束了。”
苏离笑着提醒,拉起长乐的手。
长乐笑着点点头,随后起身,一直将苏离送到门口。
仅仅几天的团聚,长乐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苏离,即便是短暂的上朝时间,也会让她感到孤独难耐。
朝堂之上,李二今日召集了文武百官,无一人缺席或迟到,全体按时到场。
根据苏离的建议,军校选址已经敲定并开始施工建设,用不了多久,军校就能正式投入使用,这将是大唐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切成就都得益于苏离的提议,军校之事才能得以顺利落实。
昔日许多将领也曾有过类似想法,但鉴于财政状况,始终未能付诸实践。苏离堪称首倡者!
今日的朝会显然是为了讨论吐蕃国投降事宜以及对苏离的个人封赏问题。大家心知肚明,特意拖延了几天,就是为了今天正式讨论这两个议题。
以往的早朝,一旦涉及此类重大事项,官员们都懂得把握分寸,尽量留给主角发言。于是,今晨所有人都默契地留出了足够的时间给苏离。
待确认无人再有奏请之后,李二手势示意,身边的太监立刻捧上一份圣旨。
李二仔细看过一遍后,又交由身边的太监宣读。
“众位臣工听旨——”
随着太监洪亮的声音响起,满朝文武纷纷跪倒在地,静候李二对苏离的封赏决定。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唐驸马苏离,因在吐蕃之战中有功,特封其为天策上将,赏黄金五千两,骏马五百匹,府邸一座……钦此。”
李二的赏赐种类繁多,其中天策上将的封号让苏离微微惊讶,至于其他赏赐,他并未放在心上。
不仅苏离本人感到意外,整个朝堂更是震惊不已!
天策上将——这是何等崇高的荣誉!
……
在苏离尚未晋升高级职位的那个年代,他就曾被授予过天策上将这一显赫头衔,这在都市的军队中意味着他拥有无上的权威,任何武将见他都得礼让三分。
然而,为大华市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的他,获得这份封赏,即便有人心中不满,此刻也无人敢于发声质疑。
程子豪、尉迟志、秦天等人并肩站立,注视着英姿勃发接受封赏的苏离,纷纷对他投去赞赏的目光。昔日大华市的辉煌是由这些武将们打拼而来,如今进入了苏离的时代,同样需要依赖他的力量,继续引领大华市走向繁荣。
苏离明白,李二并不打算让他置身幕后,而是要让他在台前真正地压制住那些反对的声音,巩固他在大华市政府中的地位。
“对于这次任命苏离为天策上将,各位有何异议?”李二语气平淡地询问道。
在座之人皆知,此刻无人敢提出异议。真正的重点并不在于天策上将的任命,李二欲言又止的背后另有深意。
“在对抗吐蕃的战役中,苏离将军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今,吐蕃半壁江山已纳入我大华市版图。因此,朕决定采纳苏离将军的建议,对吐蕃地区实行行政接管。”
李二宣布此事时,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坚定,就是要让朝臣们明白,他的决策不容置疑。
然而,尽管听出了李二的决心,朝堂之上仍有一位固执的存在——孔颖达。
“陛下,微臣认为此举不宜。”孔颖达立刻起身,在大殿中央拱手直言。
“孔大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李二语气严厉地质问。
苏离早已料到会有这般顽固的老臣站出来反对。若放在现代都市背景下,面对这样一个扩大影响力的机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放过。
殖民意味着以最为稳健的方式为国家谋求利益,并从根本上解决了派遣官员直接治理的局面,堪称扩张领土的标准手段。然而,放到现代社会,这种政策无疑难以被广泛接受。
当苏离向李二提出这一策略时,费了不少口舌,逐步引导他理解并接受。而李二在传达给其他朝臣时,显然未能像苏离那样思虑周全。那些老顽固们自有其坚持,怎能轻易接受这样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