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分成谈妥,自然就要谈到接下来单曲发行的宣发问题。
这年头歌手发行专辑,推广的途径很单一,基本都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
大多数都是靠报纸、电视台、广播来宣传。
陈建添给林想介绍了一个红星生产社负责宣发的人,詹华。
林想脑海中没有关于此人的信息,只好认真的听他们计划。
宣发负责人詹华,也算是音乐圈幕后知名的音乐企划人。
先后在海内外多家音乐机构担任要职。
未来华语乐坛重量级唱片公司“太合麦田”的ceo。
林想听他们聊了半天的宣传计划,说不上哪里好,哪里不好。
就是感觉计划中的宣传还是不给力。
陈建添看林想欲言又止。
问道:“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其实,陈建添最初是打算忽悠林想,低价购得《海浪》的发行版权。在他的设想中,一个内地十几岁的学生仔,只要随便撒几万块钱,那不得被这“破天的富贵”给击晕,然后乖乖卖出歌曲或签约,只是聊天后发现,林想没有那么好骗。
整个人言谈举止中,心理成熟度远超他十六岁的实际年龄。
而且人很聪明,城府不低。
“我个人觉得,你们的宣传没有问题,很全面。但是没有吸引人心的特点!”
林想一击即中,指出几人研究的宣传方案。
没有经历过后世互联网宣传的“狂轰滥炸”式的“变态”营销手段,眼下搞宣发的人们相对还是比较实诚。
都按常规套路出牌,在专辑上更多的选择把音乐本身作为重点宣传对象。
这种方法有弊有利。
好的方面在于成功的宣传了歌手的音乐作品。不太好的是对于歌手而言,很多人都面临过一个尴尬的境遇,唱片发行后,歌红人不红!
唱片卖得好,歌手不见得挣得多,大头还是唱片公司得利。
等到歌手合约期满,多数都会在乐坛中销声匿迹。
林想就是换个宣传方式,侧重于宣传歌手本人。
歌红人不红有毛用?那还不是变相帮唱片公司打工。
要知道,歌手的收入,除了唱片公司给予的唱片分成、广告代言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商业演出赚钱。
认识你的人越多,邀请你参加演出的活动才会越多,歌手收获的利益才会最大。
“你是说?”詹华疑惑地问。
“《海浪》作品的质量我们都知道,只要顺利发行,热卖应该不是问题。但怎样才能迅速被更多人关注到?”
“时间就是金钱,专辑前一个月的销量最重要,前期不能在市场上蔓延开来,后期没多大作用,只会被其他歌手的专辑慢慢挤压销售空间。”
林想侃侃而谈。
陈建添、詹华听得连连点头。
这回是真认可林想这小伙子了。
换做一般歌手,公司怎么宣传就怎么配合,完全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就是有,也是不知所云。
林想找来纸笔,飞蛇走象的写下一串大字:天才歌手横空出世,原创音乐杀入乐坛!
一句话霸气又具有关注性!
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陈建添、詹华心理如是想到。
“就这么办,把这句话印在单曲封面!”陈建添立马拍板决定。
“今天就这样吧,改天我们正式签订合同。剩下的关于宣发的事情,阿华会通知你!”
林想点头应允。
他知道唱片发行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包括歌手的封面设计、服装造型、电台广播等宣传、唱片的灌溉、录音带(磁带)的制作等等都需要时间。
后来的日子,每逢周末,林想便来红星唱片,配合詹华的工作。
陈建添大手一挥,豪掷巨款,四处奔波联系圈中人脉。
林想也趁机去京城几家电台、广播台、报社进行宣传。
效果如何,敬请期待!
十二月十二日,“双十二”。
当然,现在没有这个购物节的概念。
本着“好事成双”的原则,林想处女作《海浪》正式在这一天面向全国发行。
以京城为圆点,向周边省市逐步铺货。
从这能看出,红星生产社的发行能力还是不错的,起码港澳台,陈建添都能安排唱片发行过去。
北电,表演系女生宿舍楼。
袁丹晨拿出一盒新买来的磁带,拆掉塑料包装膜,放进录音机里。
按下播放键,片刻喇叭里传出海浪的声音,然后摇铃响起。
尽管已经在电台或是广播里听过许多遍,她还是忍不住,在专辑发行的第一天就跑去音像店买来磁带。
磁带盒里还附带一张林想的签名写真照。
凌乱的短发,剑眉星目中透露出些许忧郁的神色。
上半身穿着一件图文形状的毛衣,内搭一件蓝色衬衣,衣扣紧扣领角。
下身搭配一条黑色休闲裤,脚踩一双高帮帆布鞋。
不同于放下大多数歌手“洗剪吹”的风格,林想整个造型显得简约又帅气!
“哇,本人这么帅啊?”
同寝室的舍友孔维趴在袁丹晨肩头嗤笑道。
另一个室友吴桢也跟着起哄:“最近见你天天在听这首歌,是不是喜欢上林想了?”
袁丹晨先是一愣,继而答非所问道:“对啊,我最近很喜欢这首海浪,越听越有味道。”
作为大三(本科班)的学姐,像她们这样待在宿舍里的日子很难得。
包括她们三人,都是早已拍过几部影视剧的演员了。
同班的女生,张恒、何琳、许还幻等基本很少回宿舍,除了有“大课”实在推脱不了,才会在班里遇见。平时都是各忙各的,常年穿梭于各大影视剧组。
像“大燕子”这种当红“小花”,人家根本不住宿舍的,有经纪公司安排。
也只有袁丹晨几人,算是“半透明”,还是在学校正常上课。
看着海报上的人物,想起不久前问路图书馆的男生,袁丹晨俏脸微红:“他就是林想啊,没想到唱歌这么好听……”
某音像店。
“老板,有没有林想的唱片,来一张!”
“老板,有《海浪》的磁带吗?我要一盒!”
“有没有带林想写真的唱片,我要五张!”
……
店老板此时内心直呼:“大意了”!
当初进货知道有这么一个新人发碟,顺便进了一批搭配其他碟片卖,谁曾想这歌这么火,一早上唱片、磁带就卖断货了!
因为货不够,光今天一上午,他就损失几十上百块的收入。
想及此,赶紧拿起座机拨通号码催促:“喂,我xxx音像店啊,林想《海浪》的货还有没有?给我加唱片、磁带各一百张,麻烦加紧送过来!”
类似的情况正在京城或是其他省市的音像店上演!
一个星期后,《海浪》的声音,逐渐蔓延到大街小巷。
一通电话,林想被召唤到红星唱片公司。
一进门,陈建添就激动握住林想的手:“丢腻老牟,你发达了!”
说得是粤语,林想听懂了。
“这星期卖了几多?”
林想同样问道。
“阿华刚打来电话说,不完全统计有超十万张啊!”
我草!
一个星期,超十万!
这突然而来的“大火”,林想吓了一跳。
他意识到,从今往后,他无忧无虑漫步在校园里的惬意时光要结束了。
要知道,当初郑钧爆红的那张专辑,正版的也才五十万张,那还是当年的销售冠军。
林想的《海浪》一个星期就拿下这么多销量,简直不要太夸张。
这就是流行音乐的市场,面向的受众群体更广阔。
郑钧那张五十万的首专,其实被限制了。因为他定位是摇滚音乐,受众始终有限。
再想几年以后,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狂卖200万张,加上盗版,总数超千万。那是何等的恐怖!
“单曲大火,有没有考虑接下来发张专辑?”
陈建添想要趁热打铁,《海浪》才一个星期,如此大卖,已经有成为现象级单曲的潜质了。
他得尽快敲定于林想的下一步合作。
总不可能把人捧红,再像郑钧一样,为他人作嫁衣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