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细雨悄无声息地降落。
透过木质玻璃窗,能看见树叶上,雨滴缓慢地凝聚成一个个小雨珠,然后一滴一滴有序地坠落到屋檐下。
隔着窗户,仿佛都能听见“嘀嗒”、“嘀嗒”的落雨声。
林想偶尔抬眸看向演讲中的老师,手中的圆珠笔却在不慌不忙的在笔记本上画着数字简谱。
乐谱这东西,说简单就简单,说难也难。
比如港台地区。
很多“天王、天后”,就不会简谱,甚至都看不懂。
但不妨碍人家在乐坛依旧混的星光璀璨。
内地的,比如创作《我的好兄弟》这首歌曲的高进。他本人也曾在采访中直言,自己不会乐谱,作曲都是靠“哼唱”记录下来。但他依然是一位出色的音乐人。
林想写简谱,主要还是为了之后去录音棚录歌省事。
只需要把简谱交给录音室的专业人士,人家就能一眼看出该怎么配乐、编曲。
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面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林想懒得起来活动,索性继续谱曲。
作为艺术学院,自然是不缺乏帅哥美女的。
但导演系除外。
因为外形条件好的,一般都选择去了表演系。
本就样貌俊朗的林想,加上最近几个月一下子“蹿”上来的身高,一米八几的“大个”,在导演系那是相当的耀眼。
平时林想的穿衣打扮也“随意”,他几乎按照后世的穿搭风格着装。他不觉得显眼,但在时下世纪末的人们眼里,那就是“独特”的时尚风格。
不止女同学爱往他身边靠,就是班里男同学也以有他这么一个“哥们儿”而深感欣慰。
毕竟其他院系的人,一致认为他是“北影校草”!
这,林想光靠这称号就为导演系“争光了。
“啪”!
一只手突然伸过来,一把夺走他手上的笔记本。
林想抬头看,却是本班为数不多的几个女同学中的一个。
此女名叫罗莎莎。
她正拿着林想的笔记本,伙同其他几人翻看。
“………
看不见听不着想不成
摸不到两个人的依靠
一个人一只狗一杯酒
一夜一下子变老
爱怎么能消失掉”
“哟,大才子,怎么写得这么伤感,哪个女孩子伤了你?”
罗莎莎念完歌词,她不太懂乐谱,只是觉得歌词颇为感伤,不由开口调侃。
自从林想在宿舍写小说被室友发现,在班里广而告之,许多同学都会拿“大才子”这个称号来开玩笑。即便他的书还未能正式发表,也不妨碍大家对他的喜爱。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同学情谊。
林想被她贸然抢走笔记本,倒不反感。
同学间亲密的打闹,反而令他觉得很有趣味。
这也是青春年少具像化的表现!
“拜托,这是歌曲创作好不好,至于我,恋爱都没谈过!”
林想捂脸吐槽。
“能写小说,还会创作歌曲,果然不愧为我们班的头号‘大才子’,也不知道将来便宜了哪个少女?哈哈哈哈!”
罗莎莎把笔记本还给林想,大笑着跟身边的同学离去。
“你怎么知道是少女,万一是少妇呢?”
当然,林想只能在心里偷偷地想,这话他目前是不敢说出口的,不然指不定被当成“变态”。
至于罗莎莎,长相清秀,身材也苗条。在导演系也算得上“美女”,但不是林想钟意的类型。
原时空的这个导演系里面,罗莎莎大概率是混得最好的校友之一。
她后来最有名的,就是“国师”张一谋工作室的“御用纪录片导演”。早年她是从一名场记开始做起的,那时她还在读研究生。
老谋子很多部电影的纪录片都是交由此女拍摄。包括08年京城奥运会,期间的纪录片也是罗莎莎拍摄的……
在学校上课的日子,时光流逝得飞快。
林想学的很认真。
除却偶尔“开小差”,在涉及专业知识领域,林想都“牢记使命、态度端正”的学习。
其实导演系跟想象中的不一样。
首先,不是大一上来就能摸到各种摄影道具或是拍摄器材。
他也需要上文化课。
上表演课之类的。
你没有听错,导演系的也要学表演课。
这是基础之一。
作为将来的一名导演,你可以不用拥有精湛的演技,但你得会。
不然怎么指导一个剧组那么多演员的表演?
许多导演系的导演,其实演技也很不错。
例如姜文、冯小刚、田壮壮等导演。
基本都是能导能演的。
港台地区,半路出家的导演就更多。
大多数都是演而优则导……
周末,林想叫上没回家的两个室友程亮和黄柯,一起前去录歌。
在京城,林想人生地不熟,除了学校周围,他真没怎么逛过。
叫两个人作伴,不是害怕社会治安,主要是防止录歌时被人“坑”。
林想准备去录制的歌曲就是《海浪》。
作为宝岛著名音乐公司“滚石唱片”,旗下艺人的黄品源,这首歌曲是他在“滚石”以及华语乐坛的“翻身之作”。
也因此,“滚石唱片”对于黄品源的同名专辑主打歌相当重视。
该歌曲是继周华健的《朋友》及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后的最新力作。
整首歌,看似与海浪毫无关系的歌词,却借着海浪的摇摆不定与大海的高深莫测,描写出现代都市人对于感情、与生活的犹疑不安,以及对自己的彷徨和迷惘。
林想熟记歌词,并记录在册,深知该歌曲的份量。
如果是遇到懂音乐的有识之士,一定会知道此歌曲“价值千金”。
所以林想不得不小心。
这是他将来打算发行单曲的“处女作”,成名与否,在此一举!
谨慎为妙。
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
同学黄柯算是半个“本地通”。
在他的带领下,几经辗转换乘公交,三人一番打听,来到一家录音棚。
林想也不废话,说明来意,谈妥价格,准备录制歌曲。
老板也干脆,有生意上门,管你年龄大小,反正按小时计费。
来到录音室,林想把歌曲乐谱递给录音棚老板,招呼程亮和黄柯稍作等候,自己便开始“吊嗓”。
“咿咿呀呀”乱吼一通,状态渐增。
对老板示意,林想进去录音室录制歌曲。
老板一边观察准备录音的林想,一边掏出“小灵通”手机飞快打字:速来我录音室,有好货!
显然,录音棚老板也是“识货”之人。
只那么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他就通过自己专业的乐理知识,判断出手里的歌曲是一首“精品之作”。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都他自己的圈子。
尤其是在京城混音乐圈的,或多或少都有认识的人。
眼下老板见猎心喜,就是在“召唤”他圈里的“名人”朋友,赶来录音室,和他见见林想及他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