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外一亩上好的水田可产粮食300斤,中等田200斤,下等田100斤。”
“可我等去实地考察时,发现这东西长得满山遍野都是,粗略计算,一亩田能有600斤左右,比上等田的产量足足翻了一倍有余!”
禀报的大臣急的脸都红了,满面春光。
云南远离中原,向来是众人眼中的未开化之地,更有毒性极强的蛇虫鼠蚁,若不是实在被逼的走头无路了,没哪个官员愿意往那头去。
被派去云南找什么红薯种子,他也哀叹过。
可当他真的看到这些东西,了解这东西的产量之后,心里的那点哀愁全部变成了惊喜。
这都是能保命的东西啊!
若是能引进到中原,能养活多少百姓?
这可是天大的功劳。
姜政:“可有土壤要求?这边产量如何?”
“在回来的路上,下官已经用沿途的土壤都试过,这东西极易养活,至于具体的产量,需要大规模试种之后才能知晓。”
姜政连连道了三声好。
立马派人,将那些红薯根茎给种下去。
这个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再过一月就是春天。
现在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种。
若是产量能够保证,便可以推向京郊,如果试下去还没出什么问题,就能全国推广了。
从今以后,他治下的百姓便不会因为饥饿而死。
“好!尔等皆有重赏!”
当今陛下从不唬人。
说杀人就一定要杀,说要重赏,必定是极大的好处。
候在一旁的官员也急了。
拿出了一团白绒绒的东西。
那东西放在碗那么大的容器里,小小的一碗,像雪一样白。
用手一捏,很是柔软,也没什么异味。
姜政:这就是……棉花?
这是他在和秦申如的交谈中,听她无意间说出来的。
她说的极其轻松,似乎没将这东西看作是多么重要的宝贝,只说可以制成新衣,遮挡严寒。
姜政上了心,让人往西北方走了走,竟然如此幸运,就找到了此物。
“此物名叫木棉,当地人也叫白叠子,我等前去寻找的途中遇上了一支商队,从商队的手中购得此物。”
“他们那边昼夜温差极大,夜晚十分寒冷,用此物制成衣裳,可抵挡寒风,助百姓度过寒冬,这都是陛下的恩德!”
这个官员明显更会拍马屁。
难得有觐见陛下的机会,有心在陛下面前露个脸,将从商队买到的棉花吹成了陛下英明,天降之福。
毕竟那地方实在偏远。
若是正常一来一往,没个一年半载根本做不到,陛下却愿意花重金让他们去寻找此物,实在英明!
可姜政知道。
不是他得上天恩赐。
天降神女,另有其人。
勉强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淡声吩咐道。
“不可宣扬,李爱卿负责将这批带回来的红薯根茎小规模种植,若是可行,来年春天便可在京都外推广。”
“王爱卿从那商队中找两个懂得木棉种植之术的人,由你牵头,将手上的这批木棉种子都种下去,寡人要在来年冬天,让京都的百姓都穿上新衣。”
“你二人连升三级,副手两级,其余跟随者各有奖赏,先按下不表,待此事做成,寡人命有重赏。”
二人大喜,连呼万岁。
这两人并不是出生世家的,又因为官职低微,世家看不上他们,更不屑他们的追随。
在这朝堂中,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若是能得到陛下的看重……去他的世家!
这当然也是姜政有意为之。
如今的人们对于君主的效忠并不如后世那样狂热,也没发展到鼎盛,世家大族的孩子自小接受家族教育,一切以家族利益为先。
很难说,会不会因为家族利益而放弃君主的利益。
而这种寒门出身的子弟,才是姜政计划要重用的主力军。
“你二人由寡人指派,只受寡人调遣,寡人不会派人顶替你们,若无寡人召令,不可擅动,你们无需听任何人的命令,若有违者……”
眼中闪过了一抹狠厉:“斩立决。”
二人立刻表忠心,对视一眼,心下安定。
这也是他们愿意给陛下卖命的原因之一。
有好多人分明立了功,却因为没有后台,要将自己的功劳拱手相让。
陛下从不会如此。
只要是有才之士,能为姜国作出贡献,无论是奴隶还是贵族,陛下都会重用,从不任人唯亲。
心中也跟着升起了满腔豪情。
有了红薯,木棉,又有这样的陛下。
不需三年,百姓们将不挨饿受冻。
天下安定,指日可待。
二人退下,姜政才打开地图,敛下眼眸,心中深思。
这张地图,是他亲手绘制的。
从前的姜国只在西边偏僻之地,这10年来,他励精图治,不断用兵,终于在五年前,灭了最后一个强国,实现了天下一统。
成了这中原大地上唯一的主人。
那时,他有万丈豪情。
修长城,建驰道,这些计划都在他的心中,只等着时机,将之一一实现。
但突如其来的读心术,和统一后的各种压力,却让他将计划一推再推。
特别是门阀。
一群趴在帝国身上吸血的蛀虫。
他必除之。
本来按照计划,修筑长城起码要等到10年之后。
如今看来,时间起码可以缩短一半。
坐在高椅之上的君主,发出了一声满意的喟叹。
视线扫过自己之下的中原大地,移到了南边诸国。
这还有一堆没来得及攻打的国家。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地广人稀,对帝国造成不了多大的影响。
他本来准备等到腾出手后再打的。
这片中原大地上,只需要一个王。
这里,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