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戾气怨念不散,执念之鬼,只记得自己的执念,所有前尘往事都会化作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唯有执念宛如一轮明月独占鳌头。
秦皇嬴政的情况有些特殊,他虽是执念之鬼不假,但不像其它执念之鬼那般心智完全被执念占据毫无理智,全靠执念驱使。
他能清明自我不被执念所支配,不过这依旧无法让他摆脱执念之鬼本身劣势,就算强如他,可以违背天地规律无数执念束缚依旧无法突破执念去看清自己的记忆,这或许就是身为鬼物的悲哀,永远找不回自己我,也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就像一只飘荡在天地间的幽灵没有归宿,长生又如何?
不过是被囚禁在牢笼中的囚徒永无天日……
人一旦上了年纪,便不能回忆过往,触景伤情,在所难免。鬼活的久了追忆过去,自然也难逃触景伤情,难免要感怀一阵子,好在秦皇嬴政受秦国疆域庇护,没有沉沦在自己执念之中,定定神,秦皇嬴政很快就挥散掉自己脑海里那些杂七杂八的念头。
无法回忆过去记忆对秦皇嬴政来说不是难事儿,他照样可以用自己模糊的记忆作为参照物利用鬼神追溯之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秦皇嬴政便陷入入定状态,眼前大雾弥漫,透过层层迷雾,秦皇嬴政隐约看到,有个巨大广场出现在迷雾尽头,飘在高空里,秦皇嬴政隐约看到一群人犹如蚂蚁一般在巨大广场上行进,随着这群人脚步前进,秦皇嬴政的视野也随之变得开阔,这时候他看到广场周边有雄伟壮观的各类宫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巍巍城墙与王宫大殿交相辉映。在广场正中央,也就是这群人行进的重点,有座宫殿,威严矗立,高耸挺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秦国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的磅礴恢宏气势。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一行人攀上汉白玉雕砌成的台阶,一步一步向着那犹如神殿一般的宫殿走去,遥遥映入眼帘的是大殿的那块古朴牌匾,上书四海归一殿!
看到这块牌匾秦皇嬴政先是心中猛然一惊,随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难怪他总觉得刚才的场景似曾相识,原来那是曾经的秦王皇宫,秦朝时期没有飞机,也没有热气球,故而秦皇嬴政从未在高空向下俯瞰过自己亲手建立的雄伟宫殿群落,再加上记忆被执念所束缚,一时间秦皇嬴政并未看透这是他曾经生活的地方,直到刚才看到那块四海归一的牌匾,他才恍然大悟,这块牌匾对秦皇嬴政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秦吞六国后建此宫殿,取名四海归一殿。这殿名透出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披靡四海的胸怀。整个广场面积辽阔,站在主殿台阶上往下看,宛如感受到当年秦
国一统华夏,气吞山河的气魄,这里也曾是秦皇嬴政最喜欢待的地方,他总是站在这里眺望远处……
华夏一统,就此拉开序幕,可他却随着历史的年轮被永久的尘封入地宫之内,天道何其不公。
秦皇嬴政自嘲道,容不得他多做缅怀,一行人在台阶上震撼过后,便低下头恭顺的依次迈入殿门。
秦皇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四海归一殿的信息,四海归一殿,分前殿、中殿、后殿,纵深长达120多米。宫殿气宇之轩昂,彰显秦国一统天下的磅礴大气!殿堂建筑构造大量采用了大跨度的斗拱,以使穹隆高耸,气势雄浑,几乎无与伦比。大殿仅用以支撑穹顶的大柱就有142根,最大的直径4米,进入宫殿的人无不被大殿的宏伟所震撼,正所谓未战先衰,无论是谁走进这座大殿,心中的胆气都会被大殿的磅礴气势所冲垮,大殿背后是秦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铸就的无上荣耀。
在那大厅的中央端坐的便是这一切的缔造者,秦皇嬴政!
说实话从第三视角看自己,秦皇嬴政猛然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那时候的他正值壮年,浓眉大眼气宇轩昂,身上有股说不出的王霸之气。看到自己曾经意气风发的模样,在想想现在自己腐朽的身体,秦皇嬴政又难免一阵感怀。
鬼生中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看着自己却回忆不起半点有关自己的曾经的回忆,就像是一个旁观者默默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秦皇嬴政就是那个看了一遍的看客,场景似曾相识,也只能随着剧情的进展勾勒出自己过往的些许记忆,就连剧透都做不到~
眼前发生的这一幕对秦皇嬴政来说并不陌生,公元前221年他一统天下,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此时正值公元前217年,大秦30年,也是他灭六国之后的第四个年头,经过四年的整合之后,六国领土逐步趋于稳定,他正式开始长城计划,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7年,奶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修、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还没有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后期则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史书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第二阶段便是从公元前217年开始建立。
长城,从东到西绵延万里;从古至今,其修筑延续二千多年。
: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