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就来到了县试第三场考试的时间,陈晏君在父亲的陪同下走进了考场。
这第三场考试的试卷与前面两场有所不同,只见试卷是划有红线横直道格的,每页十二行,陈晏君看到试卷的第一眼心道这不就相当于现代的作文题答题的方格吗,只是没有标注到哪里是几百字罢了。
不过陈晏君又一想,这写八股文也就是相当于写作文,自己前世的时候作文也得还不错,多次被老师拿来当作范文甚至获得过全国中小学生征文比赛的一等奖,这样一想陈晏君对写八股文的担忧放下了大半。
每行二十字当然还划有密封线,要求考生不得将答案写于密封线外,否则作零分处理,这就与前面两场的考试要求相同了,当然现代学生考试写作文也有同样的要求。同时,同样发有两张素纸作为考试的草稿纸以作起草之用。
陈晏君检查完试卷,发现试卷没有问题后,才开始看题做题。陈晏君一看题目,心中对写八股文的另一半担忧也全放下了,两道题皆不是截搭题。陈晏君心道今年知县大人总算是心疼他们这些考生了,没有出难题、怪题。
可是这陈晏君哪里知道,这县试三年两次,在前年的考试中,由于第一年担任新城县担任县令,所以像做出点成绩,因此那一年的四书两题皆是截答题,难倒了一批学子。
甚至有超过一半的学子没有做完,未做完的考生中有小半甚至连题目也没有读懂,如同后世写作文大批学生作文没写完,没写完的学生中小半学生连题意也没理解。
其实这也能理解,所谓截答题就是把四书五经中不相连的一句或者是半句抽出来连在一起出题。还有的是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有的会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这样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有时候连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甚至连出题人本人也不是很清楚是什么意思,更何况是学生呢!导致的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
因此前年新城县考生由于被县试所难,考生们心中产生了对四书制艺的恐惧,毕竟众所周知,府试、院试要比县试更有难度。
因此即使后面的府试、院试四书制艺比县试简单,但新城县的学子在对四书制艺的恐惧心态中,并未取得好成绩,导致那一年的新城县科举成绩不太好看。
知县也因此被知府斥责,不仅没有政绩,反而是拖累,因此今年的四书制艺题目中规中矩,所以才有了陈晏君发出知县今年仁慈了的感叹。
第一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陈晏君一看到题目就立马想到这是出自《论语·颜渊》中的一句,全句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百姓不能富足,您又怎么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
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的儒家思想。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写道“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因此这句话强调了百姓的贫富决定国家的贫富,也说明了政府应该节用厚民、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并且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句话也说明了政府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让百姓富足,才能国泰民安。
弄懂了题目的意思、出处接下来就是破题了,陈晏君先在草稿纸上下笔做草稿了。陈晏君下笔的时候很是小心,毕竟这个考试对书写要求很高,即使是草稿也要求必须是楷书,不能乱写一通。
陈晏君以“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接下来就组织对仗语言进行论证了,也算是下笔如有神,最后以“吁,彻法之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收尾,一篇制艺也就写完了。
写完后陈晏君想了又想,润色又润色,才将答案誊抄到试卷上。
写完第一题陈晏君一看时间将近午时了,感觉自己也有些累了,遂拉响了号铃,要来一碗热水,就着热水吃了点芝麻烧饼,休息了一会,才开始第二题的作答。
第二题题目是“不以规矩”,一看到题目陈晏君心道,这是出自《孟子·离娄上》里面的一句,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这段话旨在教育世人做人要遵纪守法,告诉世人生活处处需要规则,只有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将出现大问题。
陈晏君想明白了题目的出处和含义后,就开始破题,他以“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破题,很快就完成了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八股文。
陈晏君在提笔润色后将文章誊抄于试卷之上,至此县试第三场考试的全部题目陈晏君皆已作答完毕。
此时离收卷还有一段时间,于是陈晏君又回头斟酌了一番, 看看是否还有疏漏之处。
检查完后,他看天色也不早了,而县试是不给考生发蜡烛的,天黑前就要交卷, 于是陈晏君如同前两场考试一样拉响号铃,申请交卷然后离开了考场。
陈晏君走出考场,果然看到父亲陈河等在考场外,而这时陈河也看到了儿子走出了考场。
于是陈河走到陈晏君面前,接过陈晏君手中提着的考试篮,疑惑地问陈晏君:“今天,怎么出来的这么晚,是考试的题很难吗?”
陈晏君听到父亲担忧的问话,连忙回答道:“题目并不难,比前年的考试题目简单多了,我只是做题的时候多想了会,需要书写的内容也很多,这才比以往出来的晚,爹,你不要担心,我感觉我题目答得还不错,应该能通过。”
陈河听到儿子的回答,放下了心,但还是给儿子“打预防针”地说道:“那就好,不过你现在还小,不通过也没有关系,就当增添县试考试经验了,更何况凭你前两次都是第一的成绩,即使第三场成绩不太好,也会通过的。”
陈晏君知道父亲是担心自己通过不了考试伤心,所以安慰自己,于是顺着父亲的话说道:“爹,我知道的,我们快点回家吧。”
陈河听到儿子说想快点回家,以为儿子是饿了,也没有多说话,只是带着陈晏君快速的往家的方向赶去。
回到家中,陈晏君将自己的考试情况告诉了家里其他人,然后在吃完晚饭后就回房间了,也没看书,今天的考试花费了陈晏君太多的脑细胞,太累了,于是他一回到房间就上床休息了。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第三场考试的放榜时间,陈晏君和其父亲陈河如以往一样早早地到了张贴榜单的地方,今天来看榜单的人又比上次少了不少,陈晏君心道看来第二场考试也刷下去不少人。
很快,榜单就被衙役张贴到了张贴榜单的墙上,陈晏君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座位号如同前两次一样,位于图一的正中间并且笔墨加深,想来这次自己又是第一名,陈河也看到了儿子的座位号,知道儿子这次又是第一,心中很是高兴。
看完榜单,父子二人也没与他人闲谈,就往家里走去。这一路,陈河很是开心,他还以为儿子这次考得不好,想着怎么安慰儿子,没想道自己儿子这么争气,又考了第一名。
陈河心想爹娘他们知道了小宝的成绩应该也很高兴,毕竟小宝考试完回到家里一副劳累过度的样子,家里人都担心小宝虽然嘴上说考得还不错,但如果那是小宝安慰他们的呢,因此陈家人都很担心小宝,现在小宝考了第一名,爹娘他们应该能放心了。
陈晏君如果知道他们心中所想先是会很感动,感动于家人对自己的关心,接着就是一阵无语,那是劳累过度吗,他只是心累,想早点休息好吗!不过他不知道,现在陈晏君并没有像父亲一样高兴,而是很疑惑,自己会是第一名并且是唯一一个第一名。
其实,这只是陈晏君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以乡试、会试的考试标准,他写的文章当然一般了,但这只是县试,没有那么高的标准。
这第三场考试的评分比较主观,阅卷人看了“宇字九号”的试卷,只见这份试卷字迹清秀俊逸,苍劲有力,并且满篇毫无涂改之处;再看文章内容,立意颇好,表达畅意。阅卷人心想这样的文章,别说是在县试中,就是拿到府试、院试中,那也是一篇好文。于是,阅卷人毫无疑义就在陈晏君的文章上点了第一。
其实这也就像现代阅卷老师批改作文,先看你的字写得怎么样,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涂改等,如果字写得不好,错别字太多,涂改的地方太多,即使作文内容写的不错,作文分估计也高不了,因为阅卷老师根本不会往下看,毕竟几秒钟批改完一份,你想阅卷老师看得有多仔细。
如果字写得漂亮美观,接下来就会看你的作文立意,立意跑偏,分数就不会高。如果立意没有跑偏,会再去大致浏览作文内容,作文内容一般或者很差,分数也不会太高,作文内容精彩,就是高分作文甚至满分作文了。
当然,陈晏君也没有疑惑太久,毕竟第一名的成绩总是令人开心的。陈晏君心想,纠结自己的文章为什么被评为第一也没有什么用,不过这也说明自己八股文写得其实还不错,以前都是王夫子或者自己的评判标准太严了。
其实并不是王夫子的评判标准严格,而是他怕陈晏君骄傲自大。陈晏君的八股文写得确实不错,能够在固定的格式下,写出自己的风格,内容也精彩漂亮,别说是在县试中,就是拿到府试、院试,那也是一篇好文,甚至或许在乡试中也能取得一席之地。
自己之所以每次都挑出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不是表扬赞赏是因为害怕陈晏君得知后骄傲自大,固步自封,不再进步。
如果陈晏君知道王夫子心中所想会说您真是想多了,作为一个活了两世的人,会不知道“夜郎自大”,即使有再多的赞扬,他也是不会骄傲的。
毕竟陈晏君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前世陈晏君看史书时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是十七岁时考中状元的唐朝的莫宣卿,与莫宣卿相比,自己并不算很厉害。更何况家里人经常夸赞自己,要飘早就飘了,为何要等到现在才飘?
陈晏君在这样天马行空的思绪中,返回了家中。陈晏君将自己的成绩告诉了陈老汉他们后,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赏。与家人闲谈了一会后,陈晏君就回房间温习《尚书》去了,迎接明天的第四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