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在西北战场上赫赫有名的大将,朱皇后是在军中战报中多次了解到的,所以也非常赏识。
现在太子身边就缺乏军中的官员将领,如果能够为太子所用,那是最好不过的,趁他刚刚来投,还没有被李纲等人笼络,朱皇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她把儿子赵谌叫到了宫中,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让他去拉拢李显忠。
太子被朱皇后一点拨便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于是回来之后便下了帖子,请李显忠在府上做客。
李显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太子爷的宴请,当真是受宠若惊。
毕竟说到底他不过是手里有些兵的军阀,归顺了大宋,能得到太子的赏识,自然喜出望外。
太子有意无意的提到了他现在面临的局面,也暗示他自已需要军中有自已的人,李显忠会意,立刻向太子表忠心,愿意追随太子,辅佐太子,甘当太子马前卒。
太子大喜,赏赐了他不少好东西,甚至还在京城给他置办了一处府邸。
李显忠知道京城开封的房价有多贵,这套房子可值不少钱,让他更是感动,更是下决心辅佐太子。
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太子是皇帝的儿子,辅佐太子就是辅佐皇帝,没什么不对的。
太子进宫将这件事告诉了朱皇后。
朱皇后便跟黄小润商量,把李显忠提拔为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
这个任命得到皇帝赵桓的批准。
虽然都虞侯的官只是从五品,不算很大,但是这可是皇帝身边的亲兵,尊贵又地位显赫,而且不是皇家宠幸之人,根本不可能担任这样的职务的,这一点就已经远比其他官职要显贵重要的多。
李显忠当然是感激涕零,满意的不得了,逢人就说太子的好。
黄小润发现这一点之后,她只能是无奈摇头却不能说什么,不过她并不打算继续给儿子身边拉人,那样一来就与朱皇后矛盾公开了。
现在朝野上已经开始有人私下里议论这件事,她不能够跟朱皇后对立起来,一切都以大局为重。
她甚至也没把这件事告诉皇帝,皇帝远在中亚,告诉他只会让他担心,还是自已来处理为好,她相信她能处理好这件事。
黄贤妃没有继续为儿子山河招揽人才,培植势力,但并不等于皇后就停手。
朱皇后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她要趁皇帝不在,将自已儿子的势力培养起来,以保住儿子太子之位。
当然她也会严密监控,不让太子对三皇子山河或其他的人造成伤害,这是她要警戒太子的。
在朱皇后进一步物色太子党人选,扩充势力的时候,中书舍人胡安国病故了。
胡安国担任皇帝身边的中书舍人多年,深得皇帝赵桓的器重,而中书舍人是皇帝身边担任记录的官员,要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同时为皇帝提供参谋。
而皇帝赵桓御驾亲征中亚之前,中书舍人胡安国的病情就很重了,因此没有随行,而是留在了开封。
胡安国担任中书舍人期间,写了一本书,叫《春秋传》,在他病故之前,他将这书献给了朝廷,送到了朱皇后手中。
朱皇后看了之后非常赞赏。
朱皇后前去胡安国家探望病危的胡安国,询问他谁可以接任中书舍人一职。
胡安国向朱皇后推举了潘良贵。
潘良贵也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大儒,太学博士,在朝堂和地方都曾担任官职,现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此人自恃清高,恃才傲物,连宰相赵鼎,枢密使李纲和文思院总裁吕颐浩都爱搭不理的,所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常常吟诗作赋感叹怀才不遇。
他却跟胡安国关系十分亲密,胡安国很赏识他的才华,临终前向朱皇后推举了他。
朱皇后听了他的故事之后,不由心中暗自琢磨,这倒是个人才,如果能够为太子所用,那可以把他提拔起来。
于是他便私下里告诉了太子,太子当然再次在府邸设宴,宴请了潘良贵。
潘良贵只不过是个区区从六品的小官,能得到太子的宴请,自然是受宠若惊。
酒宴上太子露了口风,有招揽之意。
他立刻明白,这是他往上升迁的一个重要契机,哪有不接招的?马上恭敬的起身跪地磕头,誓死效忠追随太子。
于是太子将此事告诉了朱皇后,朱皇后随即与黄小润商议之后,便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眼看着又替儿子招到了一员大将,而且是位置极为重要的,朱皇后非常高兴。
可是朱皇后没想到,她的任命诏书居然被给事中张致远给封驳了。
门下省给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权,就是对皇帝或者摄政下发的诏书有审查的权力,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将其封驳。
因为在宋朝,皇帝的政令是必须经过门下审核才能发布的,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宋朝的诏书抬头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门下”,就表示经过门下审核的正式诏书,有法律效力。
一旦皇帝的诏书被门下省封驳,皇帝要么就收回诏书修改,要么将这给事中撤职,换一个听话的来。但这会招来群臣唾沫星子。
而被撤职的给事中也会成为文人的骄傲,一般皇帝是不会行使下策的。
当然皇帝还有一招就是撇开门下省直接颁发诏书。
这样的诏书的法律效力会受到质疑,而这样任命的官员也会被人非议。
皇帝一般也不愿意走这条路,所以圣旨一旦被门下省封驳,那也就给当权者将了一军,事情会很难办。
一般情况下,官员给事中是不会直接封驳皇帝的诏书的,都会上劝诫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而不会直接封驳。
可这位张致远是个刺头,他居然把朱皇后、黄晓润联名下发的圣旨给封驳了,是因为张致远为人十分耿直,眼中不揉沙子。
他早就看清楚了,朱皇后想为太子培植势力的企图,而他对这位潘良贵很不以为然。
潘良贵曾经有一件事在朝堂上招惹非议,当时户部侍郎向子湮曾经向朱皇后和黄小润上奏相关事宜,但是向子湮这个人说话太啰嗦,一件事颠来倒去的说,费了很长时间。
而一同在睿思殿向朱皇后和黄晓润禀奏政务的潘良贵实在忍耐不住,大声呵斥认为向子湮纯粹是在浪费宝贵时间,让他不要说了,赶紧退下,别耽误后面的人汇报事情。
这件事传出来之后,潘良贵的目中无人,性格跋扈便传播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