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二将本是指佛国的金刚力士。金刚,是印度神话中的狼牙棒,是众神之王因陀罗的武器。
金刚也指古印度兵器金刚杵(chu,音楚)。金刚力士,就是手执金刚在佛国从事护法工作的卫士。金刚密迹,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是手持金刚杵给佛担任警卫的夜叉神的卫士长。
图片
传说金刚密迹的出身不凡,说他是显赫的法意太子。他发誓要皈依佛门,当个金刚力士,以便有机会亲近佛。
后来,他果然如愿以偿,当上了金刚密迹。再后来,他又将自身一分为二分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佛寺的山门,成为哼哈二将。为佛教护法神。
佛教寺院门口,常能见到他们拱卫于两侧,相向而立。他们一哼一哈,身披重甲,体魄雄伟,面目狰狞,令人怵目惊心,诚惶诚恐。
两位门神的主要区别在于开口闭口之间。哼哈二将是中国佛教的创造。
图片
哼哈二将是明朝《封神演义》小说里的人物。他们的出名,完全是因为这部小说的风行。小说里的哼将叫郑伦,哈将叫陈奇。他们都身怀奇术。
郑伦本是股纣王朝的大将,曾在西昆仑度厄真人门下为徒。学会运用窍中二气,拿鼻孔一哼,声震山岳,顿时喷出两道白光,能摄人魂魄。
周武王伐纣时,郑伦与周兵对阵,常用此法取胜。后来郑伦被周兵所获,降了周朝,当上了三运总督官。
陈奇是殷纣王朝的督粮上将军。他曾受异人秘传,在肚皮里炼成一股黄气,与人争斗,张口一哈,黄雾弥漫,声如雷滚,见之者魂飞魄散。凭着这套本事,他常常打败周兵。有一次,陈奇与郑伦彼此在阵上一哼一哈,只搅得天昏地暗,日色无光。
图片
《封神演义》第74回“哼哈二将显神通”,描写了他们之间的一场恶战。
郑伦上了金睛兽,提降魔,领本部三千乌鸦兵出营来。见陈奇也是金睛兽,提荡魔杵,也有一队人马,俱穿黄号色也拿着挠钩套索。郑伦心下疑惑,乃至军前大呼曰:“来者何人?”
陈奇曰:“吾乃督粮上将军陈奇是也。你乃何人?”
郑伦曰:“吾乃三运总督官郑伦是也。”
郑伦问曰:“闻你有异术,今日特来会你。”
郑伦催开金睛兽,摇手中降杵,劈头就打。
陈奇手中荡魔杵赴面交还。二兽交加,一场大战。话说二将大战虎穴龙潭:这一个恶狠狠圆睁二目,那一个咯支支咬碎银牙。正是:能人自有能人伏,今日哼哈相会时。
郑伦鼻子里两道白光,出来有声;陈奇口中黄光,也自进出。
后来,郑伦遇到牛怪出身的金大升,大升喷出一块碗大的牛黄,一下子打中了郑伦的鼻孔,郑伦跌下马来,被一刀挥为两段。陈奇也被周营中的小将哪吒用乾坤圈打伤了胳膊,又被黄飞虎趁势一枪刺死。两个人的阴魂,都直奔封神台而去。
战事结束,姜子牙封郑伦、陈奇为哼哈二将,镇守西释山门,护卫佛法。
北京戒台寺山门殿里的哼哈二将,高2丈余,体魄健壮,面目狰狞。一个张口呼哈,一个闭口怒哼。这是著名的彩塑哈二将造像。
梵文veda的音译。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人称韦驮菩萨。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天王32神将之首。
在中国寺院中,通常前面是笑口弥勒菩萨,乐呵呵欢迎四方香客。韦驮则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威武雄壮地守卫着佛殿。
传说佛涅槃时,有一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忙追回取还,故为护法神将。
图片
其实,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释迦牟尼欲涅槃时,曾命弟子韦驮保护南赡部洲传播佛法。汉化了的韦驮造像,英俊威武,面目清秀,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
很多寺庙里,满面欢笑的弥勒佛身后的隔板背面,都会有一个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为什么这两个传奇的人物背靠背地同在一个天王殿里呢?
传说弥勒和韦驮原来分别是两个庙的当家和尚。
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香火鼎盛。
图片
韦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板着脸,香客不敢进庙,因此他的庙冷冷清清。后来如来佛就让他俩共管庙字,取长补短,将佛寺管理得井井有条。
山西平遥县双林寺千佛殿造像之一的明代彩塑韦驮,高176米。此像全身盔甲,雕法具体精致,人体适度夸张,是现存的古代彩塑韦驮中最杰出的一尊。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是佛教世界武装力量的四个统帅。佛教典籍对四大天王有明确记载。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梵文dhritarastra的音译。“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黄金埵。身白色,穿甲胄。是主乐神,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梵文vidradhaka的音译。意译为增长,“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
图片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梵文virapaksa的音译。“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银埵。身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如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梵文vaisraana的音译。意译为“多闻”。“多闻”是以福德知名而闻于四方。住须弥山水晶埵。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在唐代他曾帮助唐明皇击退番兵的围困,轰动一时。唐明皇为感恩,特命“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34;供养。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佛教依据印度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关于“天”的独特说法,提出了“三界”的概念。佛教把世界分为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认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轮回之苦。
三界中,欲界最低。除人类居于此界外,饿鬼、畜生也居此界。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是天神居住的地方。六欲天又有六重,第一重天称“四天王天”,离人世最近,为四大天王及其随从的住所。
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山腰上另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此山又有四个山峰,称须弥四宝山。东边的山峰叫黄金埵,南边的山峰叫琉璃埵,西边的山峰叫白银埵,北边的山峰叫水晶埵。
图片
《集说诠真》记载:“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水晶)。天王各居一山。”
四大天王分别居住一个山头,各保护一方世界。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每一天王各保护一洲。所以,又称“护世四天王”。
四大天王手下又各有八位大将,辅佐管理山河、森林等。他们在寺庙中的塑像姿态不一,神情各异。
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右手叉腰,左手执剑,收背挺腰,双目圆睁;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左手持矛,右臂下挥,怒发冲冠,跣足雄立;
西方广目天王毗琉博叉,头戴风盔,手持斧钺,身披犀甲,竖目怒吼;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手掣佛塔,祥云缭绕,唇齿微启,念咒作法。
他们的脚下,都踩踏夜叉,有的头顶肩承,有的跪负背荷,变化多端,极富表现力。
至于以魔家四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为四大天王的造像,极富中国特色。他们四人各执剑、琵琶、伞和蛇,以象征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则是后世中国佛教人士对外来的四大天王改造的结果。
图片
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四大天王被彻底汉化。书中说,佳梦关魔家四将乃弟兄四人,皆系异人密授奇术变幻,大是难敌。
长曰魔礼青,长二丈四尺,面如活蟹,须如铜线,用一根长枪,步战无骑。有密授宝剑,名曰“青云剑”。上有符印,中分四字“地、水、火、风”。这风乃黑风,风内有万千戈。若人逢着此刃,四肢成为前粉;若论火,空中金蛇搅绕,遍地一块黑烟,烟掩人目,烈焰烧人,并无遮挡。
次曰魔礼红,密授一把伞名曰“混元伞”。伞上有祖母禄、祖母印、祖母碧,有夜明珠、碧尘珠、碧火珠、碧水珠、消凉珠、九曲珠、定颜珠、定风珠,珍珠穿成四字“装载乾坤”。这把伞不敢撑,撑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转一转,乾坤晃动。
三曰魔礼海,用一根枪,背上一面琵琶,上有四条弦,也按“地、水、火、风”排列。拨动弦声,风火齐至,如青云剑一般。
四曰魔礼寿,用两根鞭。囊里有一物,形如白鼠,名曰“花狐貂”,放起空中,现身似白象,胁生飞翅,食尽世人。他们弟兄四人武功了得,但因助纣为虐,最终都送了性命。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四大天王”,守护佛地。
四大天王在中国寺庙里。不但形象被彻底汉化,皆为中国古代武将打扮,而且将四神赋予中国式的和平寓意。
《封神演义》述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敕封魔家四兄弟道:“今特救封尔为四大天王之职,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永修职,毋忝新纶。
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
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碧玉琶一面,职调;
多闻天王魔礼海掌管混元珍珠伞,职雨:
持国天王魔礼寿掌堂金龙花狐貂,职顺。”
其中广目与持国二天王的法宝与通行说法正好相反。
清代翟灏《通俗篇》称,寺内四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四字。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风调雨顺,则又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金刚怒目式的佛教护法天神,却被汉化为天下太平的守卫者。中华民族改恶从善的功夫是惊人的。
菩提达摩bodhidhara(?-536年),南北朝时来华的印度僧人,简称达摩,意译道法。南天竺人。婆罗门(一说利帝利)种姓。达摩为西天(天竺)禅宗第28祖和东土(中国)宗初祖。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本名菩提多罗。
据少林寺《菩提达摩大师传》记载,达摩后来逢上西天第27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
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
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
图片
达摩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
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67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
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60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
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40年,从来没有懈息。等到师父圆寂之后,他便在本国演说。后来,达摩决定到中国去。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
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梁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到广州迎请。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今南京)。梁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即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说:“并没有功德。”
梁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34;
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34;
梁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
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
达摩说:“不知道。”梁武帝没有领悟。
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达摩来到长江岸边。他看到江水苍茫,没有渡舟。只见一个老妪独坐江岸,老妪身旁有一捆芦苇。达摩向老妪索要了一根苇草,放入江水中,双脚踏上,运足功力,一阵东南风吹来,达摩随风而去,顺利渡过了长江。
这就是“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彼人来”十一月二十三日,达摩到达洛阳。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
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僧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管他叫“壁观婆罗门”。其实,这是达摩禅法。
达摩禅法的一大特色是“安心”。“安心”的内容是“壁”。所谓“壁观”,即已如壁立,并非简单地面对墙壁而“观”。
《续高僧传》说,达摩的禅法是“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第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认为通过“壁观”,可达到“与道冥符”,即自身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目的。
不过,当时的僧人是不知道的。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是个旷达之士。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玄。
图片
他叹道:“孔子、老子的教,不过是礼术规矩,庄子》易经》这些书,也未尽妙理。近日听说达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圣达的人就离自己不远,该去探访他那玄妙的境界。”于是来到少林寺,早晚参见大士,恭候在旁。
达摩却每每对着墙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诲。神光心想:“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骨头敲开吸食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
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动不动。到天亮时,积雪都没过他的膝盖了。
达摩怜悯地问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34;
神光悲苦地流下泪来说:“只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众生。”
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费辛苦。”神光听了佛祖的教诲激励,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将残臂放在达摩面前。
达摩知道他是堪承大业的法器,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证法而忘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断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
图片
达摩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过了九年,达摩要返回印度了。达摩评价他的弟子说到,道副学到了他的皮毛,尼姑学到了他的肉,道育学到了他的骨头。只有慧可学到了他的精髓。
最后,达摩谆谆嘱咐他:“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辗转嘱托,传到我手里。我现在交付给你,你要护持。我把袈裟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应该知道。&34;
慧可说:“请大师指示。”
达摩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是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导无碍。我寂灭两百年后,衣裳就不再往下传了,佛法已经遍布天下。但那时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说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你应当宣传阐发正道不要轻视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了。听我的偈言:我来到这里,本是为传妙法、救迷情。现在一花开五瓣,结果自然成。”同时,又把《楞伽经》4卷传给慧可。
说罢,和众徒们来到嵩山千圣寺,住了三天,当时,魏皇帝尊奉释家,佛门俊才如林。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的鸾风。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常比手画脚同大师辩论,是非蜂起。
图片
达摩佛祖远振玄风,普施法雨,赢得了声望。而气量褊狭的两个僧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几次在大师的饮食里施放毒药。
到第6次放毒时,大师教化世人的因缘已尽,法教也有了传人。便不再自救,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年)十月五日,端坐圆寂。
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达摩安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人们在定林寺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后,魏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经过葱岭时,同达摩祖师相遇。宋云看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去。
宋云问:“大师往哪里去?”
达摩说:“去西天!&34;宋云回来,把这事原原本本告诉大家。等到他的门人启开坟墓看时,只剩下一个空空的棺材,里面有一只皮鞋。满朝廷的人都为之惊
叹。官员们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奉起来。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727年),皮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现在已经不知去向。
当初,梁武帝遇到达摩师祖,因缘未合。后来武帝听到达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亲自为他写一篇碑文,但是没有抽出时间。
再后来听到宋云讲的故事,终于动笔把碑文写出来了。唐代宗谥达摩为“圆觉大师”。他的塔叫空观塔。
达摩面壁九年,又有一说。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即佛陀扇多,跋陀)所建的寺庙,佛陀为该寺第一任寺主,继佛陀任寺主的是僧调。当时达摩与佛陀、僧调是水火不相容的,故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这一传说应属后人的伪加。北宋时撰成的《景德传灯录》说,达摩北渡后,“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
不久,在《壁言录》中便写作“达摩至彼,亦不出见。直过少林,面壁九年,接得二祖。彼方号为壁观婆罗门”。
后人便作对联曰:“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彼人来”。所以胡适断言:&34;所谓少林面壁的故事,乃是后人误把少林寺佛陀的故事混作达摩的故事了。&34;
(《菩提达摩考》)。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禅宗后来取得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理所当然地把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庭。
自然,达摩壁观也应当在少林寺进行了。为了纪念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内建有“达摩亭”“初祖庙”还有“面壁石&34;也称影石。据传由于达摩在此面壁长久的缘故其面及身影已影人石中。
被神化了的济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济公是南宋僧人,原名李心远,活了61岁,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出家后法名道济。
李心远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净慈寺。据说,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特别是狗肉蘸大蒜。举止如如狂,被称为“济癫僧”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的洞穴中,至今还留有济公床、济公桌。相传济公经常在这里偷偷地烧狗肉吃。
图片
李心远后来被神化,认为是降龙罗汉转世,被尊称为“济公”。可惜,他去罗汉掌报到晚了,只能站在过道里(如江南某些大寺),或蹲在房梁上(如北京碧云寺)。
四新都宝光寺和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罗汉堂里的济公像,富有创意,十分传神。济公身着破僧衣,手拿破扇子,是典型的济公形象。他的面相也很特别。雕塑家将他的面部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塑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表情。
图片
从左面看,笑容满面,叫作“春风满面”;从右面看,满脸愁容,叫作“愁眉苦脸”;从正面看,半边脸哭,半边脸笑,所谓“哭笑不得”“半嗔半喜”“啼笑皆非”。
济公被当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传奇人物。他智斗秦丞相,惩治贪官污吏。他成了人们心中企盼的具有喜剧色彩的英雄形象。
罗汉的队伍不断扩大,由四位而十六位而十八位,最后扩张为五百位。五百罗汉,秉性不同,长相各异。在中国佛教寺院里,形成了迥异其趣的巍然景观,受到了佛教徒众的欢迎。
五百罗汉的来历说法不一。据《佛学现代文丛》论析,代表性的说法有六种。
一是指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教的弟子。据《十诵经》所记,释迦牟尼在世时,有随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被称为五百罗汉;
二是指参加第一次结集三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记载,佛祖灭度次年,迦叶召集五百比丘,汇编释迎牟尼遗教。参加第一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就是五百罗汉。
图片
三是说为五百只大雁所化。《经律异相》卷四十八说,佛祖在波罗奈国为四众说法时,五百只大雁听到佛祖的声音便飞到佛祖面前,听佛讲法,死后全部升人仍利天,成为五百罗汉;
四是五百只蝙蝠所化。它们因专心听诵经之声而不避火灼,死后托生为人普证圣果,全部成为罗汉;
五是五百仙人成罗汉。据《智度论》说,有五百仙人因听音乐天紧那罗女的歌声而失禅定,后来终于成证罗汉果。这五百仙人就是后来的五百罗汉;
六是五百强盗成罗汉。据说,有被官军挖去双眼的五百强盗,因释迦牟尼发慈悲而恢复视力。遂感佛祖之恩,皈依佛门,终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最早出现在浙江天台山,是在东晋年间。到唐及五代,罗汉崇拜大为兴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道潜师创建五百罗汉堂。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将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一起,合成五百一十六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自此以后,五百罗汉堂开始在各地兴建,形成了五百罗汉热。
五百罗汉是不是实有其人呢?其实,历史上并没有五百罗汉其人。佛经上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是后人给取的。给五百罗汉冠名,这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个贡献。
现存的最早的五百罗汉的名号有两件。
图片
一件是摩崖碑刻。是广西宜山会仙山白龙洞摩崖碑刻《供养释迦如来主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记录了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的名号;
二是南宋工部郎高道素于绍兴四年(1134年)所刻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记录了五百罗汉的名号。现存的是明崇被年间的重刻碑。
关于五百罗汉的具体名号,今人李增新、高寿先著《五百罗汉》一书记载甚详。五百罗汉造像最出名的当属昆明第(qiong,音穷)竹寺的彩塑五百罗汉,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
我国四川新都宝光寺、浙江杭州灵隐寺、北京香山碧云寺等18座佛寺中,都有五百罗汉。但是,最有名的却是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其他寺院的五百罗汉,有很多是千人一面,缺少灵气。而竹寺的五百罗汉却千人千面,活灵活现。
筇竹寺的五百罗汉是由谁雕塑的呢?雕塑者是一个群体是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和他的6个弟子。他们是在清光绪九年至光绪十六年(1883-1890年)雕塑成的。
黎广修是合川(今重庆)人。自幼熟读诗书,能诗善画,又笃信佛教。为了体现佛教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他把五百罗汉雕塑成了芸芸众生。
筇竹寺的五百罗汉与其他寺庙的五百罗汉有很大的区别。
区别之一,是筇竹寺的五百罗汉不像神,更像人了。各色人等在这里都有一定的位置。文官武士、优伶百工、贩夫走卒、渔樵耕读,都成了罗汉。甚至康熙帝、乾隆帝,也厕身其间,当了罗汉。最有趣的是,黎广修及其6位弟子,也把自己塑成了罗汉。这体现了黎广修的佛祖面前人人平等的禅宗理念。
图片
区别之二,是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形象生动,富于变化。他们或沉吟低唱,或谈佛论道,或低头沉思,或静观书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幅惟妙惟肖的人间百态图。
顺插一笔,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内,展有康熙帝和乾隆帝的罗汉塑像。康熙帝被塑成第295位阇夜多尊者;乾隆帝被塑成第360位直福德尊者。
他们更名改姓,头戴风帽,身着龙袍,俨然罗汉模样。甚至因康熙帝患过天花,脸上有麻子,阇夜多尊者的脸上也有了麻子。但皇帝的麻子被美化了,5个一团,成了梅花。
另外,北京碧云寺罗汉堂的第444位破邪见尊者,也是乾隆帝的化身。乾隆帝这个罗汉形象很英武,顶盔挂甲,罩袍登靴两手扶膝,双目炯炯。
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十个主要门徒。释迎牟尼佛传教45年,门徒弟子很多,最得意的是十大弟子。
据《维摩诘经》卷上“弟子品”和《翻译名义集》卷一等,十大弟子是:摩诃迎叶(简称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简称迦旃延)、阿那律(亦称阿尼律陀)优波离(亦作优婆离)、阿难陀(简称阿难)罗眠罗。
这十大弟子都不是等闲之辈,个个身怀绝技。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亲传弟子,是直接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声音的,是所谓“声闻”弟子。
同时,他们又都获得了阿罗汉果,因此都是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阿罗汉,是梵文arhatde的音译,也作阿罗诃。是指原始的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也就是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
图片
阿罗汉果,也称无极果,无学果,已经达到修学的顶端。这有三个意义:一是“杀贼”,即是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是“应供”,即是应受天下人的供养;三是“不生”,即是永远进人涅槃不再生死轮回。
佛教徒修行,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在这方面,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前三种果位叫初果(预流果)、二果(一来果)三果(不还果),都不能跳出六道轮回。第四果是阿罗汉果,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
在大乘佛教中,第一等是佛,第二等是菩萨,第三等是罗汉。
梵文的意译。又名千眼千臂观世音,简称千手观音。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六观音是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和如意轮观音。
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在过去“无量亿劫”即极为遥远的过去,就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
图片
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众生。据说,供养千手千眼观音,能够得到她的庇护,免除灾难。
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四十手眼,一种是千手千眼。四十手眼的造像,是两手两眼下,左右各具二十手二十眼,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
再各配所谓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二十五有是佛教概念。“有”是存在的意思。一十五有是指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其中,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
另一种千手千眼的造像是:面有三眼,有千手,于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金刚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英,一手执宝印,一手把锡杖,一手拿宝珠,一手把宝轮,一手把开敷莲花一手把绢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数珠,一手把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神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一手当脐右,押左仰掌。其余九百八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种种器仗等印。
中国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音是在承德外八庙的普宁寺。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代隆皇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寺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
普宁寺在承德外八庙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蒙古族宗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每逢来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后,都要到普宁寺为喇嘛讲经。
六世班禅不远万里从西藏来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就首先下榻于普宁寺。他们到山庄觐见乾隆后,才到须弥福寿之庙居住。
图片
普宁寺在清代实际是承德外八庙的宗教活动中心。寺庙的主体建筑及殿堂陈设均为清代原始构造。
其中,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内主供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更是中国古代雕像艺术的瑰宝。这尊观世音菩萨像高2721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木结构佛像,已被列人吉尼斯世界记录。
大佛内部构造为正中一根粗大的中心柱,总高约24米,直径66厘米,由三根圆木墩接而成,是大佛的主干,穿通各层阁板,直达头部。柱根埋须弥座下363米。
普宁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僧人重新进驻寺庙,恢复宗教活动,普宁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
文殊菩萨的全称是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意译为妙首、妙德。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10种瑞相,因名妙吉祥。
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四大菩萨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诸佛菩萨,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
图片
文殊菩萨的来历,其说不一。有的经书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有的佛经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有的经书说,文殊菩萨原来就是佛,名
普见如来。而《华严经》则详细地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的老师。今为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于公元前6世纪,显身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
父名德,从母右胁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32相,80种好,与佛同等。这是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的母亲,是一切菩萨的老师,可见文殊菩萨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了。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冠其顶。左手持青莲花,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人。既年轻,又威猛。文殊坐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手持宝剑,表示智慧利。
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门管理智慧,表“大智”。与专门管理行德,表“大行”的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普贤菩萨是一对,并列在佛的左右两旁。
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从唐朝开始,五台山就成为文殊菩萨的圣地。太原留守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在太原起兵反抗隋朝,十一月攻克首都长安。
武德元年(618年)四月,老谋深算的李渊废掉傀儡隋恭帝,自立为帝,是谓唐高祖。
李渊饮水思源,认为自己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太原境内的五台山,五台山是他的龙兴之地。
为此,李渊在五台山大修寺庙。
唐朝五台山最兴盛时,有佛寺360多座,僧尼超过万人,五台山寺庙中的文殊菩萨造像,最著名的是台怀镇殊像寺里的文殊菩萨的巨像。
这是五台山的文殊第一大像。像高2丈8尺,雕塑于500年前的明朝弘治年间。
图片
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略称。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也译为光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去掉“世”字,略称观音。
为什么叫观世音呢?《法华经》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34;
这是说,陷入痛苦境界的芸芸众生,如果想要摆脱痛苦之地,就要一心一意地念诵菩萨的名字。这样,深知一切的菩萨就会“观”到你的声音,就会将你解脱,使你脱离苦海,度你到极乐世界,去尽享荣华富贵。
因此,就将这位菩萨叫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是菩萨当中知名度最高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名气甚至超过了释迦牟尼佛。
佛界有四观音、六观音八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在四大观音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是首屈一指的。
佛家把全世界划成四大部洲,称为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我们中国是属于南瞻部洲的。
南瞻部洲有四座名山,号称佛国。这四座山,就是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
管领这四座山的,就是地藏王普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四位大士。故九华礼地藏王,称为大行;五台礼文殊,称为大智;峨眉礼普贤,称为大勇;普陀礼观音,称为大慈。
四大菩萨的领域是很分明的。
但是,世人最为景仰的却是观世音菩萨。一般人的脑海里,都深嵌着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法相。人们相信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是法力无边的。
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是女?我们看到的观世音菩萨的法相,有的是男人打扮,有的是女士装束。
其实,观世音的形象在佛教历史上有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观世音不是人,而是动物。
她最早的原形是一对神马驹。
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有一对活泼的孪生的小马驹,叫观世音。它们是一对善神,做了很多善事。
佛教产生后,小马驹观世音被改造成马头观世音。后来这个马头观世音又发展成一个威猛男子的形象。
观世音传到中国,开始也是丈夫的形象。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了女士观音造像的呢?
一种说法,最早的女士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之后。
另一种说法,是唐朝没有女士观音造像。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像很多,但没有饰妇人冠服的。
《太平广记》载,一个官员的妻子为神所摄,昏迷不醒。于是,他画了一幅观音像供奉。官员的妻子寻梦,一个神僧将她救醒。以此不难看出,唐以前观世音的塑像,也不作女士也,都是男身。
大约在宋代以后,观世音的形象就逐渐变成男士了。
据《观音慈林集》载,宋朝的翟楫,京师人,居住在浙江湖州泗安镇。50岁仍没有儿子,就绘画观音像虔诚地祈祷。其妻果然怀孕,梦见白衣妇人,以盘送一小儿,姿甚清秀。
翟欲抱取之,一牛横隔其间,竟然抱不着。既生男,弥月不育,又加祷,有闻其梦者告诉翟楫说,你爱吃牛肉,牛当然挑你的理了。
翟恍然大悟于是发誓全家不再吃牛肉。这很奏效,又梦见前妇人送儿至,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后来发迹显贵了。这个故事里的观世音,就是十足的女性。
其实,观世音菩萨很早就已经成佛了。
据《悲华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涅槃之后,观世音就成佛了,名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来”。
《大悲心陀罗尼经》记道,观世音菩萨以不可思议强大之神力,在过去无量劫中,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为了安乐众生,现身作了菩萨。还有的佛教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是西方三圣之一。
在寺庙的大雄宝殿中,大多供奉着三尊佛像,总称三世佛,其中又分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世,是时间的推移、流动,指个体一生存在的时间。所谓三世,就是前生、今生、来生,亦或是过去、现在、未来,前世、现世、来世,也可以说成前际、中际、后际。
图片
关于“三世”的说法,还有一则典故,
唐玄宗时,有个人名叫李源,因躲避“安史之乱”而隐于洛阳惠林寺,他在寺中结识一位僧人圆规,关系十分友好。一天,二人相约同游四川名胜,中途将船停泊在山下,圆规看见一孕妇,心下想:此腹中儿将为我投生之所。于是他对李源说:“当这个妇人生儿三朝时,请您前往探视。那时,他将与您相视而笑。”说完,二人又约定,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圆之夜,再相见于杭州的天竺寺。
不久,圆规亡而妇人分娩,李源前往探视,要儿果然对他欢笑。十二年后的中秋佳节,杭州天竺寺,李源如期而至。寺外,一牧童骑牛来到李源近前,说道:“您真是一位信士。随之吟诗一首,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闻言,心知此牧童即为好友圆规之后身,不胜惊异。。。。。。
鉴于李源与圆规的友情,后人把杭州天竺寺后面的一块山石指称为三生石,说是李源与圆规相会之处。这块石头,高两丈,峭拔玲珑,上有“三生石”三个大字篆书。今天,此处成为“西湖十六遗迹”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所以,后人以“三生石”、“三生因缘”比喻因缘前定。与“三生”相关的“三生有缘”、“三生有幸”等词语,一直流传、使用到今天。
“三生”在佛教中即为“三世”。按照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三世佛指西方主佛阿弥陀佛、东方教主药师佛、娑婆世界教主释迦车尼佛。这三位又称横三世佛。
弥勒佛有两位,一位是印度的洋弥勒,一位是中国的土弥勒。 、
洋弥勒,姓阿逸多。弥勒足他的名字,是梵文的译音,意译是慈氏。那时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
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记载,弥勒佛生于印度南天竺婆罗门家,是一个贵族。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他负有特殊的使命,先于释迦牟尼佛离开人世,上生兜率天内院,接受上天的洗礼。兜率天是“妙足天”的意思,是候补佛的基地。
经过400瞻岁,即人间的56亿7千万岁,弥勒佛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树下成佛。
释迦牟尼佛死后,他作为接班人,广传佛法,成为佛教领袖。因此,弥勒佛被称为弥勒如来。相传,弥勒佛活了84090岁。
图片
土弥勒,名叫契此。五代时后梁的和尚。浙江奉化人,号长汀子。
这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怪和尚。他的长相很奇特,身材矮胖,肚腹滚圆。他经常说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用一根破木棍,挑着一个破布袋,布袋里装着他所有的家当。居无定所,随处而安,像个疯和尚,人们给他起个外号叫布袋师。
冬天,有时他躺在冰雪中,雪不沾衣。说人家吉凶祸福,屡试不爽。着湿草鞋,天就要下雨;穿干木屐,天就要大旱。
他曾作歌道:“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物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他非常崇拜主观的心,认为心是“十方世界最灵物”。他有时作偈以自娱抒情。偶(i,音记),是佛经中的唱词。
曾偈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观人少,问路白云头。”表现了他的乐天达观的性格。
后梁真明三年(916年)三月,布袋和尚来到奉化岳林寺东廊,端坐在一块巨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唱罢,布袋和尚安然而逝。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回想起布袋和尚生前种种奇特的表现,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于是,人们把他的肉身埋葬在岳林寺西2里的山上,并起名弥勒庵。
此后,人们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雕塑成弥勒佛,置放于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教典籍认为,从地域讲,有三个世界,也有主宰三个世界的三尊佛。
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梵文aatabha的音译,意译为无量寿,亦称无量寿佛。
相传,西方有一个国家叫极乐。这是佛教宣传最力影响最大的佛国净土。
为什么叫极乐呢?
因为这个国家里的百姓,没有任何痛苦,尽情地享受着诸般快乐。
这个国家,其国土铺满黄金。
到处是七宝池水,池底布满金沙。
所有的街道,都是金银铺就。亭台楼阁,是金银琉璃制成。
国中有各种各样的鸟雀,叫声婉转悦耳。
国中的树木花草,都奏出悠扬的乐音。这个国家之所以这么美好,都是因为百姓笃信佛教。
百姓供奉了10万亿尊佛像,念佛之声不绝于耳。
因此,阿弥陀佛关照此地,使之成为极乐世界。
图片
芸芸众生都希望来世能够进入极乐世界。
那么,百姓怎样才能升入极乐世界呢?
佛书告诉信徒,方法很简单,只要无时无刻地诵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念佛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老百姓进入极乐世界的捷径。
因此,阿弥陀佛又被称为接引佛。他在寺院的塑像,也多作接引众生的姿势,右手垂下,作与愿印。
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
据说,这金莲台就是众生往极乐世界的座位。
阿弥陀佛有13个名号: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边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光佛超光佛。
欢喜佛是佛教密宗供奉的一种佛像,原为印度古代传说中的神。
这个神,梵文称为ganapati(俄那钵底)可为“无碍“喜欢”,所以称为“欢喜佛”。
欢喜佛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是佛教中的“欲天”“爱神”。
在喇嘛寺里,几乎都供奉此种佛像。
欢喜佛的造型十分奇特,极富想象。
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体的,一类是双体的。这些佛像奇形怪状,其含义不得索解。
有的多个脑袋,有的多支手臂;有的腰间挂人头,有的脚下踩男女;有的双抱交,有的单身裸立。
相貌丑陋者有之,模样俊俏者有之。
但欢喜佛最常见的形象是男女裸体相抱交嬉。
在历来宜传戒淫欲的佛教的寺院里,居然堂而皇之地供奉着此种神像让人们顶礼膜拜,这不是有伤风化吗?
其实,佛教密宗的这些神像的崇拜,是和印度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
佛教和印度教在形成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很大差异。
图片
佛教否认有主宰一切的神,而印度教则主张万物都是由无所不能的梵神创造的。
佛教主张“中道”,反对偏激;而印度教的不同派别,有的主张自我折磨,有的主张放纵声色。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为了延续自己的发展,也相应地吸收了印度教的一些内涵,演变为密宗。
佛教艺术吸收了印度教艺术的一些特色,丰富了佛教艺术。
在佛像艺术上,佛教引进了护法神出现了多头多臂的菩萨像,愤怒凶恶的神佛像,还有男女双修的暴露形象欢喜佛,无论是单体的还是双体的,都是裸体的。
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其含义是象征脱离生垢界,脱离尘垢凡界。
双体相抱,男性代表方法(方便),女性代表智慧,即所谓方法与智慧相结合的意思。男女相合为一完人,圆满俱足。
修证所得,就是欢喜,就是快乐。但这个欢喜和快乐,是信念的象征,而不是男女的淫乐。
欢喜佛的来历,有个神话传说。《四部毗那夜迦法》上说观世音菩萨悲悯天下众生,运用慈善法力将自已变化成女人毗那夜迦的模样,来到欢喜王的住地。
欢喜王看见毗那夜迦生得美丽,陡起淫心,想要拥抱对方,遭到拒绝,于是只得以礼相待。
这时女子娓娓说道,我虽是女子,但很早就笃信佛教,并得到袈裟衣钵。你实在要和我亲近,可以随我教,成为佛教信徒。等待来世,为佛护法,不作业障,不生恶心,这样才能成为我的亲友。
欢喜王听得这番话,非常高兴,说道:“我按照缘分遇上你,从今以后,我定跟随你们护法,做善事。”
于是,毗那夜迦女含笑与他相抱。因此,人们以后看到的欢喜佛都是男女双佛相抱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