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大唐永昌七年,这已是李旦登基后的第七个年头了。
整个大唐一如既往的快速向前发展,百姓们安居乐业,朝廷赋税成倍增加,人口快速增长整个大唐经济社会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之姿。
文武百官、诗人骚客歌颂大唐盛世的时候,李旦却在谋划着一件大事,那就是出兵攻打倭国。
李旦之所以选择在了永昌七年,一来是朝廷已经准备妥当,水兵已经练成,四百艘大船也已建成,枪炮子弹也已经全部配备到位
二来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因为永昌七年是甲午之年。
对于每一个后世的炎黄子孙而言,甲午是个永远难以磨灭的痛。
李旦就是要将这个痛永远不发生在华夏身上,而且还要将甲午年变成倭国的灭国之年。
永昌七年三月,李旦下诏给新罗第三十二代王孝昭王金理恭。
金理恭年仅八岁,刚即位两年。
新罗在唐的建制是鸡林州都督府,新罗大王也是大唐的鸡林州都督,所以要听从大唐的号令。
新罗这两年并不太平,首先是两年前神文王金政明去世,幼主金理恭即位,主少国疑,国内发生了牟梁部与花郎道的冲突,逐渐演变成了得鸟失事件,继而扩大成为新罗王权、地方豪强的角力,新罗国内不得不消耗大量精力来处理此事,以维护对地方的控制。
而新罗北面的渤海国日渐强大,早有吞并新罗一统半岛的意图,于是趁着金理恭年幼,国内出现混乱之际,在边境多次挑起事端,凭借着流星连弩的优势,占有了新罗部分土地。
好在大唐及时出手,给新罗送去了大量的流星连弩,这才帮助新罗击退渤海国,稳住阵脚。
若非大唐出面,只怕新罗已经被渤海打残了,所以新罗是依靠大唐才能生存,也听从大唐皇帝的旨意。
李旦下诏给新罗王并不是要其出兵相助,而是李旦打算发兵进攻倭国本土,要从新罗集结,此地离着倭国最近,隔海相望,发兵最容易。
另外,就是要新罗征集民夫和粮草,待唐军攻入倭国之后,保障后勤,以防粮草不济。
接到李旦的旨意,新罗当然不敢有什么迟疑,立即整饬码头,静待唐军到来。
永昌七年四月,魏元忠率领八万唐军在新罗集结完毕,四百艘大船携带着充足的枪炮蓄势待发。
新罗人见到高大雄伟的唐军大船,无不惊叹。
按照李旦之前的部署,前几年,魏元忠已经安排人员收集了海上的气象信息,如何避开风暴等恶劣天气。
等到永昌七年四月中旬,天气已经转暖,魏元忠召来幕僚研判,近期海上没有恶劣天气,魏元忠当机立断,三日后发兵倭国。
等到三日后,只听唐军营中一声炮响,数百艘船只倾巢而出,密密麻麻的铺满了海岸,直扑倭国,打算在距离最近的倭国九州地界登陆。
其实,唐军刚开始在新罗集结,便已经被倭国潜伏在新罗的细作探查到了,并火速传回倭国国内。
倭国此时的所谓天皇名叫鸬野赞良,是个女人,历史上称作持统天皇,也叫野姬天皇。
鸬野赞良虽是女子,但是性格积极进取,沈沉大度,颇具谋略。
当她得知唐军集结在新罗,欲进攻倭国本土之时,也是一惊,连忙召集群臣商议。
毕竟倭国此时举国也不过三百五十万左右的人口,由于倭国的生产力低下,也养不起太多的兵力,举国之兵不过三十余万,而且倭人身材矮小,战斗力也不及战斗力强大的唐军。
小小倭国与庞大的大堂相比,无异于刍狗与大象的区别。
大殿上,气氛有些紧张。
“据报,唐军集结近十万大军,战船数百艘,欲发兵来攻我国,诸位有何应对之策?”鸬野赞良沉着脸问道。
大臣们突闻此消息,倒也是一阵慌乱。
就在此时右大臣多治比岛站出来进言道:“天皇陛下勿忧九州的防御尚在,唐军才十万人,现在只需调集全国将士前来抵御,势必将唐军击败,葬身大海何足惧也”
唐军之前还未曾有过攻打倭国本土的记载,而且白江口之战,倭国失败之后,担心大唐和新罗联军趁势进攻倭国,他们在九州之地的岸边布下了很多防御设施,用来抵御唐军的登陆,所以多治比岛才这样有信心的言道。
此时身为中纳言的藤原不比等也站出来言道:“我赞同右大臣的看法,自古以来,中原就没有能攻入我国的先例只要我们做好了防御,就不用害怕唐军来袭,况且唐军才不足十万大军、战船四百艘而已”
随着多治比岛和藤原不比等之言,鸬野赞良和一众朝臣全部点了点头,感觉他们分析的有道理,信心倍增。
“对咱们有大军三十万,大小战船千余艘,是唐军数倍,而且占据岛上陆地,又熟知地形,而且以逸待劳,岂会怕了区区数万唐军”
“对我们也曾与唐军交过手,没什么好怕的,干死唐军,让他们有来无回,葬身鱼腹为白江口死去的祖辈报仇雪恨”大臣们都像打了鸡血一般。
“既是如此传本天皇之令,任命多治比岛为主帅,藤原不比等为副帅,立即召集大军,征集战船,去往九州防御”鸬野赞良当场下了旨意。
“嗨臣等遵旨这一次一定要让大唐付出血的代价,让大唐长长记性,以后不敢再对我日出之国有任何觊觎之心”多治比岛既狂妄又颇为自信的言道。
倭国的行动倒是迅速,各地接到旨意之后,纷纷领兵前往九州。
倭国举国不过三十万之兵,地方上留下一部分守兵之后,很快就有二十多万大军赶到了九州,看起来是想给唐军迎头一棒。
等到魏元忠从新罗出兵,倭国已经在九州以逸待劳、严阵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