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是康熙躺在病榻上的画面。
此时此刻的他早就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而是宛若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在他身旁跪着服侍的,却不是胤礽,而是胤禛。
“皇阿玛,皇阿玛,您怎么了?您怎么了?”
雍亲王胤禛是被秘密召见的,他冒着风雪来到康熙身边,一进屋就扑倒在地,语气颤抖地凑到跟前问道。
康熙伸出手握了握胤禛的手,在胤禛感觉起来,这满是老茧的手,没有了以往的温暖,反倒是微微沁出了些汗水。
门外,其余几位阿哥徐徐靠近,却被图里琛挡在了门外。
“皇上正在召见四王爷,请众位爷稍等。”
图里琛嘴上说得客气,可身子却是没有动弹分毫。
很显然不打算让这几位过去。
几位阿哥见状互相看了一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紧张。
……
“朕原寄希望于废太子胤礽,可他根本不是人君之选。”
康熙看着天空仿佛自言自语般地说着。
他脸色苍白,面如金纸,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离开。
胤禛缓缓抬起头,看着形容枯槁的康熙,眼中有些茫然。
“八阿哥胤祀,处处学朕,可却处处不像。”
“朕是以宽仁治人,可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
……
康熙如数家珍一般地把各个孩子的好坏说了一遍,胤禛就在一旁听着,眼中缓缓有泪水划过脸颊。
“朕把这千钧重担交付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重整吏治,匡补朕的过失。”
康熙还想再说点什么,可是外面却传来了老九的有些不平的声音:“我们都是皇上的儿子,这时候就见他一个人,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
此话一出外面顿时热闹了起来。
“对,就是,快放我们进去。”
“快啊!”
图里琛面无表情,他只尽忠于皇帝。
对于这些王爷阿哥的心思,他不想猜,同时也不愿意掺和。
可无奈,到底是皇家的事情,如果自己一味阻拦反而不美,最后佯装被推倒,这才让诸位阿哥们进了屋里。
一进屋,他们就齐刷刷跪倒在地,脸上带着悲苦之色。
康熙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胤禛,“朕的话,你要记住。”
“朕传位于四”
没等他说完,他只觉得眼前有些昏沉,接着就只能听见阿哥们的哭喊了。
但是,那些声音却不是很美好。
“你们都听见了,皇阿玛说的什么?”
胤祀上前面露难色问道:“皇阿玛,皇阿玛,我们刚刚都没有听清,您再说一遍,传位给谁吧?”
“简直是胡闹,你明知道皇阿玛不能说话,在场的谁没听清,皇阿玛说传位于四阿哥!”
胤禛把胤祀扯到一边说道。
场面顿时热闹了起来,有人说传位于四阿哥,有人说传位于十四阿哥。
最后甚至是打了起来。
在一旁的张廷玉看不下去了。
连声说道:“别打了,都别打了,你们你们!”
……
康熙看着天幕上的画面心中满是愤怒,自己这皇位,这么多孩子觊觎,甚至自己死了都还要打一架才能分出来。
不过,传位于老四他心里也是有些明白原因的。
比起其他阿哥,胤禛确实是做得很好,心思缜密,做事情没有遗漏,除了偶尔有些急躁之外,简直没有什么缺点。
如果把大清交给他,那么毫无疑问是很合适的。
再说了,胤禛还有个孩子叫弘历,虽然年纪小,可人聪明伶俐,识大体,懂心术,颇有几分大明朝的“好圣孙”的意思。
自己很喜欢。
至于胤礽自己既然废了他,那就说明没有什么好事情。
关于传位给谁,康熙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天幕上的画面大家都能看得见,这其中自然是包括那些阿哥了。
胤禛看了眼天幕,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他知道,自己这把算是稳了。
有人问不稳怎么办?
不稳他可就得上湖南ip的大号讲道理了。
【22:56:42,弘历继位,年号乾隆。】
【康熙至乾隆,是华夏封建朝代最后一个盛世,史称“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
【当然,客观地来讲,雍正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他就好比还完了父亲的债又给儿子留好了遗产之后才离开了。】
乾隆皇帝的喜悦之情犹如泉水般涌出,溢于言表。
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嘴角挂着满足的微笑,仿佛这一刻,所有的辛劳与付出都得到了最完美的回报。
“哈哈哈,康乾盛世,不负我大清三代人的努力啊!”乾隆的笑声如同洪钟大吕,回荡在朝堂的每一个角落。这声音充满了自豪与满足,仿佛是对整个大清朝廷的肯定与赞扬。
他深知,以往的盛世往往只能持续几十年,即便是那辉煌的“永宣盛世”,也是在永乐、洪熙、宣德三代人的励精图治下,才勉强维持了七八十年的繁盛局面。然而,“康乾盛世”却不同,它承载着大清三代人的心血与智慧,少说也能持续一百多年。
这样的盛世,哪个朝代能比得上我大清朝?
和珅这位乾隆皇帝最宠爱的臣子,眼见龙心大悦,自然也是不甘落后。他连忙上前一步,滔滔不绝地献上自己的赞美之词:“如今天下河清海晏,百姓生活富足,这可都是陛下的功劳啊!”
“陛下英明神武,治理有方,使得大清朝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功德,实在是堪比秦始皇啊!”
“陛下实乃大清之福!您的丰功伟绩必将被后人铭记于心,成为千古一帝!”
和珅的话如同蜜糖一般甜入乾隆的心扉,让他更加乐不可支。他笑着摆摆手,示意和珅不必再夸:“哈哈哈还是爱卿深得朕心啊。”
【23:33:58,林则徐虎门销烟。】
【23:35:06,不列颠人的坚船利炮炸开了华夏的国门。鸦片战争失败,与不列颠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3:38:18,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23:41:56,清政府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23:53:51,华倭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3:56:01,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毁于一旦。签订辛丑条约。】
天幕上接下来的消息却是让人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了。
【剩下的大家都知道了。】
【孙先生提出民权,民主,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历史从这一刻起,翻开了新的篇章。】
始皇帝时期
“这这就完了?之后怎么样了?”
嬴政的眼中带着一丝意犹未尽和深深的思索。
他已经想开了。
大秦虽然二世而亡,可是他做的事情造福了数千年。
这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又怎么不算一种传承呢?
……
朱元璋看着天幕的画面,脸色铁青,睚眦欲裂,显然愤怒到了极点。
天幕上的图片一闪而过,皆是华夏百姓受尽屈辱的画面。
这些一闪而过的画面就已经如此血腥残酷,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他不敢想象当时的华夏在经历怎样的至暗时刻。
“该死的满清,明明有那么强大的国力,可却只知道闭关锁国。”
朱元璋狠狠地锤了一下桌子,很显然,他十分地愤怒。
“标儿,依我看,以后咱们得多和那些国外的人交流,我大明以后不得设置海禁,如有蛮夷作祟,必将剿灭之。”
朱标在一旁也是点了点头,他对此也深有体会,如果一味地闭关锁国,反倒是给了那些蛮夷之人机会。
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只有灵活多变才能更好地进步。
李世民此刻紧握着拳头,青筋暴起,胸膛剧烈起伏,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与不甘。他凝视着天幕上的画面,那些描绘着大清朝在西方国家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的惨烈场景,让他的心如同被重锤击中。
“大清的皇帝怎会如此无能!”李世民愤怒地低吼,声音中充满了对那段历史的痛惜与不满。他深知华夏自古人才济济,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却没想到在后世会遭受如此屈辱。
想到如今天下大旱,百姓已经生活困顿,捉襟见肘,李世民更加为后世百姓的遭遇感到痛心。他明白,那些百姓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还要承受西方列强的欺压与剥削。
唐朝还没有火炮,李世民看着天幕上火炮炸开国门的画面,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他想象不到百姓的血肉之躯如何能够抵挡坚船利炮的轰炸,那种无力感让他感到深深的绝望。
李世民忍不住眼睛一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深深地叹了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的愤怒与悲痛都释放出来。
朝中大臣们也都被天幕上的画面所震惊,他们沉默不语,脸上写满了凝重与担忧。长孙无忌率先打破沉默,他沉声道:“往往王朝更替,总会出现领军之人。天幕最后提及了孙先生,想必就是这个领军之人。”
长孙无忌的话让李世民稍微平复了一些情绪,他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李世民勉强扯出一丝笑容,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眼前的天幕画面让他愤怒不已,但同时他也意识到,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仅凭愤怒行事。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突然间,他想到了倭国的遣唐使。
他转头看向程咬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倭国的遣唐使,是不是快要到了?”
程咬金点了点头,咬牙切齿地回答:“约莫三日后到达。陛下,等倭国人到了,让我把那倭国人砍了吧!”他满脸愤怒,显然对倭国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
李世民却冷静地摇了摇头:“程咬金,你是朕的得力干将,但两国相交,自有其规矩。倭国虽然可恶,但我们也不能失了分寸。”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甲午战争确实是倭国发起的,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他们此行的目的。若是贸然动手,恐怕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魏征在一旁点了点头,板起脸拱手道:“陛下英明。两国相交不斩来使,这是古训。我们应该留下活口,日后可作为引路之人。况且,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应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乱了方寸。”
程咬金虽然气恼,但也明白魏征的话有道理。他涨红了脸,牙齿咬得滋滋作响,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魏大人说得对,我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坏了大事。”
房玄龄也平复了下心情,沉声道:“陛下,魏征所言有理。”
李世民眉头紧锁,对倭国的野心深感警惕。他沉声道:“这是倭国第一次遣人来我大唐,所来之人多数为工匠,这其中的狼子野心,朕岂能不知?”
他转头看向房玄龄,声音坚定:“房卿,你的建议甚好。待遣唐使踏入我大唐境内,我们便暗中将其控制,逼问去往倭国的路线。同时,朕会给倭国天皇写一封信,信中言明已安排遣唐使在长安学习我大唐文化一年,让他们放松警惕。”
房玄龄点头称是,他顿了顿,继续道:“陛下,我大唐士兵虽陆地作战勇猛,但确实不擅长水战。为了应对倭国可能的海上威胁,我们必须组建水师,加强海军的训练。此外,如今天下大旱,粮草筹措极为不易,我们必须在准备充分后再行动。”
李世民点头表示赞同,他拿起袖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语气中充满了愤慨:“倭国此前表现得甚是谦卑,朕未曾想到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们竟会如此欺凌朕的子孙!这口气,朕咽不下!”
他目光坚定,望向李靖:“李靖,你是朕的得力干将,即日起便组建水师,训练水军。朕要让他们知道,我大唐的威严不容侵犯!”
接着,他又看向长孙无忌:“辅机,大旱未消,百姓生活困苦。你速去求雨,祈愿上天降下甘霖,以解民忧。”
长孙无忌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
“知节,控制遣唐使的任务,朕就交给你了。务必小心行事,既要控制他们,又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接着,他又看向房玄龄:“玄龄,待知节控制好遣唐使后,你便去负责拷问。务必问出他们此行的真实目的,以及倭国的虚实。”
被点到名的两人纷纷拱手领命:“臣遵旨。”
李世民再次想起未来的惨烈,眼眶再次泛红,泪花闪烁。然而,杜如晦的话适时地打断了他的思绪。
“陛下,我大唐一向以大国风范著称,海纳百川。如今若是没有充分的理由,突然向倭国开战,恐怕会招来其他国家的非议和质疑。”杜如晦的声音沉稳有力,提醒着李世民要注意国际舆论。
李世民微微挑眉,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朕明白你的意思。但朕心中有一计,或许可以作为开战的理由。”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朕想看倭国天皇跳舞。”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一愣。程咬金更是大大咧咧地一挥手,笑道:“臣听闻倭国人皆身姿娇小,想必灵巧轻盈,适合跳舞。陛下此计甚妙,臣誓要灭掉倭国,活捉天皇,让他日日给陛下献舞。”
满朝文武这才顿悟,纷纷点头称赞。
“好好,这个好。”
“对,就这么办!”
“皇上圣明啊”
这个理由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却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