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18代理监国的朱祁钰因为朱祁镇被生擒而继位。】
【朱祁钰在位期间虽然短暂,可是知道任用于谦。】
【正是于谦让大明的国祚延长了一百余年。】
天幕之中,朝堂上突然响起了一阵喧嚣嘈杂的声音。
大臣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就在众人议论不休之际,一道石破天惊般的声音突然响起,仿佛一把利剑划破长空,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众人的心上。
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的眼神顿时亮了起来,他们豁然坐直了身体,紧紧地盯着天幕前的那个人影。
只见怒吼之人身穿文臣朝服,面如斧着,身如松竹,透出一股威严和刚毅之气。他的眼神锐利如刀锋一般,将整个朝堂都扫视了一遍,仿佛要将所有人的内心都看得一清二楚。
此人正是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充满了坚定和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于谦继续说道。
洪武大帝朱元璋听了天幕之中的话,突然拍案而起,他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
他大声称赞道:
“说得好!太好了,太好了啊!朝中还有一个脑袋清醒能主持大局者,我大明有救了啊!”
与此同时,在永乐王朝,朱棣也感受到了这股振奋人心的气息。
他狠狠松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脱力一般跌坐在皇座上,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和决心。
“太好了,太好了!好在我大明王朝还有识大体的臣子……”朱棣喃喃自语道。
宣德王朝,一片庄重肃穆的朝堂之上,
宣德帝朱瞻基突然站起身,眼中闪耀着激动的光芒。
他的声音充满了惊喜与肯定:“于谦!是他,朕对他有印象!”
回想起宣德元年那段动荡的岁月,朱高煦那个野心勃勃的叔叔曾试图效仿爷爷叛乱夺位。
然而,正是在那时,于谦以不畏权贵的勇气,对他进行了严厉而羞辱的斥责。
这一幕,不仅让朱高炽和朱瞻基深感震撼,更让他们对于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刻,朱瞻基的心情舒畅了许多,他眉开眼笑地说道:“朕当初就看出了于谦此人绝不简单,日后必有大成就!只是可惜了,此时于侍郎还在外巡抚吧?难怪没在朝中见到他!”
朝堂之上,杨士奇和杨荣两位重臣也对于谦的才华极为欣赏。
他们深知于谦的才华与能力,并且早已对他表示过友善。
此刻,见到这么好的时机,两人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于谦站台。
杨士奇率先开口道:“陛下,于侍郎是难遇之奇才,未来必成朝之肱骨,国之栋梁!”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于谦的赞誉。
杨荣紧随其后,补充道:“是啊,于侍郎才华横溢,能力卓绝。他在外巡抚多年,为国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基础已然夯实。陛下若能将他调回京城,必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朱瞻基听后稍作思虑,便果断地点头答应了。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更何况还有天幕预言为证。于是,他下令道:“杨老先生是三朝重臣,既然有二位为他作保,又有天幕预言,朕自然没有放任人才在外的道理!来人,拟旨,传召于侍郎回京述职,留任京官!”
随着旨意的下达,整个朝堂为之沸腾。人们纷纷议论着于谦即将回京的消息,对他的才华与未来充满了期待。
朱瞻基心怀对于谦的赞赏和期待,打算借此时机给予谦升官的机会。
然而,他也清楚,于谦目前所担任的兵部右侍郎一职,本就是他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因其出色表现而越级晋封的,再往上便是兵部尚书的高位。
现任的兵部尚书邝埜表现卓越,没有理由被取而代之。
因此,朱瞻基决定先将于谦召回京城,再作进一步的安排。
“这么个宝贝疙瘩,搁在外面太浪费了!”朱瞻基心中暗自感叹,对于谦的才华和潜力充满了期待。
天幕继续播放着历史的画面,而于谦也即将以实际行动向朱瞻基证明他的价值。
朝中许多原本还在犹豫不决的官员,在于谦那一声怒吼之下,终于被唤回了理智,清醒了过来。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迁都的问题,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
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无数朝官纷纷站出来公然支持于谦,将徐珵南迁的声音彻底打压了下去。
这些官员们明白,迁都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坚守北京,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临时代理皇帝朱祁钰虽然无法直接参与朝官的争吵,但他的头脑还算清醒。
他见势头已定,便果断地将防守北京的任务全权交给了于谦。他知道,于谦是此刻最能够担此重任的人。
权力已经交到了于谦的手中,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如何行动。
于谦深知,防守北京并非易事,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坚定的决心。他开始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制定防守计划。
他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大明王朝度过这场危机,守护国家的安宁和繁荣。
于谦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一上任,便立刻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将朝中凌乱的局势梳理得井井有条。他的出现让整个北京城从皇帝蒙尘的慌乱中逐渐镇定了下来,再次展现出了铁桶之城的坚不可摧。
天幕在视频的左侧贴出了一张图,清晰地将于谦上任后所做的事情一一罗列了出来。而在视频的右侧,则是一幅幅图片伴随着文字缓缓出现,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治理成果。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人来说,他们能从图片上隐约感受到于谦的非凡才能,这足以让他们对他充满敬佩之情。
而那些能看懂的人则是心头大震,连连叫好!他们惊叹于谦的决策恰到好处,每个举措都如此精准而有力。他们不禁感叹,原来在这样的困境中,还能有如此高明的解决办法!
细究起来,于谦此时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了两大难题:军队和粮食。在主力部队全军覆没于土木堡的艰难时刻,于谦凭借着他的智慧和魄力,软硬兼施,多方周转,竟然在这般困难的情况下重新拉起了十万大军!
他的这一壮举不仅让朝中的大臣们刮目相看,更让天下的百姓们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敬意。
于谦的出色表现让人们看到了大明王朝的希望和未来,也让人们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国家一定能够度过这场危机,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虽然这些军队主要是由预备役和后勤人员组成,战斗力或许不如主力部队,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于谦能够调用的最佳选择了。他没有被困境所束缚,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果断地做出了决策。
另一方面,粮食问题同样是摆在于谦面前的一道难题。主力部队出发时带走了北京的大部分储备粮,而现在军队和百姓都需要粮食来维持生计。然而,于谦并非束手无策。他展现出了睿智和聪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解决粮食问题。
他下令让受召进京的军队从通州入京时,各自携带粮食运送至京城。通州作为当时离京城最近且最大的粮仓,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虽然人手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将粮食全部运入京城,但此时人数众多的军队却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既是运送粮食的力量,又是保卫京城的战士,一举两得。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在于谦的巧妙安排下,将北京城的一盘死局盘活了。他不仅没有被劣势所束缚,反而将其转化为了相对条件下的绝对优势。这样的智慧和勇气,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于谦的所作所为展现出了他作为国士无双的担当和才能!说一句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