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斯所想,秦始皇此刻思绪万千。
天幕之前播放了他的功绩,自然也包括了他正在做和着手准备做的事情。
可以说,仙人所揭示的都是真实可靠的,他丝毫不怀疑。
天幕信息不多,但是如果按时间推算的话,离他驾崩没几年了。
即便他现在已经得到了仙人赐福,驾崩倒不会那么早了。
可天幕提到徐福东渡后到了扶桑,还称王了,这岂不是说徐福有造反的心思?
越想越有问题,嬴政忽然一惊,
说不定是徐福给他吃的丹药有问题!
自己吃了他炼制的丹药,反而觉得身体越发的沉重,开始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可是,现在想来,恐怕和这些丹药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秦始皇脸色发青,愤而开口命令道:“来人,在宫中找一条健康的狗,将徐福近日炼的丹药全部喂给它。”
“若有任何异常,把徐福,包括那群方士,全部斩了!”
徐福还没来得及求情,就被甲士捂住嘴带走了。
这可真是伴君如伴虎。
秦始皇继续思考天幕的内容。
赵高和胡亥矫诏登基,杀害公子扶苏!
胡亥。
没想到他居然还杀了自己的哥哥?
大胆!
自己当初杀自己的弟弟长安君,是因为他叛国了,可扶苏呢?
扶苏怎么可能叛国,定是赵高唆使胡亥!
赵高怎么敢的!
始皇帝紧绷着脸,冰冷的眼神扫过赵高。
扶苏以其宽厚仁慈的性格和贤名远播,备受百姓的爱戴。
据史书记载,他不仅性格刚毅勇武,能够担当重任,而且深信他人,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使得他在军中威望极高。
而胡亥作为嬴政最小的儿子,自幼便深得父亲的喜爱。
他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却也常常调皮捣蛋,让身边的人哭笑不得。
值得一提的是,胡亥还曾经得到过“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这样的高度评价,足以看出他在年少时期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品质。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天真无邪的皇子,却在日后成为了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胡亥定然是在赵高的教导下,学习狱法之事,逐渐对权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赵高看准了胡亥的野心,便不断地挑唆他争夺皇位,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内乱和灭亡。
当秦始皇想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愤怒到了极点。
他重重地拍了一下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怒不可遏地开口说道:“中车令赵高犯下大逆不道之罪,即刻将其赐死!”
赵高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惊恐,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不断地磕头求饶。
很快,大殿的地板之上便出现了斑斑血迹。
赵高哭喊道:“陛下,臣实在是冤枉啊!陛下不应仅仅因为这天幕之上的寥寥数语就给臣定下这般罪名啊!”
然而,秦始皇并没有听信赵高的辩解。
他深知赵高的罪行深重,不仅教唆胡亥争夺皇位,还在朝中结党营私、陷害忠良。
这样的罪行,岂能轻易饶恕?于是,秦始皇下令将赵高赐死,以儆效尤。
“天幕是假的啊!假的啊!”
赵高仍旧试图为自己辩解。
秦始皇不耐烦地挥挥手,宽大的龙袍下摆带起一阵风。
“聒噪。”
“带下去。”
秦始皇不抵触皇子之间对皇位的竞争。
只要有能力坐稳皇帝这个位置,守好大秦基业,传承大秦千秋万代,就算矫诏了又有何妨!
(雍正:“始皇帝说的对啊!”)
可胡亥继位后,秦朝的命运急转直下,短短几年间便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胡亥的无能与昏庸。
他作为秦始皇的儿子,本应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却恐怕被赵高所控制,成为了傀儡皇帝。
(事实上,据史书记载,胡亥在位期间,朝政大权几乎完全被赵高所把持。
赵高以狡猾的手段和狠辣的心肠,逐渐控制了朝廷的决策权,使得胡亥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而胡亥本人,似乎也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才能和远见,他更多地是沉迷于享乐和权力游戏之中,无法自拔。)
“拟旨,公子胡亥年少顽劣,不学无术,令其禁闭深宫,任何人不得探视。望此后,勤学苦读,修身养性。终生不得参与朝政。”
“急传公子扶苏回朝,不必在外历练。”
“传召百官觐见。”
秦始皇连下三道旨意。
这些旨意引起满朝哗然。
虽然扶苏身为秦始皇的长子,但他在朝廷中的处境却颇为微妙。由于他常常直言不讳地劝谏秦始皇,使得父子间的关系时常紧张,这也导致了太子之位迟迟未能确立。
对此,许多朝廷大臣都心存疑虑,纷纷猜测秦始皇是否已经暗中排除了公子扶苏作为继承人的可能性。
然而,这些大臣们却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立场,因为秦始皇对这类事情极为忌讳,他们生怕惹怒皇帝而招致祸端。
在这充满政治算计和权谋的宫廷之中,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表面的平静,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
秦始皇沉思了许久,最终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李斯。
李斯作为秦始皇的老臣,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着他,秦始皇对他也颇为信任。
“李斯,你年少便跟随朕,朕知你心中抱负。”
秦始皇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沧桑,“如若扶苏登基,便会重用蒙恬蒙毅,你恐不肯屈居人下。”
李斯闻言,心中不禁一凛。他知道秦始皇这是在试探他的态度。
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静:“陛下明察,臣一心只为大秦,并无个人私念。”
秦始皇点了点头,似乎对李斯的回答还算满意。
他继续说道:“矫诏之事,天幕中未提及你,怕是你心中也有些许猜测。”
“胡亥上位不到一年便起义频发,恐怕那时颁布的法令更加严苛。”
“不知道百姓是不是受二遍苦,遭二遍罪了?”
李斯听到秦始皇的话,感到一种深深的惶恐。
他跪在地上,额头紧贴冰冷的地面,浑身冰凉,仿佛置身于寒冬之中。
如果胡亥无能,他不可能不插手治国,他明白,自己的严苛政令肯定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被反噬也是情理之中。
秦始皇的话语如同冰冷的剑锋,直指李斯的内心。
他知道,自己若是稍有动作,不仅会危及到自己的性命,更会连累到家人的安危。
他深吸一口气,用颤抖的声音说道:“陛下,李斯错矣,但求一死。还请陛下保全臣的家人。”
秦始皇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斯的请求,而是冷冷地开口:“如今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朕留你一命,是因为朕要用你。在此期间,你切莫有任何动作。你家人的性命,在你手上。”
李斯听到这句话,紧绷的心情瞬间松懈下来。
他明白,这是秦始皇给他的一个机会,一个改过自新、重新为国的机会。
他连忙再次磕头,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感激:“臣,叩谢圣恩!”
秦始皇点了点头,似乎对李斯的反应还算满意。
他接着道:“天幕现世,透露了未来,六国余孽恐怕蠢蠢欲动。天幕上提及的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需派兵捉拿。”
李斯闻言,心中一惊。
他知道,这些名字代表着未来的威胁,是六国余孽中可能掀起风浪的人物。
“这些人顺从则罢了,如遇反抗,就地诛杀。”
秦始皇的声音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接着,秦始皇又命令道:“大泽乡派人去查看是否有酷吏奴役百姓。民间各地也需派人巡视是否有大规模起义。”
他深知,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因此,他对于官员的贪腐和残暴行为深恶痛绝,一旦发现,必将严惩不贷。
李斯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恭敬地回答道:“唯。”
他知道,这是始皇帝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也是自己证明忠心的机会。
他必须竭尽全力去完成这项任务,否则不仅会辜负始皇帝的期望,更会危及到自己的性命。
随后,秦始皇又将视线转向了那些推崇儒家的大臣们。
他说道:“大秦自商鞅变法开始,一直严苛律法。然而,如今各地起义不断,或许是律法太过严苛惹得民怨沸腾。接下来,诸位大臣需与朕商议一下如何安抚百姓,防患于未然。”
淳于越听到这里,心中激动不已。
儒家可算是熬出头了啊!
作为扶苏的老师,他一直推崇儒家的思想主张,但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如今,始皇帝终于开始关注民生问题,并愿意听取儒家的意见,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激动。
他相信,只要儒家能够得到重用,国家的治理一定会更加完善,民众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始皇帝做完这些安排后,负手而立,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天幕。
他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他要为扶苏的未来铺路,为朝廷留下稳定的班底。
他相信,只要扶苏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心系民生,不昏庸无能,至少能够做一个老实本分的守成之君,带领大秦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这样,应该不至于二世而亡了。
(多年之后,扶苏:“天下焉有五十年之太子乎?”
查尔斯:“我啊!”)
……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此刻看向太子李承乾的目光充满慈爱。
“哈哈哈,秦二世能矫诏登基,篡位成功,就是因为秦始皇没有早早的定好太子。”
“不像朕,朕一登基,就确立承乾为太子。”
“所谓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吾儿承乾自小谦卑有礼,尊师重道。”
“等承乾大一些了,朕还将安排承乾听讼,锻炼他的治国能力。”
“如此,承乾必将是个人人爱戴的明君。”
“在这一点上,始皇帝不如我也!”
……
明朝
朱元璋坐在朱标身边,看着恢复过来的太子朱标,他一脸的慈爱宠溺,此时此刻的朱元璋,倒不像是一个掌握天下的君王,反而像是一个老农在和自己的孩子坐着歇息。
“标儿,咱知道大秦二世而亡,因此咱早早就立了你为太子。”
“你的那些弟弟们,如今和以后都会是驻守的各地的藩王,拱卫我大明江山,到时候你可不能学那胡亥,把自家兄弟都杀了一个遍啊。”
“你要想当皇帝,咱就把这位子给你,左右都是你的,这大明都是你的。”
“也莫像胡亥那般苛待百姓。”
“咱严禁宦官干政,你要是继承大统了,日后事必亲躬,切莫被小人混淆视听。”
“咱要那大明百姓,人人能吃饱饭!”
朱标拱手道:
“标儿知晓父亲良苦用心,定不负父亲期望。”
“标儿自当兄友弟恭,勤勉朝政。”
朱元璋轻拍朱标肩膀,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