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太宰是老江湖,他人品贵重平日里做事一板一眼,从不耍奸。
可要想动动心思时,那可就化身老狐狸了。
通过找各级官员谈话,说是了解在任时的为官情况,东拉西扯中带着他想知道的问题。
海量谈下来,名单上的名字也了解了一些。
其中惊人的一部分都是从前王太师隐藏的支持者。
现在都暗中支持李慎为皇储。
夺嫡之争朝朝代代都有。
特别是两位皇子实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
现下一个嫡出的皇子李慎,一个母家背景强大的贵妃之子李嘉,已然在官场内形成夺嫡两大最热人物。
虽说皇上现在不立太子,可总有立的那天呀?
越早站队,赌对后的回报越大。
甚至已经有人在谈话时表示愿意支持常大人的外孙李瑞为太子。
常宗道却十通通晓帝王心术,当今圣上拔除太师,真的只为太师挡住他做圣明天子的路?
常宗道不这么想。
有了太师,又有皇后,他立储都不能由着自己。
当初皇上应该对李慎抱着极大的期待吧。
为了儿子不像他这样做个处处被掣肘的皇帝。
李瑕出手除了太师党。
官场本来像一潭浑水,大家在里面捞好处。
太师没了,这潭水中的淤泥暂时安分,纷纷落入塘底,看起来水是清了。
其实,树欲静而风不止。
建朝初期,皇帝与大贵族士绅的利益一致。
国家发展,皇帝渐渐与贵族分裂开,成了对立。
皇上只想发展大周,叫大周越来越旺,皇权越来越集中。
这势必要分贵族之权,触动贵族利益。
就比如大周是块肥肉,皇上已经不让贵族们来咬这块肉了。
双方分裂为对立两派。
李瑕不幸地刚好处于这个时机——
皇权不够强,一大部分权力仍然握在贵族集团手中。
这才是政局不清的背后原因。
也是科举不兴的原因。
更是大周举步不前的原因。
常宗道一双眼睛看透人情,看透政局,看透帝王之心。
他接下来开始思考要怎么一步步,安全地与皇帝一起慢慢布下大网,一举瓦解对立方的势力。
若成功他这一壮举便是千古名臣!
可媲美当年常牧之自焚死谏皇帝抗敌之举。
现在官场对立太子一事,分为两派,明面上不争,暗地却站队清楚。
那就从这里下手吧。
本朝一直存在后权过大,开国皇帝选后自然要选母家强大的女子。
到了先帝,选这样的女子已经压制了皇权,这也是先帝与先皇后感情不睦的主要原因。
再到当今,皇上虽与皇后表面恩爱,但看他做为便知,他深恶后权过大。
多看天子做了什么,别听他说什么。
皇上能封常大人为太宰,是经过深思而定下的策略。
为着一个常宗道,设立一个从一品高官职位,若只理解为皇上的“信任”,想的就太简单了。
他是要常大人做扭转政局的强大助力。
常大人想通自己要怎么做时,不得不深深感叹皇上的深谋远虑。
李瑕,其心机之深比自己所了解和猜测的还要深得多。
同时也惊出一身冷汗,若是自己没能理解皇上的苦心,后面他的官路又要走向何处?
……
皇后在太师倒台后仍然能联结百官,是因为“皇后”这个位置,本身自带权力。
她只需坐上凤位,便与百官和命妇有着深厚的联系。
想勾结官员,左右朝政,只要有心,总能做得到。
对后宫诸妃嫔来说,皇后只是位份比她们高,是皇上正妻。
她们都是妾室而已。
这是由于这些女子身处闺阁,眼光不到罢了。
李瑕继位仓促,即便如此,册立皇后也在宫中举行了隆重大典。
同时还昭告天下!诏书中写明“宜诏女教于六宫,应正母仪于万国”。
她是与帝同体的女主人,天生应该得到天下臣民的忠诚与爱戴。
每年大节,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要向帝、后上庆贺表笺。
这个礼仪只对皇后与皇贵妃。
但皇贵妃自本朝建立起从未有过,故而只有皇后只此礼遇。
这个规定在礼仪上就将皇后的位置拔高到其他妃嫔不能到达的高度。
但这个规定也是皇后与外臣与命妃联结的桥梁。
皇后对五品以上官员那可是门清,连官员变动也都清楚。
皇后的生辰称为“千秋节”,有多隆重可想而知。
还有许多礼制皆是抬高皇后地位的。
所以皇后分走很大一部分皇权。
这也是为什么太师已经倒台,而皇后在位仍然能号令这么多官员为她所用的原因。
这是皇后对朝廷政局的影响。
而她在后宫权力之大,也同样能影响前朝臣子的一部分政治决议。
常宗道意识到皇权分散后,上了道密折。
这种折子不必明发,只由皇上一人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