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乐敏愈发愤愤,双手紧捏衣袖,心中怒火翻涌。
就在她快要控制不住情绪时,一双软若无骨的小手握住了她,她含有深意地看了一眼方乐敏,眼神仿佛是在提醒她注意仪表。
此人正是方乐敏的姨母兰妃,淡粉色华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脖颈和清晰可见的锁骨,娇媚无骨入艳三分。
在兰妃的提醒下,方乐敏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她脸上笼罩多时的阴霾一扫而光,神色忽然明媚起来,显得神采奕奕,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
“今日大家只当是家宴,不必太过拘束。”娴妃淡雅自如地说道。
嫔妃们纷纷应声点头,气氛一时极好。
此时兰妃幽幽开口说道:“不知姐姐今日给我们安排了什么节目?”
娴妃轻语婉言道:“不如就玩行酒令吧?你们按顺序接诗,本宫作裁判,谁接的最多,便能获得彩头,可若是接不出,便要罚酒哦。”
“这便是今日的彩头,琉璃翠蝶步摇。”
“今日赏菊,便以‘菊’为题,本宫出上联,‘兰有秀兮菊有芳’,谁来接下联?”
顿时现场气氛变得紧张,大家都是低头思索着该如何接诗拔得头筹。
这只琉璃翠蝶步摇简直是精美无比,它以琉璃制成,其上镶嵌翠蝶,轻盈摇曳,如同蝴蝶在花间飞舞般。
江随雁却一头雾水,她从小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更别提接诗了,她只祈祷不要轮到自己,否则,定会闹出笑话来。
这时,原先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恬妃忽然开口道:“姐姐,我先来接。”
恬妃起身答道:“怀佳人兮不能忘。”
娴妃顿时喜笑颜开道:“妹妹好文采。”
“再来,‘耐寒唯有东篱菊’,谁来接下联?”
方乐敏举手示意道:“娴妃娘娘,我来试试。‘金粟初开晓更清’。娘娘觉得如何?”
“好好好!只是不知这位是谁家的姑娘如此有才?”娴妃喜出望外道。
“姐姐,乐敏是我的外甥女,是万宁侯之女。”兰妃这时眼波慵懒一扫,霎时妖媚得勾魂摄魂。
娴妃一挑眉道:“竟有这般才学,万宁侯真是生的好女儿。”
方乐敏微微红了耳根,娇娇地应道:“多谢娴妃娘娘夸奖,臣女不过是读过两本诗书,比不上娘娘才学深厚。”
娴妃却不接话,平日里她与皇后走的比较近,而却和兰妃不太对付。
她满腹诗学才情,看不惯兰妃奴颜媚骨,自持娇贵的模样。听说是兰妃的亲戚,她也提不上什么兴趣来。
方乐敏见自己被大才女娴妃夸赞,心中欢喜万分,今日过后她的名声定会在京中大涨。
她故意挺了挺胸,眼神里充满了得意,轻蔑地望向江随雁。
几番接诗下来,各个嫔妃或女眷要么答上下联,要么答不上罚酒,很快就轮到了江随雁与齐沐浅二人。
齐沐浅很快便缴械投降,她眼睛提溜一转道:“娴妃娘娘,我与雁雁投降不比。”
方乐敏却不愿放过让江随雁出丑的机会,她幽幽开口道:“公主殿下尚且年幼,自然可以不参与。只是随雁妹妹可是侍郎之女,接对诗文对她来说应该不算什么吧。”
江随雁陡然一愣,嘴唇紧抿。方乐敏明知她自小没人管教却在娴妃面前说这种话,分明就是在阳奉阴违。
只是如今刀架在脖子上了,她不得不应着头皮答道:“臣妇才疏学浅,比不上娘娘和方小姐,不好在此献丑。”
齐沐浅听出方乐敏这是故意的,嗔怒道:“谁让你话多的!”
“公主殿下别动怒,是乐敏多嘴了。不过本宫倒也是想瞧瞧究竟江小姐有何本身竟能得佛子大人赏识?”兰妃见势头不对,立马插话道。
娴妃看着底下这帮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不由得眉头一蹙,难怪皇后姐姐不愿操办这些事,原来这些人都不是些省油的灯。
“臣妇不才,偏对佛法有些参悟。若娘娘们不嫌,臣妇可与大家一同分享。”江随雁从容不迫的模样,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哦?你不妨说说看。”娴妃饶有兴致的模样。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世间万物都是由心而生的,命是由自己去创造,运相由心反映出来。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心不动,万物也就不会动;心不变,万物也就不会改变,不会做出任何变化。这便是玄机。”
江随雁一直都坚信,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她身世卑微,如尘埃一般,可却从不放弃自己。
她要努力抓住每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做到真正的逆天改命!到那时,她绝不容许再被人伤害,她也有能力保护自己身边的人。
霎那间,全场鸦雀无声,仿佛都被佛法所感染,净化了身心。
“江小姐这番话真是让人静心修心,浅浅跟着你学法修性定能进步的。”娴妃十分满意她的这番言论,心中对她又亲近不少。“我宣布,今日赏菊宴由江小姐拔得头筹,各位没有异议吧?”
方乐敏却咬紧牙关,十分不甘道:“娴妃娘娘,这不是比拼诗学才赋吗?她这怎么能算呢?”
“江小姐这一语玄机令本宫参悟不少,这正是这次赏菊宴的意外之喜,光彩之处,本宫自然愿将彩头赠予她。方小姐这是有异议?”娴妃质问道。
兰妃连忙优雅地一挥丝绢,轻掩翘鼻,娇柔入骨地缓声嗔道:“乐敏,不得无礼。”
随即转头凝视着娴妃道:“姐姐海涵,我这外甥女口无遮拦的,回去以后我定好好管教。江小姐精通佛法,连本宫都有所顿悟呢,这个彩头自然归江小姐所有。”
娴妃见她已经退让,便不再多言,亲手将琉璃翠蝶步摇送给了江随雁。
她轻言浅笑道:“江小姐若是得空,记得来本宫的华清宫坐坐,一同讨论佛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