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各有谋算
大典结束之后,朝廷便继续忙碌起来。
在到年底之前这段时间,大汉朝出现了一种以往没有,或者是当今皇帝陛下登基以来所没有的画面。
朝廷是前所未有的齐备,一片清朗,除了曹操外,可以说是众正盈朝,呈现一片昂扬向上的态势。
但有一种情况,令朝野觉得怪异,心里嘀咕。
那就是,向来战斗在第一线,将各种‘新政’强加给朝廷,用各种手段逼迫朝廷按照他的意志行事的皇帝陛下,不知不觉的开始了神隐。
但刘辩很忙。
芳林苑。
亭子里,刘辩怀里是两个动来动去的小家伙,身前小桌上,是一本厚厚的公文,内容主要是关于大汉漕运。
漕运这一块,刘辩以前没有怎么在意,下意识的认为,现在的漕运并不重要。
直到巡视了一圈才发现,不是漕运不重要,而是在崩坏的制度下,漕运已经完全脱离朝廷,变得可有可无。
但见笮融借着漕运敛了那么多钱,刘辩想不重视都难。
看着这份写好不久,还飘着墨香的文书,结合着水利地图,刘辩眉头一直没有松开过。
现在的河道与后世有着极大的不同,仿佛是两个世界。
刘辩慢慢看着,算着,估算着投入与收成。
大汉朝现在十分缺钱,这漕运无疑是一块可以开发的宝藏,如果运作得利,或许一年能收个二十万缗,这是现在朝廷赋税的近两倍。
“呜哇呜哇……”
怀里的两个小家伙抓着东西扔出去,然后趴在刘辩腿上,呜哇哇的叫着,想要爬出去。
刘辩低头一扫,将小玩具捡回来,继续看着公文。
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大小乔过来接孩子了,刘辩抬起头,双眼里出现一個个黑圈,大小乔的人影都看不清楚。
刘辩紧闭着眼睛,将两个孩子一个一个的抱起来,递给大小乔,道:“睡了一会儿,晚上你们要辛苦了。”
大小乔恭谨应着,将两个孩子接走。
刘辩坐在原地,好一阵子才恢复视力,摇了摇头,喝了口茶,看向不远处的潘隐,道:“宫外有什么事情吗?”
潘隐上前,道:“尚书台以及六曹九寺有多道奏本送上来,卢毓按照陛下的旨意,全送回尚书台了。”
刘辩抱着茶杯,细细思索,道:“卢毓,也应该安排出去锻炼锻炼了。”
卢毓是卢植之子,在掌宫令上做了好些年,也出去此处奔走过,能力与品行都十分不错。
“让卢毓去尚书台吧,任尚书中书,负责尚书台日常事务,总管文书来往,上传下达。”
尚书中书?
潘隐心里念叨这个名字,旋即也明悟,大概与过去的尚书令相当,只是品级应该不高,重要性却是一样。
“是。”潘隐应道。
刘辩又喝了口茶,想着新任掌宫令人选。
小辈还是有很多人才的,也都初露头角,但掌宫令看似不起眼,却又十分特殊,掌管着宫里奏本、文书的传递,功能类似于后世的司礼监。
“司马懿吧。”
在陈群与司马懿之间,刘辩选择了司马懿。
这个人,要好好培养,用好了,是一把好刀,能文能武。
“是。”潘隐神色不动的应道。
卢家并不是当世大世家,卢植死后,卢家没落,唯有小小年纪的卢毓苦苦支撑。
但司马家不一样,始终是大世家,尤其是当前,即便司马儁过世,可司马防为徐州牧,司马朗、司马懿一直在朝廷当值,是炙手可热的大世家。
一旦司马懿成为掌宫令,司马家可以预见,将更上一层楼!
刘辩扶着桌子站起来,捶了捶酸麻的双腿,望着宫外道:“那司马朗,调去大司马府吧,给刘备做掾属。”
“是。”潘隐道。
刘辩看着桌上的文书,又有些头疼。
漕运的事情太过复杂,令他有些无从下手,而且诸多水路不通,想要开槽,也没钱没粮。
“还是得慢……”
刘辩轻声自语,他想做很多事情,但无异需要大量的钱粮作为支撑,或者说,足够的国力。
他想做,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不是一次性的,往往好日长久,需要有稳定的税赋作为来源。
“治大国如烹小鲜,古人诚不欺我。”
刘辩有些感叹的说了一句,道:“回吧。”
潘隐一挥手,四周的黄门、宫女动了起来,他跟在刘辩身旁,道:“陛下,御史中丞,请旨调查工曹。”
刘辩眉头一挑,道:“这么快?”
‘河道’的源头在工曹,而当时的工曹尚书是吴景,现任的并州牧。
田丰心心念念想要彻查河道一事,已经憋了大半年了。
潘隐亦步亦趋在刘辩身后,道:“是,田中丞已经上书,但尚书台的意思,想要等到明年,找个理由将吴景诏回洛阳,当面对峙,尽可能的妥善处置。”
吴景不止是前任工曹尚书,现任并州牧,更是孙策的舅父,一旦动他,孙策的态度很可能发生变化。
刘辩踱着步子,心里沉吟不断。
孙策不是大汉忠臣,这一点毫无疑问。
刘辩留他在吴郡,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拖住袁绍,为他的‘新政’争取时间。
但孙策本身实力并不全,只有吴郡一地。
“查吧。”
不过片刻,刘辩微笑着恢复了脚步,道:“告诉田丰,让他放开手脚去查,不论是谁,依国法办。”
“遵旨。”潘隐道。
潘隐不是十二常侍,可他对朝局的洞察,外面的朝臣都比之不过。
一旦吴景落罪,或许会逼迫孙策公开谋反,更加紧密的与刘表、袁绍之流苟合,对江南的局势有着莫测的影响。
刘辩出了芳林苑,路过了永安宫,余光一瞥,便看到一个少年,在认真悉心的教一个少年剑术。
少女七八岁模样,娇笑不止,少年却十分认真,一板一眼,如同一个严苛的老先生。
刘辩站在门口,眯着眼看着,好一阵子,道:“这样的情况有多久了?”
潘隐低着头,道:“回陛下,是太后娘娘允准的,有几日了。”
刘辩静静看着孙权与刘旌,心里慢慢转悠。
“孙权,好像十六了吧?”刘辩道。
潘隐道:“越过年,正十六岁。”
刘辩微微点头,再看着女儿那兴奋通红的小脸,不由笑道:“伯符也是一个人才,明年让他参加科举吧。”
“是。”潘隐屏住呼吸,小碎步跟着刘辩离开。
离开最后一点,他余光还是瞥向了不远处的长公主以及孙权。
刚刚决定对吴景动手,现在孙权又与长公主走的极近,但陛下反而夸奖孙权是人才,还要他参加明年科举!
潘隐不敢多想,紧跟着刘辩。
宫外的尚书台,荀彧等人比以往更加忙碌。
除了年底的事情太多,还有就是宫里做了甩手掌柜,将所有事情的决策交给了尚书台。
天色渐晚,尚书台依旧灯火通明,不止是尚书台的官吏来来去去,还有宫外的官吏进进出出。
这段时间,宫门几乎没有关过,外廷自由出入。
荀攸突然冲出了值房,拿着一道公文,脸色阴沉来到了荀彧值房,怒声道:“丞相,你看看吧。”
荀彧抬头看了他一眼,有些意外,打开公文看去。
不等荀彧看完,荀攸就坐在他边上,怒气填胸,恨声道:“王景兴真是好大的魄力,这是要将我颍川人一网打尽了!”
荀彧看完了,脸色有些沉凝。
这份公文是王朗上来的,内容是要将北方七州的郡县主官进行大规模轮调,其公文里声称这样是为了加速整顿吏治,理清地方弊政。
荀攸见荀彧不说话,铁青着脸道:“我看驳回吧,他太过明目张胆了,这么大的事,事先不禀报,反而直接尚书,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决不能纵容!”
荀彧点头,道:“驳回吧。”
荀攸一怔,本来还准备好一肚子话,准备好好说服荀彧,不曾想,荀彧简单利落的答应了。
在他的注视下,荀彧拿起笔,在这道公文上,工工整整的写上了‘驳回’二字。
荀攸不解了,道:“你真驳回了?”
荀彧头也不抬,继续翻着公文,道:“太过剧烈了,而且没有详细的规划,这种举措,只会引来混乱。你派人通知王景兴,让他有空来尚书台当面陈述。”
荀攸瞬间会意,道:“好,我派人与他说。还有,那田丰在尚书台动作很大,清退了很多人,任命了新的三台主官,还有左右司,对七路监察御史替换了大半,还从洛阳府调了诸多卒役,我怀疑,他要做事情了。”
荀彧拿起笔,写了几个字,在换公文的间隙道:“御史台的事务,不归尚书台管,你莫要插手,更不要说什么。”
或许是荀彧答应驳回了王朗的计划,荀攸神态相对轻松许多,道:“那些我不管,我是担心田丰,这个人胆子大,手段狠,一旦放开他,还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祸乱来。”
荀彧神情动了动,拿起的笔,慢慢又放下。
荀攸的话,无疑戳中了荀彧。
那田丰在豫州治水时,发疯了一样,杀了多少河官,甚至钦使都不放过,这样的胆子,满朝野找不出第二个来。
田丰要是洛阳重复豫州的事,简直是袁术第二,再屠一次洛阳城了。
“他答应了陛下,应该不会乱来。”荀彧思索再三道。
荀攸摇头,道:“你别忘了,河道一事,牵连众多,那一个吴景,或许就能将工曹全数拉进去,再加上御史台的巡河御史,户曹负责钱粮的司官,或许,还有一些大士族参与其中。到时候,即便田丰想大事化小,怕也收不住手。”
荀彧其实已经想到,听到荀攸的话,还是不自禁的脸角微抽。
自当今陛下登基以来,虽然进行了多次吏治整顿,但为了稳定,一直是抓大放小,给了天下人一种温和宽容的假象。
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治病除根,才是正途。
现在,他们要之根,就需要连根拔起,那所带来的影响,将是谁都无法预料的。
当今登基满打满算不足七年,七年之前,大汉朝是什么模样,荀彧,荀攸什么清楚,皇帝、太后带头,贪污腐败,肆意敛财,几乎没有他们不敢做,没做过的事情。
上行下效,大汉官场,在多年前就已经病入膏肓,深入骨髓了。
“盯着他。”
荀彧双眸平静,注视着荀攸,道:“必要的时候,强行遏阻事态。”
‘强行遏阻’,遏阻的不是事态,是事态的触发人——田丰。
荀攸重重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御史台近来与吏曹走的迫近,名义上说是为了‘京察’,我担心,他们两人密谋约定了某些事。”
荀彧抬头,看向黑漆漆的门外,眸光深邃、锐利道:“不管他们密谋什么,约定什么,凡事皆须尚书台定夺,我相信他们清楚这一点。”
荀攸注意到了荀彧的眼神变化,心里猛的一动,道:“你有什么计划?”
荀彧迅速恢复如常,拿起笔,继续批示,道:“我准备起复一些被党锢的官员。”
荀攸一怔,道:“党锢的那些人?他们能听我们的吗?再说了,他们大部分与杨、袁两族关系密切,是否不妥?”
“用不着那么多,关键几个位置就行,”
荀彧批复的速度加快,道:“我与陈宫商议过了,准备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垦,还有就是治河,也要动用大量的青壮,这些要避开朝廷现在的官吏,又需要很多有实际经验的官员来主导,陛下已经首肯了。”
荀攸脸上浮现笑意,仿佛洞悉了荀彧的目的,道:“好,这一点我支持你。不过,这些需要大量的钱粮,户曹怕是拿不出来吧?”
“皇家钱铺那边,铸造的新钱,有二十万缗,”
荀彧头也不抬,道:“这币鹩医爬愣岙是出自内库,陛下已经允准,暂借给我。”
“二十万缗……”
荀攸有些吃惊,道:“内库有这么大钱吗?”
旋即,他立即收声,醒悟过来。
朝廷的屡次征讨,缴获了大量的钱粮,诸多宝物,虽然每次都会有相当一部分钱粮拨给朝廷,但绝大部分入了内库。
其中,应该还有诸多抄家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