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徐王妃率领北平城妇女亲登城墙督战一事, 在史书上仅得一句记载:“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但我们可以从整个北平保卫战的激战情况, 去还原与设想当时的徐王妃有绝不输于男儿的谋略、胆识与智慧。
但在讲这场战役时,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徐王妃本人。
即便因饱读诗书、过目不忘,徐王妃自幼享有“女诸生”的美誉, 但史书却仍旧没能记载她的名字,只留下“徐氏”二字。
但没关系, 我们便暂且称呼她为徐大姑娘吧。】
明洪武年间。
前殿, 朱元璋领着众武将、皇子在看仙迹, 深宫后苑之中, 马皇后与羞得满脸通红强装镇定的徐氏,也在一起观览。
殿中不仅有其二人在, 还有进宫探望的庆阳公主与能望见仙迹的临安公主等人, 几人听到此处,都望着徐氏掩嘴而笑。
庆阳公主其实有点不大明白自己为何能看见仙迹, 她是朱元璋的侄女,并非亲女, 其他公主能见到不稀奇, 自己一个嫁人八年的堂侄女能看见便是独一份的了。
或许是沾了皇爷厚爱宗室的光吧。
她并不知道,她不是沾了朱元璋的光, 而是沾了建文帝的光——靖难之役中还即将出现她的身影。
临安公主乃朱元璋的长女, 早已知晓父母要将徐氏定给老四,甚至为此不惜将她早早便选入宫闱中亲自教养, 她与徐氏亦是朝夕相处的情分, 不由微微笑道:“老四平日里虽淘气, 但却是心肠最好,最疼爱我们姊妹的兄弟。”
庆阳公主也望着临安公主揶揄道:“可不是,上回他跟皇爷一块儿出门打猎,特意留下话来,要给你这个长姐猎一块顶好的白狐皮回来,给你明年出嫁用呢!”
临安公主也已定了亲,明年便要下嫁李善长长子李祺,这下好了,羞红了脸的,反倒成了她,她立刻气道:“堂姐!”
庆阳公主捂嘴笑:“好好好,我不说了。”
马皇后看着她们姊妹几个玩笑,也不阻止,她眼眸里满是笑意,毕竟女儿家能够如此无拘无束的时候,也就闺阁里这几年了。她想着,低头轻轻拍了拍离她最近的徐氏的手。
今年,朱元璋虽与徐达透露了想要结亲的想法,但婚事终究还没定下,但仙迹却已将她的终身大事与日后会诞下三个儿子都说了出来,怎能不叫徐氏面上发烫?
还有便是……她无不忧虑地对马皇后道:“娘娘,日后燕王也是无奈之举,还望娘娘与陛下-体恤如今的燕王,还有徐家也……”
“放心吧,陛下不是不明辨是非的人,况且夫唱妇随,你已经做得够好了。”马皇后慈爱地打断了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安心吧,我不会看错人。”
就好似应和马皇后这句话一般,视频中也说道:
【在正式成婚之前,徐大姑娘便已被选入宫中,“日侍马皇后左右”,并且深受马皇后喜爱,能够“列诸妇之后”、“独被宠眷”。因此朱棣与徐大姑娘并非盲婚哑嫁,而是青梅竹马,两人的感情基础与信任或许也源于此。
洪武九年,徐大姑娘被册封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随朱棣就藩北平,燕王府上下从此都由她一人打理,将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让朱棣日后在立后册文中回忆起这一段,情真意切地说:“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徐王妃的辛苦与功劳,朱棣都看在眼里。】
徐氏听到此,也不免心头怦然而跳。
她想起了那个会悄悄趁着清晨,在她居所窗沿上悄悄放一支折枝的少年朱棣,也想起了许多个在一重重宫闱中,每一个偶然得见的黄昏,以及少年有些腼腆的笑容。
【两人在北平二十多年,感情深厚,我们也都知道,明成祖朱棣与生了二十多个儿子的父亲朱元璋不同,他一辈子拢共只有九名子女,而前七人皆为徐王妃所出,在徐王妃身体没有出问题之前,朱棣从未与其他人诞育子女。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北平保卫战之际。】
马皇后听到此,面色微微一变,她望向还有些懵懂的徐氏,心疼地抚了抚她的发:“孩子,哪怕是贤惠尽心侍奉丈夫,也要记得顾好自己的身子骨,生孩子是女人的鬼门关,虽说多子多福,但还未坐稳月子、身子全然恢复之前便接着往下生,却是伤身至极的事情。如今说给你听,你不要羞,这话不会传出去,只是我的肺腑之言。”
徐氏红着脸低头称是。
她如今还不大明白人伦之事,但马皇后是她极敬爱的娘娘,马皇后的话她定会好好的记在心中。
【此时,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已经在路上了,而朱棣在九月一日还得到了永平(今河北卢龙)守将郭亮报告,江阴侯吴高带辽东兵来攻。永平离北平也就400余里。十天后,朱棣又接报,李景隆军已到达河间,距北平350里。
辽东兵能征善战,倘若永平失陷,辽东兵直扑北平,南边李景隆同时北进,势必形成两面夹击,北平的形势就很危急了。朱棣果断决定,先援救永平,而李景隆一定会乘势进兵攻击北平,只要北平守住之后,待奸灭辽东兵之后,回师夹击李景隆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前殿,朱元璋也对朱棣这番大胆且极具前瞻性的战术布置眼眸一亮,但他还是忍住了没有大声叫好,省得那龟儿得意忘形。
傅友德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笑吟吟地看向朱棣:“燕王的探马不凡啊。”北平附近的任何风水草地都瞒不过他。也正因他掌握的信息及时、完成,他才能立刻做出援救永宁的判断。
徐达没说话。
他心绪还停留在女儿因生育而“身体出问题”这句话上。
难道女儿寿数不长……徐达心疼不已。
耿炳文却在思索后也赞道:“燕王救永平这一招的确妙,北平为饵将李景隆吸引在城下,此时燕王救永平,目的就是要引李景隆来攻。辽东兵吴高,听到燕王来救永平,一定会后退。这样,燕王就可一举解围永平而破李景隆。”
“兵出在外,可避免坐以待困。”朱元璋也忍不住评价了一句,“坚城若是久攻不下,其师必惫,就会由强变弱。这样老四就能以逸待劳,但北平也要一定能守住才行。”
这却是废话了,北平要是没守住,永乐大帝也就不在了。
【而这一战的关键便是要让北平硬抗住五十万大军,因此确定了这个战术以后,朱棣嘱徐王妃与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只须坚守决不可轻易出战。他们只要拖延时间,等他回来就行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那不是一万人,也不是五万人,而是五十万大军。
历史上很多人将北平保卫战的功劳全加在朱高炽身上了,朱高炽虽然功不可没,但当时北平守备军的总指挥其实是徐王妃,朱高炽是在母亲的调度下守城的:“凡部署防御之事,受命于徐氏。”】
能让老四如此信任,愿意将后背交付的女人又怎会是凡夫俗子?朱元璋走上前拍了拍徐达的膀子:“你生了个好女儿。”
他没意识到,本应站在朱允炆那一边评价整个事态的他,如今好像已经完成站在了朱棣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靖难之役了。
徐达也是痛惜中带着骄傲——这可是他闺女!
可是闺女受苦了啊!
【徐达是明初赫赫有名的大将,被徐达悉心培育长大的徐王妃虽得了“幼贞静”的评价,又怎会没有一点将门虎女之风呢?徐王妃作为这次北平保卫战的精神领袖与总指挥,她手下还有足智多谋的姚广孝、拥有丰富经验的顾成,他们二人也为北平城的防御和调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终究寡不敌众,北平哪怕是一座易守难攻的要塞,局势仍然一度十分危急,在李景隆南军的猛烈攻势下,丽正门、顺城门、彰义门险些被攻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徐氏没有害怕退缩,她恐怕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她夜以继日,像永远不会被打倒的铜人铁像,在烽烟四起的北平城中急匆匆穿梭着,一个个军令沉着冷静地下达下去,她不仅与朱高炽及顾成等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还亲自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
但北平城中的兵卒损失仍旧很大,面对兵力匮乏的局面,徐氏还发动城中将领及士兵、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战,给每个妇女都发一副盔甲,而她自己也不顾生命安危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氏悍然无畏的带领下,纷纷披甲上阵,武器用光了,就抛石块、掷瓦砾,冒着攻城的巨石、火箭,拼了命与李景隆大军展开殊死战斗,直到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
仙迹中的视频中展现了后世排演的戏剧中李景隆大军围困北平那乌压压一=大片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大军,刀剑如雨,而不断有巨石与火球坠落的城墙上,那些身影比男子更单薄的女子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她们满脸血污,却还是不停地抵抗与反击。
即便有不少人从小被折断了脚骨、断绝了读书的希望,整日困守柴米油盐与相夫教子的她们却仍旧为了自己的家、丈夫,倾尽所有哪怕付出生命。这一刻,好像真应了那句话,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又何谈男女之分?
【九月十九曰,朱棣率兵驰援永平,吴高自知不敌,尽弃辎重,仓皇退据山海关方向。朱棣解除永平之围,马不停蹄,即刻北上大宁 ,至于朱棣究竟是怎么收服宁王朱权的部队的,这一段在《明史》中记载得格外混乱,也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便都不提了,但朱棣花费了十几天,终于拿下了当地的西北精锐。
宁王驻地的大军有很多蒙古兵,非常骁勇善战,但这里的蒙古兵指的不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那个朵颜三卫,经过历史学家考证,靖难之役时朵颜三卫并不在大宁,所以也根本不存在朱棣为了朵颜三卫答应要与宁王“共天下”的话。
但是宁王的兵还是成为了朱棣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重要因素。 《明史》中曾说“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这是很有见地的结论。取得大宁军后,朱棣终于能够回去了,他一路攻关略地,直扑围攻北平不下的李景隆。
朱棣为借大宁兵马,花了多少时间?
将近一个半月。
李景隆在攻打北平时,或许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北平竟然能在徐王妃以及所有百姓的手中撑那么久,甚至将他麾下士兵的士气都消磨殆尽了——他来到北平时,北方正好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很多南方来的将士都受不了这种严寒天气,已经出现疲态。
而与李景隆手下大军截然不同的是,朱棣率军冒雪连夜回援北平,他手下的将士也是人,也会怕冷、也会疲惫,但朱棣却能做到领军连续半个月都是超负荷急行军。
有人说李景隆其实没有那么废,但我们从行军治军的细节中也能看到,或许李景隆并非废物,只不过是朱棣太强了。
如今朱棣要直面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了,他又会如何做呢?】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视频中时,忽然系统提示:
【您关注的主播已开播。】
各朝时长满满的视频还没看完,林菱却已经落地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