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受到了反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这是他能深刻认识当时腐败社会的腐败,使他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文人,在文学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是的,没错,咱们的汤先生是王阳明的四传弟子哟~这波是和上期的梦幻联动!当然,我们等会儿要讲的冯梦龙也跟王阳明有点关系,王阳明算是他的偶像吧,他还给王阳明写了本《靖乱录》,听说王阳明在里面的形象还有点神异色彩,咱也没看过,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啊!】
王守仁沉默,这就是后世人刚才说汤显祖有反骨的时候刻意提一句他也有反骨的原因吗?
不知道为什么,王守仁突然有一种奇怪的直觉,阿藜这姑娘把他放第一期是为了说明阳明心学的存在,方便这期讲这些衍生思想。
以及,神异色彩什么的……感觉有点羞耻。
【李贽,一个思想很先进的男人,师从王艮之子王襞,泰州学派宗师级人物,晚明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核心“童心说”,强调自然而为、绝假存真。李贽以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贪官污吏和社会腐败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是的,李贽提倡男女平等。他批判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认为人的见识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的讲学,不论职业,不论男女,都可以去听。
此外,李贽首次将戏曲提升到“至文”的高度,其“童心说”影响了晚明时期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及凌濛初等人重欲尚情的人性解放思想。】
-
明·弘治时期
王华目瞪口呆,他以为自己儿子就已经够离经叛道了,没想到儿子的后辈们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感情这是主打一代更比一代叛逆?
-
明·正德时期
朱厚照的表情可谓是精彩纷呈,在他经历震惊、纠结、欣赏等一系列的情绪变换后,最终定格在脸上的,是高深莫测的笑容。
“这未来的人,真是一个比一个有意思。”他笑道。
【总的来说,罗汝芳与李贽等人对汤显祖的影响,让他形成了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让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牡丹亭》,就是这样一部传奇。】
“两位前辈于我而言,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汤显祖道。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流派。
晚唐五代以来军阀混战、武夫擅权,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士风颓靡不振,可谓是“礼乐崩坏”。是以,于烽火后建立的宋朝急需重振道德、挽救士风,这是理学形成的一个大前提。
而在两宋期间,士大夫中存在着的功利主义、奔竞、苟且、奢靡浮华等风气,则是刺激理学形成的动力。北宋末年,国难当头之际,上层不恤民情、不忧边事,只顾自己享乐,毫无忧国之心,终致北宋灭亡。到了南宋,这种种不良风气又在士大夫群体中死灰复燃,乾道三年,宋孝宗下诏“戒士大夫因循苟且、诞谩奔竞之弊”,可见这种风气确实广泛存在于士大夫中。
针对这些社会不良风气,也为了复兴儒家价值传统“修齐治平”、奠定士人的道德根基,程朱等理学家在哲学上提出了“理欲之辨”。
从时代背景和形成原因中,我们不难看出,“理欲之辨”是对士阶层的期望和鼓励,它主要是寄希望于士大夫能够明辨公私正邪和义利,约束自身恶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与民争利。】
论如何用几段文字同时创死两个朝代。
-
唐
“晚唐军阀混战、武夫擅权?”李世民大为震惊,他还以为最大的问题会是世家,没想到居然是军队。
谁让武将坐大的,世家又去哪了?
-
北宋
赵匡胤心情十分苦涩。
原以为着火的只有别人家的房子,没想到自己家的也跟着着火了,还着了两次。
怎么以后的大宋听起来那么不对劲啊?
【既然理学的初衷是好的,那为什么我们之前提及的明朝思想家们要抨击理学呢?当然是因为,到了明朝的时候,理学已经发生了质变。
在明朝,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其理欲观逐渐异化,即由内求诸己转变为外求诸人,由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境界追求倒转为对社会群体的普遍约束法则。当被用于高位者自我规束的标尺成为道德绑架普罗大众的工具后,理学,就有了“吃人”的效果。】
“做人,还是得先修自身的心性德行。”王守仁摇头叹息,“向外求,误也!”
【封建礼教和僵化的程朱理学就像两座坟墓,扼杀天性,压抑情感,《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就活在这样一个腐朽教条的世界。然而,再严格的礼教、再压抑的思想都无法磨灭情的萌生。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本该是为规范杜丽娘的思想言行,使其符合封建女子贤良淑德的要求而学的《诗》,却反让丽娘觉醒了自我意识,她勇敢地踏入了园林,观满园春色;勇敢地摒弃世俗观念,追求心中所爱。可见,礼教终究束缚不住人心中生而便有的情。】
“情之所至,乃人之本能,又岂是说摒弃就能摒弃的?”汤显祖对着光幕感慨道。
【理学横行的社会不容许情爱,但杜丽娘身上却有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这是情的力量。这份力量让她在万般无奈的境地中坚持对柳梦梅的爱情,让她敢于为情而死。
《牡丹亭记题词》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封建势力所代表的“理”抹杀了杜丽娘的“情”,在“情”与“理”的对抗中,杜丽娘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冥界。
在《冥判》中,杜丽娘魂入地府,却依旧痴心不改,想托判官查个明白。她对情的虔诚与执着让判官查证了她的命运和姻缘,判官由此发现杜丽娘阳禄未尽,承诺放其出地府去寻找柳梦梅。
《冥誓》中,柳梦梅向丽娘表明心迹:“生同室,死同穴。”他情深义重的誓言给了杜丽娘道出真相的勇气,当杜丽娘说出自己是鬼魂后,柳梦梅虽然害怕却并未辜负誓言,四处求药助丽娘还阳。柳杜皆是有情人,又因缘分天注定,终于跨越了世俗的障碍,超越了生死。】
“好一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明以前文人的纷纷抚掌长叹,“韶光易逝,真情难求啊!”
【杜丽娘是汤显祖笔下“至情”的化身,她能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感情,也敢于打破常规去追寻自己的心之所向。《牡丹亭》描写的不仅仅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更有对自我意识的追寻,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对女性冲破封建压迫和束缚的肯定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明朝,理学与封建教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个性,《牡丹亭》的出现无疑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激起了女性读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在那个沉闷、窒息的年代,如此亮色足以引发女性对青春、美丽、生命的感慨与珍爱。】
“汤公确实为我们的生命带来了一抹亮色。”一名正在翻阅《牡丹亭》的女子笑道,“他是懂情之人。”
【从徐闻到遂昌,从《邯郸记》到《牡丹亭》,传递出的是汤显祖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终极关怀,在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里,他对百姓的温柔与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于无声处默默为芸芸众生点燃着一簇簇心火。
所以,我们今天尊称他为——中国戏圣。】
-
明·万历时期
“中国……戏圣?”朱翊钧瞳孔微缩,这个结局是他未曾想到的。
汤显祖也有些许失神,原来他写的这些戏文也是有用的吗?
-
明·崇祯时期
“汤义仍啊……果真是个千古逸才!”冯梦龙微笑着叹了一口气,“今日知君真性情,唯恨当年未相识。”
-
汉
“一个圣人,一个戏圣。”刘彻单手支着头,另一只手无意识地轻轻敲击桌面,眉眼含笑地戏谑道,“这个明朝,倒是很令人羡慕啊!”
他不知道,自己身边也有一个赋圣和一个史圣。
【说实话,我个人是很希望咱们的汤显祖不止是中国戏圣的,但想想你明那个关起大门不怎么愿意往外走的海禁政策,嗯,属实是有点做白日梦了。
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在西方的对外文化输出下风靡世界,而我们的汤显祖只能在咱这一亩三分地里传播。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汤显祖是谁,于是,当多年后世人终于后知后觉发现汤显祖这个人时,便有了这样一个称呼“东方的莎士比亚”。
诚然,“东方的莎士比亚”确实是一个对汤显祖的极高评价,但是,也有人会发出疑问:“为什么只有‘东方的莎士比亚’,而没有‘西方的汤显祖’呢?
呵,这不就要问你明了吗?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往外走,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就你明把自己锁家里当宅男,结果把自己落在别人屁股后面了,难评。虽然最后被西方列强用先进武器强行破开国门、开启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时期是晚清,但海禁是从明开始的总没错吧?我们落后于西方也是从明开始的吧?】
-
明·万历时期
汤显祖皱眉,“东方的莎士比亚”这个头衔,听上去真的令人不太舒服,倒不是他对那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莎士比亚有什么意见,而是这个称呼里隐含着的,是一段在后世人口中华夏落后于西方的历史。
“强行破开国门……”朱翊钧脸色阴沉,任何一个皇帝听到这样的消息估计都不会开心,即便后世人说这件事发生在之后的清朝,但后世人也说了,现在华夏已经落后了。既然如今都能有光幕出现,焉知未来是否还会如后世人所说的轨迹发展?西方如今强大到什么程度了?如果大明不强大自身,会被人提前打上门吗?
-
明·洪武年间
“这小姑娘真是不说就不说,一说就是一个惊雷。”朱元璋头疼地抚着额头,“海禁……真的有那么大的问题吗?”
可是咱有咱的考量啊……
-
秦汉唐
什么?!居然被外人打上门了!
嬴政、刘彻、李世民愤然起身,他们不约而同地抬头眺望远方。
大航海时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原来在海外还有其他的强大国家吗?
三位帝王眼中涌起战意,既然后世吃了所谓西方的苦,那何不现在趁着他们尚未强大的时候让他们俯首称臣呢?
不过……三人收回目光,按捺住蠢蠢欲动的心,一切须得从长计议,不管怎么样,都得先把当下的任务完成再说。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对于这两位生于同期,死于同时的文学巨匠,无论是东方的莎士比亚,还是西方的汤显祖,都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处于不同的家国背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是伟大的,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听到这话,汤显祖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
是的,他只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