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说说。”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着。
“东华门你知道吧?临着筒子河,池子街上,有不少一进二进的院子。”
魏胜利点了支烟,讲了一下位置。
那个位置,紧邻东华门,进宫、出宫都非常的方便。
挨着故宫,离长安大街也近,去后海也不远。
景色好,位置也好,各方面都说的过去。
“想起来了,你说南北池子大街哪里?”
方想在脑子里过了一下,突然想起来。
古时候,内务府的人,走西华门。
而满汉大臣们,走东华门。
所以东、西华门附近,有很多小院。
西华门那边,过去住的都是太监。
东华门附近,有不少过去满大臣们的临时落脚处。
或者是汉大臣们的居所。
“对,就是那个地儿,现在房子基本上都是公家的。
能买卖的,只能是有私证的,我也是费了大劲儿才问到的。”
魏胜利的点了点头。
如今京城里绝大多数都是公家的房子。
有正式工作的,找街道登记报备后,交了租就能给安排个住的地方。
方想的房子不一样,他有房契的。
一开始确实是轧钢厂的职工住房。
后来方妈妈当时拿着方爸爸的抚恤金,直接买下来了。
可院子里其他人都不是,他们都是租的,需要付租金的,只不过租金非常的便宜罢了。
有房契的,只有方想和聋老太太两家了。
“你去瞧过没有啊,别什么乱七八糟的房子都给我推啊。”
方想沉吟了一下,这位置放在后世,那几乎可以说是顶级路段了。
要是能在这儿买个小院子,未来怎么都能卖个大几千万或者上亿的。
“看过了,二进院子,有7间房。
主人收拾的很漂亮,房间里的物件也都齐全。
我也打听过了,这房子中间倒过好几次手。
一开始是个汉大臣的居所,然后到了北洋军阀手里。
后面又经了好几次手,有倭寇、有民国、有富商。
现在这个主人啊,以前是开当铺的。
解放前从别人手里抵押收过来的。
价格给的还算公道,且还能谈。”
魏胜利简单的把这套房子的来历讲了一下。
没一会,就到了地方。
方想四下打量了一下,西边抬头就能看到红砖绿瓦。
东边没多远就是普渡寺。
院子前后居然都还有条小路,真正意义上的独门独院。
魏胜利敲了敲门。
里面马上就有人应了声,打开门。
“魏爷,您来啦。”
开门的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穿着一身破羊皮袄子,歪戴着前进帽。
露出来的头发乱糟糟的粘在一起,脸皮有些发青,看起来没睡醒的样子。
“这是方爷,今儿过来看看你的房子。”
魏胜利接过房主人递过来的烟,自顾自的点上。
“方爷,小的刘四,您喊我小四儿就行。”
刘四赶紧给方想也让了一根烟。
“我不抽烟,先看房子吧。”
方想摆摆手,拒绝了递过来的大前门。
“二位里面请,随意看。”
刘四收起烟,点头哈腰将二人迎进门。
方想进了门,绕过了影壁后。
发现地面居然还有整齐的地砖、花木草坪和一口井。
只可惜现在是冬天,地面上还有积雪,看不大出来种的什么植物。
院子东西看着拢共也就三十几米宽的样子。
说是两进院子,其实跟一进没太大差别。
无非就是中间多了一间房,隔成了两进。
后院都是七檩,有前檐廊和抄手游廊。
前院则是五檩构架,只有檐廊。
前后走了一圈,算算步数,南北有个四十来米。
整个院子应该不到1600平米,差不多快两亩半了。
前院的房子比后院整体小了一些,空出来的院墙旁边,种了几棵小树。
不知道夏天,这些树能不能遮荫。
“古时候故宫附近不是不能种树吗?”
方想摸了摸树,看起来树围也就十公分的样子,高度不足四米。
“您不也说了,那是古时候,这都过去多少年了。
再说了,这都是特意栽的果树,长不高的。
有石榴、苹果、桃树还有无花果树。
到了秋天,树上都是果子。”
刘四陪着笑脸,问什么说什么。
不问,就不吱声,看起来很懂事。
“走,去上房看看。”
魏胜利跟着方想在院子里溜达了一圈后,张口提了一嘴。
上房就是正房,正北的那一间三开间的主人房。
“这间院子,早年是一个汗大臣的。
用料极为讲究,您瞧,房顶都起了五米多高。
柱子、房梁用的都是四十多公分的大木。
解放前,这个房子在倭寇和民国政府手里,都保存的很好。
后来,是一个开厂的大资本家买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