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女生小说 > 少姝的山水 > 第26章 追慕有道之遗泽

第26章 追慕有道之遗泽(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练习暴打 幕夜求生:我能探测精灵位置 火影:忍校钉子户毕业代火影 兽世种田从幼崽学习系统开始 为色所迷:硬把顶E比作O 手握聊天群,天天给穿越者递刀 暗夜追踪之一网打尽 眷灵飞升 我能看到商品价格曲线 时间慢煮我们的故事

“亲亲生发之心,仁也。”子猷浑厚的解说自大家身后传来,言简意赅,“仁在其中,会催逼出如此生机,好不勇毅!”

(亲亲:儒家所讲之仁爱,是从对于家人的爱、孝、敬、悌,即“亲亲”扩充而来的。子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快看,真有什么长出来了!”少婵娇语提醒。

原来是那脆生生的主根,屈曲蓄力,冲开了种皮,兀自延伸而下。

少姝道:“是,此根为义,它在土里扎得牢靠了,才有日后的枝繁叶茂啊。”

“羞恶忘我之心,义也。”少婵眨了眨眼,似有所悟,“舍弃自身所成全之人之道,想必是由衷爱惜之人之道,可见义与仁不可分。”

或许真是倚靠了那主根的功劳,一束通透鲜嫩的绿茎,在众目睽睽下蜿蜒而起,渐渐深浓,又晃晃悠悠地绕到了子默食指上,那茎上蜷缩着的嫩叶登时舒展开来,娇俏身姿,恰如欢蝶舞动,子默满脸兴奋,几乎想抖擞起来,还是拼命忍住了。

“这些茎叶示人以曲,相互烘托映衬,绝无倾轧排挤,我愿称其为‘礼’。”少姝这样定义。

子献拍手叹道:“尊贤敬德之心,礼也。如少婵姐姐所言,无仁爱,绝不会发自内心守礼,礼与仁亦不相离。”

葫芦花说开就开,陆陆续续,朵朵白洁厚实,吐蕊怒放,几乎是吓人地生气勃发,旋即便有阵阵淡香飘散开来。

“好美,我不曾留意过,葫芦花亦有其芬芳可爱之处。”少妍喃喃道。

“是啊,因此我想称其为智之花。”少姝应道,“花朵拆放成形之际,最是动人心魄呐!”

“妙极,”王文娟也赞成,“是非明辨之心是智,时人有以‘解语花’类比聪慧可人的女子,若没有仁爱,心思全绕着自己转,终是自误的不智罢了。”

“智,烛也”,子猷道,“扬雄著《法言》一语点明,智乃是要在黑暗中为人照亮引领前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关怀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唤醒真正的智慧。”

(《法言》:为西汉扬雄著政论著作,扬雄在《法言》中所表现的捍卫正统儒学的精神,对后世儒家所谓道统的建立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庄子 天下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意思是能够体会天地万物的不同美丽,能够知了天地万物的生存道理,全面了解古人,如果能具备这些条件就称之为神明。)

俄而花开花落,藤蔓上终于结出了数颗小小的葫芦,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却都是饱满圆胖,清润柔滑,着实养眼悦神,果实累累垂挂下来,喷吐五彩变幻的光华,煞是喜人。

“眼见着这弱小根茎依时渐长,终成正果,以此果为信,想来兄姐们也无疑议喽?”少姝征询地望向亭内众人。

“真诚不虚之心,信也。有仁爱支持,一个人心性光明,自能从其言行当中获得验证。”子默将手中葫芦举高高,抑不住地感奋快活,“少姝姐姐,这下子,由种及果,都与五常对应上了!”

少嫆鼓足了勇气,稚声稚气道:“别看我这样子,我是特别羡慕至诚至信之人的,好像什么都懂得,也深信他们可以通神。”

“通神?”少妍讶异。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少婵道,“至诚至信的境界,因不被私心杂念所惑,才能洞悉世间万物更迭,进而预见其兴亡盛衰。一言归总,即言诚信的出神入化之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句:出自《礼记·中庸》。)

“对于天地万物的精微变化,通达于心,感受于身。故言圣人不出户,知天下。”子献恍然道。

(“不出户,知天下”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子猷闻之,进而点出:“出神入化者,世人无不切慕之,不过,有其人则有其神,就算是生有各色瑕疵的凡人,只消懂得反省内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有朝一日亦可成圣成贤。”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王文娟笑道,“起于凡俗而成圣贤者,在我们郭家就不乏其人啊。”

“有道先生!”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高兴地脱口之际,便一齐骄傲起来,个个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有道先生一世,秀立高峙,澹然渊停,九州之士,悉懔懔宗仰。既如此,我再来简述一遍先生事迹生平,作为华岩馆后学,我们理应从中梳理窥见先生引人之德行。”子猷翻起了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家族旧事,是郭门子弟打幼时起便都耳熟能详的,他特特于此时此地重提,良苦用心也实耐人寻味。

(“秀立高峙”等句:出自《太平广记》卷一六九 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郭泰》。)

“先生讳泰,字林宗,出身寒门,冠于太学,成儒林领袖,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均以疾辞,隐居草野。先生识深甄藻,奖拔士人,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如所鉴。他淡泊名利,闭门教授,弟子芜杂,贩夫走卒乃至囚徒剧盗俱不以为忤,并使士慕成名,自司徒、太守、典州郡者达六十余人,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建宁元年,因以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闻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且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翌年初春,悲愤交瘁于家中,时年四十有二。降年不永,民斯悲悼,四方之士盖万余前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子猷言罢,面色凝重,久久方能平息。

(“识深甄藻”等史评:出自《后汉书·郭林宗传》以及《世说新语·正事篇》注引《郭泰别传》等。)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句:出自《诗经·大雅·瞻仰》,意指贤人死亡了,国事危殆。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

片刻的缄默之后,子献起身,率先发声评介,语调原本恭谨内敛,随着揄扬之情渐次高昂:“有道先生自幼早孤,家境贫陋,却矢志向学,涵养才德,偏逢天时不与,汉末朝堂无道,黎民堪怜,他显名后多次婉拒朝廷征辟,一心只在躬化亲疏,奖训士类,欲立先立人,欲达先达人,此其仁爱之德。”

(躬化:意指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

少姝点头频频,不禁心驰神往:“先生年少时,家人曾劝他给事县廷,他却说‘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有此大志,眼界便会从一己之身,一己之利看开去,后来他离开家乡,行学至成皋屈伯彦先生精庐,并日而食,衣不盖形,历时三年不改其乐,成博洽无不通,再游洛阳太学,同高士大儒相与友善,终于名震京师。”

(“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句:出自《后汉书??郭林宗传》。斗筲,古代十升为斗,一斗二升为筲。斗和筲容量小,比喻气量窄,见识短。《论语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屈伯彦:成皋人,史载为郭林宗的老师,郑州市上街区石嘴村玉仙圣母庙的前边,是东汉末年汉代大儒屈伯彦讲学的地方,他被人们尊称为“屈子”,应当曾吸引晋、冀、鲁、豫众多学子投在他的门下。史料对屈的记载极少,文献无征,郭林宗从其学习《春秋》等儒道经典,“博洽无不通”,但是,据后来郭“性明知人”的人伦鉴赏才华来倒推,他很可能还从老师那里学习了相面测命之术?)

(精庐:汉代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多属专经研习阶段的私学,这类私学,有的设在经师家里,也有经师带领弟子在外传授的,此类私学的教学水平往往不亚于太学。有的大师名气很大,很多人慕名欲拜为师,但又难于亲往门下直接受教,于是只能在大师门下著录其名,是“著录弟子”,而唯有亲身前往教师处受教的被称为“及门弟子”。)

(相与:出自《易·大过》,最初的意思是往来朋友,对山西商人来说,这个词是指生意伙伴;即一起。)

“先生名显于世后,决意不仕,拒富贵于踵下,不逢迎谀于世,不逐波浮于众,唯以仁心授课育人,渡人向善,生而不已,高贵而坚定之操守更可敬哉!”王文娟亦发胜赞。

“先生游太学时,对宦官专权、肆行无道的腐败朝政大加挞伐,扬清激浊,褒贬朝臣,一时朝野成风,竟以臧否相尚,致使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后党锢之祸起,许多师友见戮遭难,他赤子一言:贤人亡矣! 此其节义之德。”子献说得掷地有声。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小松的爱情保卫战 柯学:我家小哀失忆了?! 铠甲:开局修罗登场 无言可论的幻想乡 开局小魔仙我真没想当渣男 谍战:我才是最大的特务 时空旅行者白禾 四合院:开国将军女婿幸福生活 破案大佬绝不可能是花瓶小祖宗 综穿之雪色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