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武侠修真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685章 小村偶得

第685章 小村偶得(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气哭渣男!离婚后被禁欲军官狂宠 灾厄入侵:非遗木偶师,请求出战 血色长歌 81路末班车 往事如烟飘过 医圣重生,你当我是实习生? 抗战:我老李就服民兵 帝国领主世界 都市修仙:大帝转生 我在荒界那些年

关山草原,老秦人的发源之地。

西周初年,秦人先祖秦非子就在汧渭之间为周王室饲牧养马,因“马大蕃息”,功绩卓著,周孝王八年(前890)被封为食邑,建城于陇县牙科乡磨儿塬。

现如今的磨儿塬的东西两侧,依然残存着三千年前秦城遗迹,黄土垒筑的西崖城墙残迹高五米,长三十米,东崖残存城墙五十米,城基高两米。老秦人就在这座孤零零的土城中,一次次迎击西戎和北狄的攻袭。

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约两千漫天尘人,他们是正德年间迁居至此,已经在这里传承五百年。

漫天尘人村懂汉语的不多,伟大的八年义务教育之风,还没吹到这里,高昂的学费是山区农村家庭难以沉受的负担,与其去十多公里外上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放羊牧马。

所以,李承一行的车子在山坳坳里乱转的时候,车后总是缀着一帮半大小孩子,跟着看热闹。还有几名半大孩子骑马跟在身后,扬鞭跃马,神骏异常。

将车子停在磨儿塬的右侧土丘上,这里是这一带的高点,视野极好。

这里的气候条件很有意思,昨天十三都城的阴云并没有带来雨夹雪,却给三百里外的关山,戴上雪白的毡帽,但是,山体中部却是丛林尽染,一幅褐红色的秋林景象,到了山脚,却又是草原密布,丘陵山坡,绿草茵茵。

风景非常好。

群山竞秀,溪壑密布,林木参天,草场绵延不绝。

森林沿圆润柔和的山体从上到下呈放射状分布,与广阔肥腴的草原相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组成草原的山峦重重叠叠,蜿蜒起伏,和舒缓宽阔的山谷坡地密切衔接,延绵不断。幽涧水泽穿行于腹地,或囤积成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草坡上,或

森林间,使得草原地面表层常年湿润无比。

山脚处,一撮撮的牛羊群,在啃着青草,安详度步。

看到这一切,李承对秦国之崛起,又有新的想法。

提到秦国,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漫天的箭矢、整齐的阵列、悍不畏死的冲锋,往往忽略一个其实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秦骑兵!

有关大秦骑兵的记录并不多,但是,从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情况来看,秦骑兵在秦国兵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关中原诸侯国骑兵起源,现在的历史学家,多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历史。

这一观点,大谬!

秦国骑兵的历史非常悠久,周孝王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秦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戎狄,排斥于丝国之外。

善于养马御马,这就为骑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秦仲时起,秦与戎族的战争一直未断,连秦仲都被戎狄所杀。秦人为了对付戎狄,学习戎狄胡服骑射是很正常的。

只是,历史未能公正的记录秦国骑射而已——秦国当时还是“戎狄”!

史书真正记载秦国骑兵的是《韩非子·十过篇》,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秦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这里的“畴骑”就是秦骑兵。

两千骑兵,可以说是相当强大的一支骑兵编制部队。

由此可见,此时的秦国骑兵,已经成规模,成建制,自成体系

秦国骑兵战术运用被记录最详细的是《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骑兵为“一军”单独编制,自行执行任务,

对战局胜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配合主力全歼赵军四十万人。

这个战例从一个侧面也可旁证出秦国骑兵要比当时的赵国骑兵强。

另外,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的发掘,也在证明秦骑兵的军事作用。

二号俑坑中发现的这一百一十六件骑兵俑是这样排列的,其中一百零八件骑兵俑,排列在二号俑坑左侧的一个纵长方形骑兵军阵,纵为三路纵队,横看一列横队。

第一排为战车三乘;第二排为三组骑兵,每组四骑;第三排为战车三乘;第四排至十一排为骑兵,每排三组骑兵,每组四骑,共一百零八骑。

另外在二号俑坑末尾的殿军部分,有两组骑兵,每组四骑,共八骑。

从这一百一十六件骑兵俑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秦代骑兵排列最少有三种,一是车骑混编;二是骑兵单独列队;三是殿后的游骑机动。

这也说明秦骑兵已作为步兵的重要辅助力量,配合车、步深入长驱,绝敌粮道,追击败兵,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之前后,已成为当时一支最活跃的军事力量。

可一说,秦骑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重要基础。

秦骑兵……又来自哪里?

汧城!今天的陇县!具体说来,也就是李承脚下的这片土地!

这片土地的西面和北面的敌人,在残酷战争中锻炼出老秦人中最优秀的骑士,而这片土地却又在源源不断的为骑战提供当时最优秀的战马。

所以,秦统一六国,似乎在秦非子牧马之时,就已经埋下一丝丝因果。

太多的历史真相,被简陋的历史记录所屏蔽,一如秦骑兵!

来汧城最大的收获,有了!

李承低头看向土丘下方,吴伟和郭重元两人正在给孩子们发巧克力。小孩子们欢喜雀跃,那几个骑马

的半大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难以拒绝这香甜的诱惑,撕开包装纸,小口咬着。

看他们吃得如此香甜,李承的肚子咕噜叫了两声。

一大早离开渭城,四个多小时行车直接赶到这边,这会也该到了午饭的点了。

沿着土丘的草坪斜坡滑下去,伸手在摸摸一匹枣红马的鬃毛,硬硬的有些拉手。

李承笑着对马背上的那位十来岁孩子点点头,“你知道最近的街镇在哪儿么?如果能带我们去,剩下的糖果全部送给你。”

怕孩子听不懂,他的语速很满,同时指指吴伟手中还剩下的半袋子巧克力糖。

“我!”“我带你们去!”“跟我走!”三个骑马的孩子,立即抢答道,其中一位当即拨转马头,对李承招招手。

这些孩子应该上过几年学,虽然汉语说得不利索,但能听懂。

三个孩子争论一番,最终决定一起,带领李承他们去市集。

市集并不算远,绕过磨儿塬漫天尘人村再往西,两里地即到,是牙科村和磨家沟村合集,三七逢集会非常热闹,平日里也会有几家商铺,卖点日常生活用品。

集上只有一家没招牌的小面馆,郭重元探头问了一句,主售面条和烤馕,还有羊肉。

临街店铺,客人吃饭都在门外,好在看起来挺干净,懒得找,就它了。

李承原本还想请这三个孩子吃碗面条,结果人家对面条和羊肉根本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只是他手中的巧克力,拿到报酬后,立即策马扬鞭,分享成果去了。

颠簸的山路,很能助消化。四人都饿了,一人一盆臊子面,又割了十斤卤羊排,他们仨,一人还要了一份烤馕。这般大食量让自诩能吃的西北汉子也瞠目结舌。

小面馆老板是漫天尘人,自我介绍叫阿古达木,带

着白色圆帽,为四人端来一盆面汤顺顺食。

野店饭食就是香,李承美美的打了个饱嗝,这才有心情看看这座“市集”。

说是市集,其实就是一片相对开阔的空场地,那是赶集时摆摊的空地,然后稀稀拉拉的立着几栋石、木、黄土混合房,典型的人少、地广、牲畜多。

目光溜一圈,滑过羊圈时又返回去。

有意思,如此粗糙的木栅栏羊圈,竟然用上“蛇鹿蛙”纹瓦当?

“蛇鹿蛙”是秦国建筑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图案。

《史记。封禅书》载:“秦文公东猎淠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文公梦见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鹿衍,文公向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其祠之。于是作郧畴,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所谓秦文公梦黄蛇,是秦文公鼓动族人支持自己的一种宣传方式,是秦国争夺天下的雄心。

不管这个推测准确与否,反正,从那以后,蛇和鹿的组合图案,成为秦国建筑上的“吉祥纹饰”,基本上所有的老秦遗址建筑上,都能看见。

眼前羊圈上的十几片瓦当,大小差不多,圆形直径十五公分左右,瓦当的表面,由弯曲飘浮从天而下的蛇,头向左的鹿和向右爬行的蛙构成。蛇从天徐徐降下,蛇头咬住低头正在觅食鹿的前腿,蛙惊恐逃走。

这正是当时比作“白蛇降瑞”秦文公得奉天命故事在瓦当上的再现。

一开始,李承以为这些瓦当是后人制作的,可当他看清楚图案后,惊讶的咦了一声,起身往羊圈方向走去。这东西,有古韵,很像春秋战国老瓦当!

他这一动身,郭重元莫名其妙,眼神示意吴伟,要不要跟上?

吴伟耸肩摊手,毫无疑问,自家老板应该是瞅见什么古董古玩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诸天刀客加持我身 人道长生 诡道神话 我断情你哭啥?假千金带飞新宗门 偷来的仙术有点神 问道修真 九叔世界之以德服人 众灵之上 凌天诛神录 仙不是这么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