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车停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对面有一条巷子,直通英雄山文化市场。
尽管已经快到中午时分,可马鞍山路上,行人如织,自行车、摩托车、三轮平板车、小货车、面包车,或拉货,或载人,如同电影院散场一般,从文化市场退潮而出。
这是英雄山早市散市。
沿着人潮逆流而上,所见之处,全是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从书籍到茶叶,从收音机到马扎子,从顶针到虾米,从袜子到牛仔裤,琳琅满目的物品,令人发指的低廉价格……
李承带着俩人,“老马识途”的穿行在这片人海中。
这还是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外围,也就是英雄山早市。
被早市包围的“核”——两排超长的铁皮大棚,再加上一侧的老式仓库隔成的简陋店面,整体呈现“三”字形,这才是英雄山文化市场。
英雄山文化市场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英雄山早市,之所以如此兴盛,与下岗分流有很大关系。泉城老工厂多,十几万人的下岗职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的首选就是,拿绳圈地摆摊卖一些日常用品,做点小生意,英雄山这一片,是黄金首选。
贾郑廷的记忆中,他父母开的那家小店,最多的时候,“招了”八位下岗的远亲近邻来帮忙,每个人拿着几百块的工资,等他们上手一两年熟悉后,就自行离开,单做小生意。
就他们家的小破店,前后衍生出十多家摊位,英雄山市场能不火?
入目之处,皆是人头;伸手能触,都是摊位。进入两千年之后,英雄山市场盖起来仿古式三层店铺,反倒缺少了这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氛围。
难怪十年二十年后,行内人总是以怀念的语气说,英雄山呐,九十年代华东第一文化市场,那才是真正的黄金年代……
进入英雄山文化市场内部,这里要比外围规矩
一些,那些粮油杂货的,全部没有,统一售卖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譬如茶、酒、书籍、文房四宝、陶瓷、水晶、玉器、根雕、秦砖汉瓦啥的……
李承没急着看两边的摊位,而是循着贾郑廷的记忆,先去“他父母”的店铺瞅一眼。
从东头数,第八十六户,从西头数第四十九户。
没错,这三百米长的老仓库,一共改造出一百三十多家店铺,全是那种仄仄长长的店铺,如同将一座仓库,用三合板一层层的分割出一百多份。每个店铺的宽度只有一对门的宽度,大约一米三四的样子,深度还不错,足有七八米。
就这种小长条破旧店铺,还是贾郑廷的父亲贾元根,请市场管理人员吃了两顿饭才“抢”到的,每月的租金三十元。
在很多买家的思维中,英雄山市场,有店铺的,自然要比大棚内摊位的要高级,大棚摊位又要比露天地摊高级……其实有区别么?呵呵!
虽然有上午见王师的经历,可李承这会不由自主的又有些受贾郑廷的影响,变得有些忐忑和急切,脚步也快了两分,寻找记忆中的“贾不假古董店”。
为这名字,贾郑廷曾经n次吐槽他父亲,太土!他自己开玉器店时,起了一个自认很时尚的名字“尚品”,却遭到贾元根的蔑视,没文化,没内涵!
老贾这人,壮壮的鲁东大汉一枚,别看他说话粗声粗气,可为人细致的很。
脚步匆忙,很快来到印象中的店铺前,有不少人围在店前摊位,还有人从仄仄的通道进出店内,李承抬头看了眼,眉头一蹙,贾全古玩店?贾不假去哪儿了?
店前的摊位上,一个胖乎乎十来岁的男孩,正在警惕地盯着看货的客人们,旁边还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眉清目秀的,怀中抱着一只饼干盒,也在看着货品。
这……记忆
再度拼凑重叠,这小男孩,有着贾郑廷小时候的七八分模样,那小女孩则和贾母魏玉茗有着几分神似。这……是贾家的孩子?
怎么冒出一对儿女?李承有点懵。
他这一住脚,后面的吴伟和周典,也停下来,三个大男人,顿时将来往通道堵住。
不一会,后面就传来“质朴”的泉城问候——“前面的,说你呢,默默哒哒(磨磨唧唧的意思)的干么呢!赶紧走起来!”
吴伟和周典也不明白为什么李承突然停下来,只是,听着后面的谩骂声,回头看了对方一眼。
“杠秫米,迂磨黏痰的!”后面骂人的家伙,也是个冲脾气,又来一句。
两人都没听懂,李承却听清楚了,这话是说人“办事不利落,磨磨蹭蹭的”,笑着往“贾全古玩店”一侧靠靠,对吴伟招手示意让一让。
那人擦身而过,还骂骂咧咧的,这就是老泉城人,脾气躁,逮着理时,会把人往死里怼。
李承这一退,就直接退到店门口,往店内瞅了眼,正好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端着大葵花碗从最里间出来。
店内的格局,贾郑廷的记忆中有着清晰的记录,三段式,最里面是煤气灶小厨房,平日里贾母会下点面条炒蛋炒饭什么的。看贾母这只大葵花碗,今天的午餐是面条。中间有一张折叠床,是贾父晚上看店歇息的地方。再往前就是店铺。
店铺深度四米五,宽度一米四不到,一分为二,靠一侧三合板墙,被贾父用长木板搭建成一个八十公分宽、上下两层的柜台。柜台上和柜台里,堆满了他从乡下收上来的各色各样的“垃圾”古董,以及从潍坊那边进来的“便宜货”——潍市是鲁东最大的赝品字画生产中心。
另一侧则是客人进出的通道,将将容纳两人侧身而过的身位。
除了店名,还有一对男女,
这里的布置,与贾郑廷的记忆,一模一样。
魏玉茗一出厨房,见门口站着一位衣着不错的年轻人,忙将手中的面碗放在柜台上,笑着招呼,“这位老板,看东西呢?进来吧,里面宽绰些。”
李承盯着她看了眼,挤出一点笑容,朝她点点头,心情……很怪!超级怪!不由自主的抬步走进店内,很想和她说句话,却不知如何开口,最后冒出一句,“老板不在家?”
“你问我家老公?送货去了,马上回。”
魏玉茗是典型的鲁东女人,温柔贤淑却又不是坚韧,多年生意场打拼,又让她多了几分精明,总感觉进店年轻人的神情,有些不太对,又问道,“找我家老贾,有事?”
李承一怔,有事?当然有事,可惜这事不能明言。
不过,他很快找到借口,笑笑,“听说贾师傅家中有一把老宋工手刀,慕名而来,不是能不能看一眼?”
这也是来自贾郑廷的记忆。
这把宋刀,是九十年代初贾元根从鲁东武术之乡菏泽收来的老货,当时这把刀破破烂烂锈迹斑斑,王跃进在帮贾父掌眼(当时王跃进已经认贾郑廷为弟子)时,却将它单独挑出来,说是宋刀,修缮后,有一定收藏价值。
因为是贾父这些年收来货品中年头最久的物件,所以贾郑廷对这把刀印象非常深刻。
宋仁宗时由曾公亮、丁度编纂的《武经总要》,对格斗兵器――刀的记载,分为八种名目,即所谓“刀八色”,分别是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其中,手刀就是武将佩戴的短柄刀具。
宋代刀具没有唐刀有名,可质量并不差的,造型也彻底摆脱“长剑”“修长”所带来的的影响,成为真正的宽、厚“刀具”。
菏泽是武术之乡,贾父收来的这把宋刀虽然锈迹斑斑,但并
没有入土的经历,所以底子还在。
当清理完锈迹之后,整个刀具寒光逼人,威风凌冽的,再用胡桃木嵌合上刀柄,造型则更加精致。
全长八十五公分,刃长六十公分,刀刃最宽处六公分,窄处四公分,前锐后斜,刀尖上挑、尖锐,斜背处弧形大;刀锋部分上下略齐平,刀背血槽避风声;环首与刀茎分装,刀根处云纹吞口,夹背处长,夹刃处短,极具时代特色,与明清刀上的吞口相反;刀镡为宋手刀标准的四瓣造型。
现在,没有贾郑廷和王跃进的关系,不知道那把宋刀还在不在?
很快,李承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没了王跃进的鉴定,貌似贾元根依旧拿到那把刀。因为魏玉茗的回答,有点奇怪,她笑着摇头,“我家哪有那种好宝贝?你听岔米了吧?”
又似乎怕自己再追问,她探头朝门外两个孩子喊道,“贾全、贾云,吃饭了。”
呵呵,这是在打岔呢。
其实李承能理解,贾郑廷的记忆中,贾父一直把这宋刀当成宝贝,不轻易示人,知道丈夫宝贝这把刀,魏玉茗哪能答应?
“来了!”男孩变声期的嘶哑声。
不一会,俩孩子抱着装钱的饼干盒子,欢快地跳进屋子,从李承身前窜过去,围在母亲身边。那个叫贾云的小女孩,叽叽喳喳的,献宝般向母亲讲述刚才自己卖出一件价值二十块钱的货品。
还真是贾家的两个孩子?
……
尽管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李承的心情还是受到贾郑廷的影响,走出店铺,看着四周纷杂的人群,有些失落和茫然。
“小兄弟,要点什么?我帮你找?”旁边传来一声浑厚的男声。
李承抬头,门口摊位前站着一位短发、方脸、高个头,皮肤黑黑的中年男人,正瞪着双眼,笑眯眯看着自己呢。
不是贾郑廷的“父亲”贾元根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