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抛光后的灯光冻,温润如羊脂白玉。
一侧线刀雕刻,长尾狮猫挥舞前爪,做扑蝶状,另有飞碟扬翅于空,饰以简笔牡丹,这是丝国传统贺寿图样《耄耋图》。
这枚灯光冻是送给师傅的寿礼,《耄耋图》用以点题,非常重要,李承看的很仔细。
纹刻极细,深且清晰,狮子猫的神情甚至都能瞧出来,功力劲道不凡。
“袁哥的线雕,深邃有力,没想到微雕技术,也日渐圆润。”李承赞道。
袁衍方闻言,面有得色,却向李承竖起大拇指——这种线雕中实用部分微雕手法,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线雕是以阴线或阳线勾勒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平面雕刻,走的是镌刻的路子,多用在青铜器、玉、石之类的物品上。微雕则属于“浅雕”范畴,用在这里,即增加雕刻内容的鲜活,又不破坏印章的本体,用得精妙。
李承再看对侧,汉篆“人瑞天年”四字。
“施老的汉篆,骨浑精圆。”李承又赞一句。
汉篆并非一种标准字体的称呼,它是用来形容从小篆演变到隶书这一阶段,出现变化的文字形态的统称。
我们都知道,文字演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秦国多以小篆为官文,西汉沿袭篆文,只是,这一时期的篆书字形日趋简便方正,转折处由圆变方,与后来的隶书比较接近,只是线条仍然粗细一致,还未出现波磔挑法而已。
汉篆,字体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稍掺隶意,方中带圆,整齐匀称,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用在这枚印章上做侧题,有合适。
看完两侧,李承将印面朝上,汉隶,“天选之堂”,含饶老选堂之号。
隶书的“隶”,有“
附属”之意,这是秦始皇一纸诏命而得名的书法字体。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秦书法家)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因此,秦始皇批准,用隶书作为秦篆的附属,可以通行。
(注:有关隶书的起源,也有说法“战国隶人之书”,也有部分道理,此为小说,不做学术之争。)
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天选之堂”四字,同样出自施组乡教授之手,波、磔之美,浑然天成。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隶书在丝国书法字体上,意义非常重大。
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施老的“天选之堂”四字,写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深得隶书精韵!
对这枚印章的篆刻,李承非常满意。
将这枚印章,轻放在袁衍方的面前,“袁哥,留款吧。”
“这……合适么?”袁衍方搓搓手,有些激动——能在一枚注定会传世的精品赏章上留下纂刻者的姓名,这是真正的“千古留名”,他能不激动?
“这枚印章,因您而活。您的手艺,配得上!”李承说的是实话。袁衍方,不愧是唐云大师
的弟子,西冷印社的精英成员,这枚印章绝对是他的精心之作,配得上留款!
“那……不好意思,我就来了!”
他拿起刻刀,在“人瑞天年”的下方,留下一排细密的小隶,“袁璐(袁衍方的字)琢于某年某月”。
这行字他雕刻多年,很快完成,又用鹿皮,仔细擦拭,继而拿起相机,咔咔,几个面都拍摄留影后,才恋恋不舍的将这枚灯光冻赏章,交给李承。
走出施石斋,李承挠挠头,有点燥。
袁衍方死活不收工本费,说是作晚辈的一点心意,怎么能收钱呢?
这枚印章,字是施老写的,篆刻是袁衍方花十多天时间与精力完成,这人情,自己欠大了!更何况,原本就因为上杉谦信印章,欠施老一个人情。
这种人情债很难还的,自己算是掉进债坑中!
吴伟刚才来电话,还有五分钟到书市门口。袁衍方站在门口陪着李承,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尬聊。
袁哥性情很朴实,话不多,再加上俩人不算很熟悉,陪李承聊天有些勉强。
远远的,一道靓影,窈窕而来,一身白色黑边西装裙,直发披肩,一双黑色高跟鞋,甚是冷艳。
竟然偶遇许久未见的前房东,赛琳。
见到李承,略有些愣神,继而礼节性朝他和袁衍方点点头,未言语。看情形,如果李承不和她说话,她会径直的擦身而过。
美则美矣,这冷……透到骨子里!
李承有些无语,且不说自己和她还有些交往,单说自己做她一年的房客,也不至于如此冷漠对待吧?
她能如此,李承可做不到视而不见,真要如此,哪有面目去见鹏哥?
“赛琳,去大众书局?”袁哥先开口。
嗯,她点点
头,脚步顿了一下,放缓些,但未曾停留,眼光顺势在李承身上扫过。
“女大状,现在在哪家律师楼上班?”李承笑笑,问道,言语中带上一丝调笑。
李承从饶棼口中知道,吴佩俞考上律师资格证,也知道她离开社区服务中心,具体在哪家律师楼实习上班,不是很清楚。
“国伦律师楼,大罗家的。”这次,她停下脚步,目光停留在李承的脸上。
“名家名楼啊。回头我这边的商事法律咨询,可以交给你了!”李承笑道,袁衍方附和着点头。
大罗家,指的是四十到六十年代侠州四大家族中的一员,罗文锦家族。
罗家与江城另一老派豪门何家,多代联姻,关系无比密切——父亲罗长肇是怡和洋行买办,母亲施湘卿是何东家族成员;罗文锦又与何东长女何锦姿结婚;其后,罗巧贞、罗雪贞姐妹,分别嫁给何家的何世基、何世亮;再后,罗文锦的小弟罗文灏,又娶了他的小姨妹何尧姿。
罗长肇一脉,儿女众多,出色的有两支。
长子罗文锦,俗称“大罗家”,江城知名律师和社会活动家。
三子罗文惠,也是知名大状师,同时还是知名企业家,多间上市公司的董事,俗称“小罗家”。
罗家是江城知名的律师世家。
国伦律师楼,是罗文锦的长孙罗国伦创办的律师事务所,其父罗德丞,侠州律师会会长。
李承称之为“名家名楼”,毫不为过。
“有需要,给我电话。”听李承这么说,吴佩俞冰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浅笑,如冰山融化,万物生春。尽管快速敛去,还是让从未见过她笑的袁衍方看傻眼。
也许她的容貌摄人,也许她足够勤奋,可想要
在国伦律师楼站稳脚跟,没有优秀的业绩,万万不能。
李承不介意顺手帮她一把,点点头,“有空研究一下丝国的商务律法,我近期会回国投资,这一块倒是没有找到商律的合作对象。”
至于三人组公司摩罗街店面的法务,都是马蒂尔达他们在负责,国内律法,马蒂不熟,外包给国伦律师楼,一举两得——罗国伦的父亲罗德丞,在国内很有影响力……
“好的,我会研读的。”她的表情似乎没有变化,可李承和她“很熟”,能听出她语气中的小波动。
其实,吴佩俞的心情,远不止“小波动”那么简单,只是她习惯于冷面示人。
一个自考的实习律师,想要在知名律师楼立足,何其难!
她能进入国伦律师楼,都因为在社会服务站义工几年攒下来的人缘所致。
社区服务站经常会邀请一些知名律师,为社区群众普法,其中一位冯君的女律师(罗国伦的前妻),是国伦律师楼的合伙人,对她很赏识,得知吴佩俞拿到律师证后,提携她进入律师楼,担纲私人助理。
这种提携,也仅仅是带她迈入门槛,今后是否能独自接案子,才是关键。
吴佩俞进入国伦律师楼已经八个月,做的都是文员的活,再没业务,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待下去。正打算再回社区服务中心呢,今天遇到李承,拿到这个承诺,怎能不激动?
告别李承,抵达大众书局,和姐姐姐夫招呼一声后,吴佩俞来到法律丛书书柜,挑拣出一抱丝国商法及各种条例书籍,准备回家研读。
侠州与国内走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
她需要的是一个机会,至于是江城还是国内,困难有多大,她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