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仁背后捅刀,李承则在下绊子!
“姓黄的什么角色?我看你挺……”赵帆想了想,想到一个合适的词,“你挺忌惮他的?”
能不忌惮么?揭秘黄学仁的身份,李承毫无压力,“这人是北羡黑市最大的丝国青铜器销售商,也是北羡黑市赝品丝国青铜器最大的供货商。”
两个“最大”,让饶恕和赵帆不约而同的回头,看向刚才那个摊位,可惜已经走远,再也见不到黄胖子的踪影。
赵帆更是已经在琢磨,要不要立即安排人控制他的行踪?
李承眼角余光看了他一眼,嘴角微翘,嘿嘿,黄胖子只怕已经名登黑榜。给黄学仁下绊子,他表示良心不会痛。
“这人什么来历?这么牛!”饶恕感慨道。
黄学仁的来历,李承还真不清楚,揣测道,“剑州人,应该是哪位大师的不肖弟子吧,谁让四九年后去剑州的大师太多了呢?”
这话还真不是乱说的,当时有名的大学教授,五成去了剑州,两成去了侠州,留下的只有三成优秀的,外加一些蒋家看不上的,而这三成优秀的,六七十年代去世一大半……
赵帆回身,沉默了两分钟,又问道,“那位约翰呢?”
这人李承不熟悉,耸耸肩,示意自己并不了解,“是吉赛尔艺廊的人,只见过一面。”
饶恕看了赵帆一眼,眉头微皱,他不喜欢黄学仁这种人,但同时也不太接受这种备档调查的做法,伸手拽了李承一把,打断俩人的对话,“昨天秦叔救了老爷子,今天我们做晚辈的,怎么也要上门感谢一番。看你水平,能不能淘到什么好东西做上门礼?替哥哥我省点,又能涨涨面子的好东西。”
呃,这是正事,确实得感谢一番。
李承又想到一事,“老爷子上午的安排推了?”
“吴叔(吴楠生)知道老爷子的情况,他主动帮忙推
的。昨晚和老爷子商量了,准备今天中午返程,回江城后,去明德医院再检查一遍。”
这样安排,巴适!李承昨天就想琢磨着老爷子的身体,虽然勘破生死值得高兴,可毕竟伤神了,劳累不得。这次回家找医生说说,帮忙下医嘱,让老爷子歇息一段时间。
只是眼下想要淘换送给秦老的礼物,有点麻烦,李承眼睛在路边摊位上寻索,嘴中问道,“饶哥,秦老有什么爱好么?”
这……饶恕挠挠鸡窝头,他也不清楚,胡乱猜道:“秦老年岁大了,又是中医世家出身,要是能淘换到一两本古籍医本或者药方剂本,应该很开心吧。”
哪有那么容易?且走且看吧。
现实再度证明,淘宝捡漏是典型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活计,抱有很强目的性去淘宝捡漏,九成九会落空。
四人沿着文昌路,一直走到头,连一件合适的东西都没遇到。书摊有不少,只是这些书摊,多数在售卖盗印的江城台武侠小说、风月杂志;或者老旧教科书、期刊什么的,古籍善本很少很少,至于古籍医本,都没见着。
折返吧,几人溜达着往回走,比来时的速度快得多。这会儿文昌路墟市已经人山人海的,许多晨起锻炼的老头子老太太也加入闲逛的大军,即便有好东西,也轮不到自己。
再度露过那家铜件铺,几人很自然的扭头看看,那位摊主、欧恒大还有黄学仁都已经不在。见到李承,那位“小四子”突然对他招手,挤出人群,“李先生等一下。”
李承疑惑地看看对方,现在天色亮,看得清清楚楚。
对方果然是位年轻人,短发,皮肤黝黑,二十出头的样子,笑容貌似憨厚。
只见对方手中递过来一张名片,“李先生,我家大哥特意让我等您!这是他的名片,不知道能不能拿到您
的联系方式?大哥说了,以后有好货,第一时间通知您。”
哦,原来是想找销路,也不错。
李承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后,黄学仁背后捅刀子,却激起潘兴的警惕,无意中提醒了他——能让黄学仁忌惮的人,势必很有能量,这种关系,一定要搭上。因此在吃早茶的间隙,特意让自家堂弟来堵李承。
李承翻看了下名片,潘兴,中州铜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哟,还是公司化运作呢。
李承随即从挎包中翻出一张店铺的名片,笑着递给对方,“告诉潘老板,去侠州到我的店铺坐坐,喝杯茶。不做生意,交个朋友也是不错的。”
“中!谢谢李先生,就不打搅李先生发财!”小伙子挺会说的,摆摆手准备回去看摊。
“阿四是吧?”李承拦住了他,问道,“这条街,有没有古籍善本的摊主,你认识?”
黑炭头阿四挠挠头,笑容有些尴尬,“我高中毕业刚跟我哥出来的,还真不清楚呢。要不,我去问问我哥?他常年在这条街出市。”
他嘴中的哥,估计就是潘兴。
“你哥呢?”李承随口问道。
“陪黄老板,还有那洋鬼子吃饭去了。”还是涉世不深,什么话都往外秃噜。
李承笑笑,伸手拍拍他的胳膊,“好了,谢谢小兄弟。以后有机会和你哥去侠州,别忘了去我店铺坐坐。”
“中中!谢谢李先生。”那潘四估计是第一次有人这么客气的和他说话,连连点头。
潘兴和黄学仁去吃饭?
黄学仁这次回齐云洲,都接触了御州的安达维、剑州的寒舍王定乾、夕羡的欧恒大,可能还有安德海与丹尼尔艾斯肯纳齐,国内的潘兴,肯定还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人。
将这些人物一串,李承隐隐猜测到黄胖子这次回齐云洲的目的,这家伙正在重新织网呢。恐怕黄胖子的业务重心,要
往齐云洲靠拢。
至于欧恒大、安德海与丹尼尔,这三人的心思也不难猜,估计打算与黄胖子、安达维一起,准备托丝国古董文物的市场行情。
再结合前一段时间侠州古董店涨价……
恐怕参与这次行动的人不少,而自己,无意中也做了一次“托市”的帮凶。
想着想着,李承的脚步不知不觉中加快。
饶恕有点懵,这人怎么回事啊?不是说好了找古籍医本么?怎么走这么快?路过书摊都不打算停下来看看?都想什么呢?
见李承速度不减,忙伸手拉他一把,“这家书摊你不看看?”
呃?李承警醒过来,身手就是一家书摊,自己竟然走过了,讪讪地对饶恕笑笑,“想事情,出神了,不好意思。”
这家书摊是平板车摊,摊主二十来岁,正捧着一本武侠小说,坐在平板车的拉手杆上,看得津津有味。
书籍分两区,前排几行,都是盗印的小说杂志什么的,书堆上放着一只小纸箱,贴着“单本两元谢绝还价”的纸条;他坐的那一侧,则单独放着一只木箱,敞着盖,里面是线装书,箱盖上写着又贴着一张纸条“单本十元谢绝还价”。
呃,难怪这小伙子能这么悠闲的看小说呢,合着还是“自选超市”呢。
对这种书摊,李承是不报有什么希望的,只是既然饶恕拉住自己,那就看看吧。
没和摊主打招呼,他探头看看木箱里面,箱内的线装书,码得整整齐齐,前三后三,再再估测箱子高度,里面差不多有六七十本,不多。
李承掏出白手套戴上,这番做派倒是让那位看小说的小哥有些惊讶,不过他依旧没说话。
掏出的第一本,就让李承颇为意外——商务印书馆1921年刊印傅增湘藏配宋本《乐府诗集》。
虽然是民掴初年的版本,但这本书还是有价值的,价值就在“傅
增湘藏配宋本”几个字上面。
傅增湘字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曾入内阁任教育总长一职,晚清有数的藏书家、目录学家。
傅氏一生藏宋金刻本一百五十种,四千六百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三千七百余卷;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更多,总数达二十万卷以上。
再说《乐府诗集》。
世人皆知为北宋郭茂倩所编辑,其中就有《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等传世名篇。
《乐府诗集》在传承的过程中,遭受过几次小劫,譬如乾隆皇帝编撰《四库全书》时,认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
于是,伟大而正确的乾隆皇帝,顺手将《乐府诗集》进行重新编排,并删除了部分他认为太土的“乡里小调”,也就是现如今的清抄本《乐府诗集》。
再加上北宋本原本早已经遗失,所以,后世大家看到的,多数不是宋本传承内容,而是清抄本。
傅增湘是晚清重臣,偶然机会在文渊阁找到编撰《四库全书》时收上来的北宋末南宋初江浙刻本,如获至宝,每天拿一卷藏在官服甩袖中,偷偷带出宫,纳入自家藏书楼——藏园。
一直到清政府破产,彻底衰败,他才将自己顺出来的八十卷宋版《乐府诗集》亮给好友张伯驹欣赏(乐府诗集共一百卷,他没找到卷19—34、卷96—100)。
消息传出后,商务印书馆上门支付报酬,有偿刻印,又因为缺卷以清抄本配齐,故名“傅增湘藏配宋本”,俗称“傅氏乐府”。
商务印书馆,一共刻印三千册,此后因为“难卖”,没利润,再无翻刻。
因此,这套商务印书馆的傅增湘藏配宋本《乐府诗集》,颇为不凡。
很多时候,藏品不在于多贵重,而是有意思,这本书,就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