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帐之中,郭无为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小小的军帐里,竟然有三位显气之人,而且都是紫金之气。这让郭无为坚定郭威必成大业。
郭威被郭无为的长相所震惊,这般异象之人定然不是泛泛之辈。郭威问道:“你找我什么事?”
“得见王气萦绕,便寻迹来到此处”
郭威被这番话惊到了,便问道:“这王气代表什么?”
“王气乃天子之气,可执掌天下权柄”
“胡言!哪里来的妖道,在此地信口雌黄。” 出言呵斥的是郭威的长子郭侗。他并非不信郭无为的话,而是害怕被有心之人听到。郭威被派到邺城驻守,就是被汉主猜忌。如果这里的谈话传到汴京,那么郭威全家都要付出代价。
与郭侗的紧张不同,郭威表面显得很平淡。他问郭无为:“王气在何处?是人还是物品?”
“就在此帐之中”
郭威并未追问,而是环视帐内诸将,然后对郭无为说道:“本将乃天子属臣,所领将士皆是天子兵马,有些许王气实属正常。道长所学甚是奇异,不知可否在本将麾下效力。”
“多谢将军”
大帐内此时共有十二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郭威长子郭侗出言反对,他小声对郭威说:“父亲,陛下早已防备父亲,不管那道人是否真有奇异之处,让陛下得知,终究对父亲不利。”
魏仁浦此时是郭威的掌书记,他也对郭威说道:“此人不知底细,万一是朝廷派来试探的,将会引发大祸。”
见到身边最亲密的两人都反对,郭威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谨慎行事。郭威最终决定将其驱逐出邺城。并让亲军指挥使亲自押送离开邺城辖地。
负责押送郭无为的亲军指挥使就是郭无为见到三位显气人的其中一位。郭无为离开邺城后,便见到从邺城飞出一道紫光,汇聚到这位年轻指挥使身上,这使得这位年轻将领身上的紫金二气更加浓郁。郭无为便与那位年轻小将聊了起来,得知这位小将叫做赵匡胤。
而在邺城大营中,郭威还在想那王气之事。郭威沉思的样子引起了一位青年将领的注意,这位青年将领说道:“姑丈,若那道人所言非虚,我觉得未必不能试一试。” “还需再等等,朝中怀有异心的不在少数,我们不能做第一个。” 郭威说完,又看了一眼这位年轻小将:“你大兄若有你一半进取之心就好了。”
就在二人说话之间,郭威身上的多了一丝白气缠绕,这股白气不断地绞杀这紫金二气,此时形成了相持的局面。
而就在两年后,郭威被汉主猜忌,不久郭威全家被杀。悲痛之下,郭威下令杀回汴京。登基之日,郭威下令全城三日不封刀。这时的郭威已经失去了紫金二气,白气萦绕其全身。
金色为大贵之气,紫色为王者之气,而白色则是杀伐之气。
在白气的萦绕下,汴京城在此刻变得暗淡无光。但与此同时,北方的龙兴之地晋阳城,这座千年古城,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郭无为随即奔赴晋阳城,此时的“大汉神武帝刘崇”已经病入膏肓。刘崇听闻过郭无为的名号,他心知自己命不久矣,想要郭无为辅佐自己的儿子。郭无为在汉宫中主持了刘承均的继位大典,自此郭无为真正的进入这个乱世之中。
郭无为的师门是“崇明派”,创派祖师是晋代的明充。而他们的师承可以追溯到彭蒙老祖。他们主张“公而不党,易而无私”,但这种学说在和平时期不会为任何统治阶级接受。只有在乱世时,才会用这种学说拉拢人心。
晋代的战乱,让明充祖师的学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由此创派。到了如今,又一次天下大乱,而且还是这种灭绝人伦的混乱时代。“崇明派”又一次开始显现在世人面前。
此时的崇明派长辈,除了已经故去的清山老人,只剩下他的师叔了。他的师叔是邢州龙兴观的观主,号“龙逸山人”,俗名“苏澄隐”。
“龙逸山人”修得养生秘术,如今已经八十岁仍然面色如玉,步伐稳健。但师叔闭关数十年,从未出山。唐、晋、汉、周四朝皇帝下谕聘之,皆以身体不适拒绝。可如今竟然出山了。
郭无为回想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这位长辈。
而就在郭无为失神之时,丹阳子从院外翻墙而入。见到丹阳子,郭无为连忙问:“师叔在何处?”
“已经抵达镇州,说是要等一位客人,就让我先来此处传信”
“传什么信?”
“不是给师兄你的”
“那是给谁的?是否需要我帮忙?”
“不必劳烦师兄,那人已经往这里赶来了。”
丞相府外,赵匡禹正在喊着门房开门。他来此处倒不是有紧急的事,而是今晚的宴席中,他看到郭无为似有烦心事闷闷不乐。如今诸事皆了,自己也要回辽国去了,便趁着今晚来到郭无为府上做个道别。
门房开门后,发现是赵匡禹,便直接让他进去了。赵匡禹也是轻车熟路的找到了郭无为的书房,他知道此时的郭无为一定没睡。转进院落中,果然看见书房亮着灯。
赵匡禹刚一进书房,便发觉书房里除了郭无为还有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赵匡禹刚要转身离去,便见那年轻人说道:“赵将军,在下等你好久了。”
仔细打量了眼前的年轻人,这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大约二十岁左右,一副道人的打扮。赵匡禹很好奇这个道人为何会认识自己,便问道:“道长,认识在下吗?”
“以前不认识,今后便认识了”
没有管这道人奇怪的说话方式,赵匡禹坐下后,便再次开口:“不知道长找在下有什么事?”
“是我家师长让我给将军带一封信。” 这年轻道人说完,便将一封书信递给了赵匡禹。
迟疑半刻后,赵匡禹还是当着两人的面打开书信。只见书信上只有两句话:“人聚成国,乱则散,离则叛;一人可决生死,一国可定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