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西城的宋军已经全部撤了下来,与此同时,另外几支进攻的军队也退了下来。汉军的木城加上竹墙让进攻难度大幅增加。西城原先就有床弩摧毁的缺口,而其他城门则是完好无缺。
王延义最终也是伤重而死,利矢贯脑,军中医官皆束手无策。宋太祖已经得知石汉卿和王延义的死讯,下令优抚他们的亲属,他们是此次征战阵亡的最高军官了。攻城的部队伤亡极大,一共阵亡了两千余人,这对于军中士气打击极大。
而宋太祖下令明日暂停攻城,一方面是考虑到军队的损失,另一方是由于收到了一封密信。
这封信是从幽州发来的,经过宋国在北地的谍报网传来,信中书写的文字也是武德司专用的密文。正是这信中的内容,让宋太祖决定静待局势发展。
宋太祖当时便召集大臣,就信中的讯息进行了研究。信中主要表述了三件事。
这其一便是,辽天顺帝耶律璟被弑杀,当晚辽世宗的第二子耶律贤就在灵前即位,号“天赞帝”,随即就对天顺帝的心腹展开了清洗。宋太祖对辽国的内部争斗不感兴趣,只是担忧新上位的耶律贤会怎么处理宋辽关系。
此时,宋国还未完全平定南方,此时征伐汉国就是趁汉国皇位更迭,想快速灭亡汉国。宋国还没有准备直接与辽国开战。耶律璟虽然残暴嗜杀,但对于和中原开战也是犹豫不决,并且对于辽地汉人保持戒备。
耶律璟主张与宋国各守其土,不会随意开战,这也是宋太祖决定进攻太原的原因。一旦宋太祖攻下太原,按照耶律璟的性格,他会默认这个结果,不会发兵帮助汉国复国。
如今换了耶律贤主政,宋太祖无法得知他的想法。根据幽州传来的讯息,耶律贤更像辽世宗,对于领土扩张十分热衷。这就让宋太祖产生了犹豫,一旦辽国以太原为由,对宋开战,宋国是否会陷入两处甚至三处作战的局面。
耶律贤如今大肆清洗旧臣,有意提拔汉人,甚至有传言耶律贤要常驻幽州城,全面经略燕云之地。如果耶律贤意图南窥,宋太祖对河北的谋划要进行改变。
这信中提到的第二件事是关于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南院大王耶律挞烈与北院大王耶律屋质是辽天顺帝的左膀右臂,正是因为这两位重臣的辅助,天顺帝才能稳住辽国政局和疆域。而根据信中的内容,耶律挞烈已经请求致仕,不过天赞帝没有回复,但是耶律挞烈的去意已决,已经在进行政务交接。
耶律挞烈的致政,会导致辽国双王局面的崩溃。现如今不管是谁接任南院大王,都不可能与耶律屋质抗衡。
这种政治局面会让辽天赞帝不放心,而如果让耶律屋质也致仕,新生代的统治核心是否能震慑辽国勋贵和附庸部族还很难说,这让辽国政局会更加波云诡谲。
耶律挞烈是个非常难缠的对手,甚至比两次扭转辽国内乱的耶律屋质还难缠。在辽天顺帝荒废朝政的这些年,耶律屋质在内稳住了各大部族,而耶律挞烈主管了所有的对外征伐。
正是耶律挞烈的居中调度,才让周、宋两朝十几年不能攻下太原。同时耶律挞烈也是辽国内部主张力保太原设立缓冲国的人。如果没有耶律挞烈的建议,依据辽天顺帝的秉性,他根本不会为了太原与中原交战,甚至连国书都不会发。
耶律挞烈作为辽国勋贵阶级中的保守派,无论是谁继任南院大王,都不会比他更难缠,因此他的致仕对于宋太祖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信息。
第三个讯息与代州宋军传来的消息不谋而合。信中言明,天赞帝命令耶律挞烈无论如何都要保下太原城。同时代州传来的消息,代州城外的宋军游骑发现大批契丹部队的动向,他们沿着代州的边境向南而走,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行踪。
而驻守在定州的宋军也发现了一支契丹部队,当时巡视定州的北面都部署韩仲赟率领守军与契丹人作战,契丹人在短暂的交战后退走。韩仲赟怀疑契丹人是想走府州支援太原。
宋太祖和诸将在大帐内分析了密信的内容和代州、定州的消息。太常博士李光赞提议应当往府州方面派兵支援,以防止契丹人从府州偷袭。
宋太祖采纳了李光赞的建议,准备先派兵到府州联络折家。
如今整个汉国的境内,代州、忻州、辽州、沁州都已经归降,汾州被宋将孙方进围住,进退两难。宪州刺史已经表示不抵抗。目前只有太原府、岚州、石州还在汉国掌控之中。太原府被宋军主力围困,石州更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重镇。唯一的变数便是岚州,岚州的岚谷县有汉军的两支藩兵,战力强横,是重点防范的地方。
随即宋太祖敲定策略,让何继筠仍固守石岭关,防止契丹故计重施。命令代州驻军严防雁门关。而前营都部署李继勋率领军队奔赴岚州,联络府、麟二州协同作战,以绝契丹归路。为了防止契丹多路袭扰,河北西路诸州都要派兵巡视边境,一旦发现契丹军队,可以视情况自主决定作战计划。
辽国的再次袭来,使得宋太祖开始担忧整体战略。辽国人一般都是秋末才会南下,那时候粮食新收正是丰足时刻,而且契丹人不耐暑热,秋冬是他们出征的最好时机。
而春夏出征,往往代表着大规模长期作战,最起码会持续到冬天来临,譬如耶律德光当年入侵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