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侍简听得入神,墨子墨继续说道:
“为了生存,赵军主力不得不放弃进攻策略,转为防守,紧急修筑壁垒以自保。
然而,秦军并不罢休,不断派出士兵袭击赵军的营垒,试图瓦解赵军的斗志。
在这个困局中,赵军的大粮山补给部队虽然粮草充足,但兵力却严重不足。
而韩王山主力部队虽然兵力充足,却因缺粮导致战力大减。
赵军全数陷入了等待救援的困境之中,生存岌岌可危。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后,迅速采取行动,亲自出马调动河内15岁以上的所有男子前往长平增援,决心从南面对赵军实施总包围。
这支临时组成的河内秦军部队行动迅速且果断,从野王出发穿越太行道直抵长平战区。
他们不仅绕过了赵军丹水防线的最南端,还沿着丹水的支流蒲水直抵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最东端的马鞍河。
最终在百里石长城的背后,河内秦军与白起的两支骑兵成功会师,切断了赵军来自邯郸方向的所有救援。
至此,长平战场的所有赵军都陷入了绝境,成为了困兽之斗。
在断粮已久的困境下,赵军主力吃尽了战马,甚至出现了惨烈的杀人充饥现象。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下,赵军仍然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
他们英勇奋战,喋血搏杀,在顽强抵抗了整整46天之后,赵括亲自率领还能行动的赵军进行了最后一次突围尝试,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身亡。
主将的阵亡使得本就饥饿难耐的数十万赵军陷入了更大的混乱之中。
白起趁机诈诱赵军缴械投降,然而,除了240名年纪较小的士兵被放回赵国之外,其余的数十万赵军全数遭到了秦军的屠杀。霎时间,天地色变,血流成河,长平之战至此惨烈收场。
长平之战中,赵军投入兵力高达45万,最终能回家的,却只有那240名小卒,惨烈的结局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悲歌。
而秦军兵力虽无确切数字,但从历史记载中仍可窥见一斑。
白起参战后,形成了对赵括的三角包围,其麾下执行此任务的兵力为3万。
此外,秦昭襄王在河内地区赐民爵一级,征集了众多15岁以上的男子参战,而王龁军队的人数则鲜有记载。
参考秦将王翦伐楚时动用的60万兵力,可以推测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的总兵力应当不少于这个数字。
后世常有对长平一役的考证,有分析指出,根据《孙子??谋攻》中的记载,战国围攻战的常规值是“十围五攻”,即包围赵军所需的兵力至少是赵军的两倍,以此推论,秦军在长平之战的总兵力应接近百万之众。
根据史书记载,赵军全军覆没,秦军损失过半,那么此役双方死亡总数应有百万之众。
因此,长平之战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被誉为“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全胜,六国再无实力与之匹敌,统一形势从此不可逆转,华夏大一统即将揭开序幕。
此外,长平之战汇聚了战国时代最优秀的军事战略家,如廉颇、白起等。这场战役凝聚了我大华夏悠久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展现了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帷幄。”
话音刚落,墨子墨便转过头来,满心期待地想从侍简的眼神里寻找崇拜的星星眼。
可是,却发现侍简的眼神里更多的是沉思,好像被他的故事带回了那个久远的战场。
墨子墨有些小失望,但并没有气馁。相反,他扬起声音,朝着侍简大声喊道:“墨神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此处应该有掌声!!!”
在墨子墨的强音攻击之下,侍简终于回过神来,微微一愣,然后嘴角勾起一丝若有似无的浅笑,抬手轻轻鼓掌,看得出来很配合,但并不走心,始终差了点意思。
侍简的反应显然没有达到墨子墨的预期效果,像受了委屈的孩子,瞬间安静了下来。
侍简看着墨子墨气鼓鼓的脸,眼神突然温柔了下来,她知道墨子墨的用心,也知道他期待的是什么。
她轻启朱唇,柔声说道:“墨神,您已经阐述得十分透彻了。尽管在细节上有些出入,但那种熟悉的感觉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了我大秦的勇士们之中。”
墨子墨闻言抬起头,好奇地看着侍简,问出了心中的疑问:“那么,长平之战与‘忠烈偶’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呢?”
侍简没有回答,而是继续正色道:“当年上党被白起的一系列对韩的前置战争打成飞地,韩欲将上党纳秦,然韩将冯亭携上党投赵,赵王不顾众臣反对,口中夺食,欣然接受上党,秦举国上下沸腾,誓要夺回上党。
两军交锋之际,王龁率领的秦军士气高昂,锐不可当,迅速突破了廉颇在空苍岭布下的防线。
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廉颇明智地利用地形优势,将阵地后撤至丹水东岸,筑起坚固的壁垒,避免正面交锋。
在当时情况下,这一策略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既保存了实力,又为未来的反击埋下了伏笔。
然赵王仍不改好大喜功的本性,试图利用王权胁迫军权出战。
廉颇的刚正不阿是人所共知的,是错就会认,不错怎么都不会认,更何况是军国大事,怎么可能屈服于赵王威胁。
于是,廉颇坦诚地告诉赵王,目前秦国的装备和战略都是跨时代的,自己根本打不赢,但是已经精心布设了多道防线,坚而守之,纵使秦军每过几年击退一道,赵国仍可支撑数十年,届时或许会有转机。
然而,赵王置若罔闻,根本听不进去,断然将廉颇撤职,转而任命自诩必胜包赢的赵括。
赵括率领着二十余万大军抵达战场,一见到秦军便迫不及待地冲杀上去,妄图执行清零计划,孰料主力部队在短短数月间便被大秦歼灭,至此,赵国再无抗秦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