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蛟的一反“常态”让杨戬感觉到了一丝疑惑,于是在他为自己的大计思谋筹备的时候,也不忘留心大哥的一举一动。
这一天,他便注意到大哥在悄悄准备行装和干粮,杨戬顿时明白大哥要去做什么了。
这天夜里,杨蛟在房里留下书信,提着简单的行李,腰间系上一把青铜斧头,拎着打猎时的投矛,背上竹楼、长弓与箭囊,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自小生活的家。
结果刚走到东山口就被一个身影挡住去路,仔细一看竟然是二郎。
杨戬昨天偷偷看到大哥在一块木犊上写着什么,写好之后偷偷藏在枕头下面,于是猜测这是大哥离开前的留书,所以今早在离开灌江口的必经之路上截住了他。
“二郎,你真聪明,大哥要去找父亲!你不要拦着我。”
自从父亲离开之后杨蛟就存了这个念头,所以才在离开前拼命干活,一个多月前杨森带回来的消息更让他坚定了这个念头。
“我不是来劝阻你的,只是想来送送大哥!”杨戬也担心思念父亲,但知道自己帮不上忙,现在大哥去父亲身边,所以他并不反对,再说了这是大哥自己的选择,自己应该尊重他!
杨戬紧紧的抱住大哥,叮嘱道:“大哥一路保重,好好照顾父亲!”
“嗯,你以后也要学会照顾自己,照顾母亲和妹妹!”杨蛟忍住泪水艰难的说道。
“大哥,把这个蓑笠带上可防日晒雨淋。”杨戬递给哥哥一顶用竹编蓑草编织的帽子,宽大的边沿能遮住全身。
“这又是二郎的新创作啊!”杨蛟说着将蓑笠戴在头上,向弟弟挥挥手便大踏步离去。
瑶姬拿着大郎留下的书信怔怔的落下泪来,杨戬见状连忙劝慰:“娘,你不要担心,大哥已经长大成人了,会照顾好自己的,而且有他在父亲身边不是更好吗?”杨戬并没有将昨夜自己送别的事情告诉母亲。
瑶姬抱住二郎哭了起来,她无法告诉他,大郎此去就会暴露作为杨天佑儿子的身份,天庭还怎么会放过他?只怪自己做惯了凡人,一直关闭神识感应,也未察觉大郎的异常举动,以至于让他追随父亲而去!
事已至此,瑶姬也没有好办法,只是抱着儿子痛哭,杨婵听到母亲的哭声,也跑进屋里抱着母亲哥哥一起哭,这让杨戬很头疼,女人(女孩)怎么这么麻烦?不就是大哥出远门了嘛,值得哭成这样吗?虽然很头疼,不过还是耐心的劝解。
“娘,您不要伤心了,这是大哥思虑已久的选择!”
看瑶姬和妹妹止了眼泪,接着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父亲毅然选择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去辛苦治水,阿森决然抛弃婚姻永远守护我们,大哥也是一样,他选择了追随父亲造福百姓的英雄路,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他们都做了他们想做的事情!”
此时还不到十一岁的少年,他的眼神是如此清澈明亮,看着这双明亮的黑眸,瑶姬有些惊叹:“才十岁的孩子啊,怎么会有如此通透明澈的了悟!自己活了几千年竟还不如一个孩子。”
瑶姬惭愧之余,更为儿子的聪慧通透感到骄傲,但一想到今后可能的遭遇又不禁神色黯然。
看到母亲妹妹不哭了,杨戬暗暗嘘了口气,却接着在心里又补充一句:“我也有自己的坚持与选择,且看我能否解决竹简蛀虫的问题!”
自从大郎离家后,杨戬就越发的成熟稳重起来了,毕竟他现在是家里的长男,要为这个家的生活谋划测算,尽管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因为瑶姬怎可能让一个才十来岁的孩子操持家务?
当然,有些小事情还是可以交给他做的,比如到附近捡柴啦,伐几根竹子做竹简啦,或者做做饭啦!等等
其实从小他们都有做这些,杨天佑和瑶姬从来都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因为他们心中总绷着一根线,如今这根线更紧了,随时可能蹦断,于是对孩子的锻炼更加迫切。
像是洗衣做饭收拾家务都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如今又开始让杨森带着二郎练武防身,有计划的要求二郎在附近山林探索,尝试猎取小一些的猎物,多走山路锻炼身体。当然也不会忘了继续教他们读书识字,总之能教会他们的都不遗余力的传授。
这样的日子杨戬感觉很充实,他一边学习锻炼,一边完善自己的计划,所需的工具也已经准备妥当。
这一天他跟母亲说明自己重新制作竹简的想法,瑶姬点点头道:“你想做就去做吧,需要我们帮忙吗?”
杨戬笑道:“只需三妹帮忙即可,还需要咱家煮肉的大铜釜!”
“好,你尽管去做!”
第二天,吃罢早餐,母亲和杨森都出门去了,杨戬收拾工具,叫上妹妹,让她背着背篓,工具物品放入,自己则将大铜釜用绳子扎好,负于背上。
偌大的铜釜像一个龟壳一样扣在杨戬后背,其重量已经超过杨戬自身体重,但他坚持自己来,没有请母亲和杨森帮忙。
背负铜釜前行,虽然吃力,但杨戬自觉还能承受,相比于同龄少年,他觉得自己和大哥一样,生来体力强健。虽然自己看起来不怎么壮实,但随着年岁渐长,却是越发感觉力量饱满精力无限,似乎有什么力量要从体内爆发出来一般。
只说这铜釜背负在背,初觉吃力,但走了一段路程后竟然不觉劳累,平坦的地方居然还能小跑起来。
和妹妹一路穿林过壑,爬山过水,来到了南山竹林中的窝棚处,将铜釜支好,又和妹妹准备了许多柴枝备用。已经中午,杨戬将生火,煮些肉干和野菜,应付了一顿,便打发妹妹回去了。
下午杨戬往竹林中仔细转了一圈,考察一番,将一些竹子做了标记,然后便随便弄了些晚餐吃了,早早回到窝棚休息了,他要暂时蜗居此处。
预知后事,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