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玄幻魔法 > 唯识三十颂 > 第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1)

书首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综影视穿越各世界 我不装了,我是孔明 玄幻之我在未来捡属性 都市之战神归来 全咒回被本喵迷的神魂颠倒 真千金回归,只想搞钱不想宅斗 真假千金4 天才医女的修行之路 源灵道主 提亚玛特战纪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唯识三十颂》,本颂是印度的大论师天亲菩萨所作,虽然只有三十个偈颂,但是在唯识学整个修学的内涵当中,基本上本颂是占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正式的开讲内容之前,我们简单的把学习本颂的一个宗旨先做一个说明。

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佛法的因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在逆境的因缘当中的刺激而学习佛法、有些人是在顺境当中善根的显现而修学佛法,虽然我们修学佛法的因缘有所差别,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离苦得乐,就是我们为了要使令生命离开痛苦而追求安乐,所以我们开始皈依到三宝的座下,或者你选择在家、或者你选择出家。

离苦得乐的方法,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观照力

你要能够透过对教法的学习,对生命生起一个正确的观照。

第二个、行动力

通过我们一种观照的引导,真实的付出身口意的六波罗蜜的修行。

观照跟行动这两个内容,从一个修学次第来说,这个观照力又是最为重要了。那么在整个对生命的观照的内涵当中,《解深密经》把佛陀的一代时教,那么分判成三个时期:

一、有教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佛陀灭度以后的前面的六百年,解深密经叫做有教的时期,有没有的有,有教时期。

那么有教时期,当然主要是小乘的部派佛教。他们的整个思想从四谛十二因缘建立出我空法有的思想,就是说我们在生命的流转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因为生命是无常变化,但是这宇宙的万法,这些因缘所生法,包括生死的杂染法,也包括涅槃的清净法,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这样子我空法有的思想,就建立一种对生命跟涅槃的互相对立的观照。也就是说你要么在生死流转,你要么趋向涅槃,这两个是不能并存的,因为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当然就是对立。那么我空法有的思想的观照就引导我们放弃了生死而趋向于安乐的涅槃。这个就是一种有教的时期。

二、空教时期

从佛灭后六百年到九百年的三百年当中,《解深密经》把它判做一个所谓的空教时期,就是以般若经为一个主流的发明缘起性空的道理。缘起性空就是说基本上生死的流转是因缘所生法,那么清净的涅槃也是假借戒定慧的因缘而显现的,所以就把生死跟涅槃的这种相互的对立性消灭掉了。一切法毕竟空来观察整个生命的相貌,那么这样子观察基本上比有教更加的彻底。但是到了末流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导我们趋向于偏空,我们只是安住在空。那么对于诸佛的广大的功德庄严,就会产生一种不生好乐的心情。

三、中道时期

所以说从空教的时期到佛灭后九百年以后,就是所谓的非空非有的中道时期,就是唯识的思想,以万法为识,以一切法,包括杂染法,包括清净法是我们的一念心识所变现。那么以这样子的正确的所谓的非空非有的观照,我们就能够正确的远离小乘的执着法跟中观学者的偏空,使令我们能够很正确的走入中道的实相,我们一方面能够放下自我,一方面我能够主动的积功累德。所以唯识的教法基本上它一方面谈到我们清净的本性,但是它也一方面强调由于我们的业力的熏习,我们内心当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相貌,也强调因果的这些差别。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很认真的学习《唯识三十颂》,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就建立整个大乘的正见,就是你能够很正确的去观照生命的真相,包括杂染的缘起是怎么回事,包括清净的缘起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有了观照力以后,我们就能够正确的去付出戒定慧的修学。所以我们研究本颂,简单的讲,就是建立整个大乘佛法的正见,成就大乘种性,这个是我们在研究三十颂之前的一个说明。

好,那么我们现在看讲义《唯识三十颂直解》,那么讲义的整个传承。我们下面有三段的说明,

第一个,天亲菩萨造,

那么先说明造颂者,天亲菩萨是唯识宗的第三代祖师,他有一个外号叫千部论师,千部论师。他刚开始是修学小乘教法了,在整个部派佛教当中,他做了五百部的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俱舍论》,《俱舍论》等于是天亲菩萨在小乘教法当中的一个巅峰时代,他把整个有部跟经部的整个修行的内涵,都把它浓缩成《俱舍论》,那么后来被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所度化,回小向大,就学习 大乘的唯识。

他回小向大以后,他在大乘的教法当中也造了五百部论。那么整个五百部论的大圣教法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唯识三十颂》。因为天亲菩萨的前面的论基本上都是针对一个单一的主题跟外道辩论,或者跟小乘的学者辩论而安立的。《唯识三十颂》是天亲菩萨到了晚年,等于是他灭度的前一年,应弟子们的要求,把整个唯识的境行果,他的理论、他的修行的方法、修行的位次,做了很有次第的交代,当然比较不圆满的地方,不幸的地方是天亲菩萨他造完了三十颂以后,他本来要造论,在印度的论师都先造颂,然后再解释颂再造论,他还来不及造论就往生了。

就是说天亲菩萨他等于是在晚年,也可以说他思想最成熟的时候,造下了《唯识三十颂》,把他一生修学唯识的心得,以三十个偈颂来表达出来。我们看

第二个,玄奘大师译

天亲菩萨是印度的论师了,玄奘大师在唐朝的时候到了印度,取得很多的经典回来,除了当然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般若经,般若系大品般若经,第二个是瑜伽部分,包括《瑜伽师地论》,包括《唯识三十颂》,都是在玄奘大师那个时候带回来翻译的。

第三个,蕅益大师解

我们这次的直解是根据明末的蕅益大师的注解,当然大家会问说《唯识三十颂》的注解很多了,我们为什么选择蕅益大师的注解?主要的理由就是说,因为蕅益大师在解释唯识的时候,他会考虑到性相的圆融,就是说唯识学跟天台的整个思想的融通,蕅益大师在关键点的时候会把它说出来,所以我们学了蕅益大师唯识学的思想,你以后学天台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两个教法会相随顺,不会互相冲突。蕅益大师的性相圆融的一个特色,所以我们就根据他老人家来做注解。

这个就是说明我们这次整个讲义的一个传承是天亲菩萨造颂,玄奘大师把它翻成中文,蕅益大师对颂文做个注解,好,我们现在正式的看讲义,

◎将述此颂,大科为三:

甲一、解释标题;

甲二、随文释义;

甲三、结示劝修。

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唯识三十颂》直解,我们分成三大科来说明。第一个解释标题。那么从中国的传承当中,讲经的人都是先解释标题的,因为这个标题有总持这一部经论的一个要义,所以我们解释标题,解释标题等于是先拢总的说明本颂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甲二随文释义,第二科我们就正式颂文来解释它的义理。那么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他是把本颂分成三大科,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行位。

唯识学整个教义是发明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必须要先了解你的心,因为我们整个生命的流动是由心识的流动刹那刹那所变现的。所以你了解你的心的相貌,你就知道你生命的前面是怎么回事,后面应该怎么回事,你就了解到你整个生命的前因后果。那么了解心的相貌,在本颂当中是分两部分:第一个是从它的相,这个相呢诸位把它注解叫缘起,缘起方面来说。第二个是从内心的本性来说,本性,就是说我们还没有造业之前,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

所以本颂我们在探讨心识的时候,它是从两个部分来探讨,一个是从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的本性,所谓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第二个是因为这个清净的本性,接受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力的熏习,它所产生一些差别的功能,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这些叫做唯识相。唯识相的缘起就包括了凡夫的所谓的杂染的缘起,也包括圣人的清净缘起,这个都叫唯识相。那么也可以说唯识的性相是把教理这部分,把生命的因缘先做个大纲的说明。

第三科就正式的修行了。我们从前面的唯识的性相,那么我们如何从一个杂染的心识,转变成一个清净的心识,后面几个偈颂就说明它的一个修行的内涵,跟它修行的位次,这个就是本颂的整个结构,唯识相、唯识性、唯识行位。

最后我们做一个结示劝修,把前面的整个《唯识三十颂》的内涵做一个总结,这就是我们这次课程的一个大纲的说明。

好,我们看第一科

甲一、解释标题 ——《唯识三十颂》(分二:乙一、释“唯识”,乙二、释“三十颂”。)

乙一、释“唯识”

我们解释题目根据《成唯识论》是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解释唯识,第二个就是解释《三十颂》。那么当然这个唯识的意思就是万法唯识了,我们看《成唯识论》怎么解释这个唯识这两个字?

“唯”遮境有,“识”拣心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唯”这个字的安立,它是要遮止外界是真实的有,外境是真实的有,当然外境包括了我们凡夫的这些生死的杂染的境界,也包括了圣人在涅盘当中所安住的清净境界。那么这种真实性的执着,我们安立一个唯字,就把这种执着消灭了。因为“唯”就是唯独的意思,唯独:就是一切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从这个唯字我们就遮止的外境是真实有的执取,就远离了小乘的法执,所谓远离有的执取。

“识”拣心空,那么这个识的安立,心识的活动,它会产生一种差别的功能。比如说我们今天依止善念的心识,来布施、持戒,来拜佛。那么这种善念的功能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依止的是一种邪恶的心识,贪欲的心识、憎恚的心识、嫉妒的心识,那么这样的心识的造作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安立这个心识就是远离这种偏空,告诉我们心识的每一个活动都会产生一个因果的相续。

所以说我们做个总结了,“离有、无边,正处中道”。从一个唯字的安立,那么远离有的执取,也安立识远离空的执取,使令我们悟入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大乘的中道实相。

万法唯识的思想,我们根据附表来做一个解释,把它做一个补充说明。我们在进入颂文之前,大家对万法唯识先有个概念,我们看附表第一就在后面的地方,

这个附表一是唯识的观心法要,是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一段的序文,我先把它念一遍,我们再解释,大家先请合掌: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蕅益大师

好,我们看第二面我们做一个说明。那么这一段的论文我们分成三段,先做一个前言。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整个大乘的正见,就是从一个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生命,包括凡夫的生命,也包括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圣人的生命。从大乘的角度是认为,这些生命的现象是由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有杂染的心识而显现的痛苦的果报,由清净的心识显现安乐的果报。那么这种观念即使是七岁的小沙弥,驱乌沙弥,他也能够说这一切唯心造嘛,他也能够从表面上的一些文字的粗显概念来说明,但是万法唯识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当中,是由很多的错综复杂的心识所构成,到底心识的相貌是什么?乃至于这些年高德重的老和尚都很难完全的理解。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

我们很少去做一些正确的学习跟正确的观照。我们一般人的心识,假设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生命现象有两个相貌:一个是心,一个是境,这个生命就是心跟境的相互作用,一个心去造作去跟境界接触,那么在这个境界造作,这个境界造作完了,再换另外一个境界造作。我们一般人的心情会把重点放在外境,所谓的心随境转。就是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我们的心是向外追求的,向外攀缘,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流转无量劫以来,我们从生命当中就很难得到生命的教训跟经验,我们流转到现在还是颠颠倒倒的,就是我们没有做一个回光返照的功夫,这就是所谓的有教无观,只是从文字上的理解教法,而没有从这个教法当中来观察我们明了分别的这念心识。这个地方等于是蕅益大师先标出教跟观这两个互相配合的重要。

[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

那么当然你要去观你的心,你一定要有教法的指导,所谓的一种清净的传承,不是说你两个眼睛一闭,你就能够观照心的,你这样子会错认消息。观心法门一定要依止教,依教起观,所以说:

[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

在整个《成唯识论》的十卷论文当中,它的观念都是讲心外无法,就是一切的法都是心所现的影相。所以说从一个观心的角度来说,你的所缘境是心所变现,能观的智也是这念心。从唯识学上是说我们的生命是自变自缘,你自己的心变现一个影相,然后你在你自己的心中的影相里面活动攀缘。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滩水,我们众生的人道的法界,心识善业力强,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水,我们一摸是水的湿性,恶鬼道的心识它有罪业,它跟水接触的时候,它感受到是火,这个水对它来说是一个火,扮演一个火的法,这个天人,天人的善业力当然是特别,比我们人类还高了。他看到的水是琉璃地,七宝庄严的琉璃地,这个鱼看到的水,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所以佛法说水本身是无自性的,它是法空。

如果说水是有自性,它不是跟众生的心有关系,它是离开了这个心,而有一个独立的体性叫水,应该所有的众生去看水,都应该看到水,不管它的心是善业罪业,但事实上不然,我们会因为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所累积的善恶业的差别,去受用不同的果报,比如说我们同样是人,大方向来说,我们有共同的业力,共业,共业是很接近的,五戒十善的共业,但是有差别,有别业。

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看佛像,这个佛像是一个色法,这个法也是无自性的,法空。每一个人看到这个佛像跟佛像接触的时候,你的心中是现出一个佛像的影像,然后你在你心中的佛像里面去攀缘,你不能够去分别心中以外的境界,不可能。所以你的善业强的人,你看到佛像是光明的,有些人有罪障他看到佛像是黑暗的,我们今天虽然共同生活在一个道场,但是每一个人所接触的环境是有差距的。微细来说是不同,个人的业力还是有差异。你的业力跟外界接触的时候,你先变成一个影像,然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里面攀缘,那么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唯识,你的心先变现外境,然后在境界里面攀缘叫自变自缘。

当然从唯识的观心法门,它的重点就是看下一段,它的重点在下一段:

[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 就是说我们平常打坐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开始去回光返照我们这念分别心。刚开始观到心的时候,我们发觉我们的心识有善良的功能,也有邪恶的功能,有时候起布施、持戒的心。有时候生起贪欲、嗔恚的心,这样的观心在唯识学,还是一个很粗显的观照,因为你这个还是在因缘所生法的外相的观照。从唯识的角度观心法门,它的就近处是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以我空法空观的智慧,把这些由业力所熏习的这些善恶功能,这些如梦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把它拨开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真实的体性,所谓我空法空的清净的本性,这个就是在唯识的观心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在禅宗里面的公案说,说是五祖大师,他晚年的时候要把禅师的祖位要传给他的弟子,在整个弟子当中神秀大师…,大家都一天到晚打坐了,整天在观照我们的心识,把每一个人的心得表达出来,看哪一个人的心得最圆满。那么神秀大师他观心的结果,他也提出一个心得报告,他说师父啊,我观察的结果是这样子的: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

我这一念心是一个菩提树,这菩提树就是我依止善根来修行。菩提树,当然菩提的果实是从树而来,这个心又好像是个镜子,镜子经常有时候起灰尘、起恶念但是没关系,我经常用持戒的法门,念佛法门,把灰尘擦干净,看得出神秀大师很用功,但是神秀大师的观心,他内心当中还是以自我,自我意识的无明的根本来观心。就是说有一个我,这个我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我到佛堂的时候,看到佛菩萨我起挺惭愧心、起皈依的心,起善念,但是有时候我到外面去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我起恶念,最后开始用持戒念佛来调伏它。时时勤佛拭,莫使惹尘埃——这是一个修行者,非常用功的修行者。

但是五祖大师对神秀大师的观心法门不是非常满意,只能够说你很用功,那么慧能大师他也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说我的观心法门的心得是这样,说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大师

欸,本来无一物,何处者尘埃,这句话就让五祖大师满意了。就是说你的观心不是表层上的善念恶念的这些因缘法,你是能够把这些因缘法给拨开来,把心带回家,回归到我们的生命的原点,就是说我今天在三界流转了很久,无量劫,每一个流转,每一个生命体都造了很多业,造了善业也造了恶业,这些业的功能都在这一念错综复杂的心识保存下来。我们现在要问,我在流转之前我的本性到底是怎么回事?本性的问题在佛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

比如说儒家的思想,有些人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佛法都不同意这个看法,佛法说:你说性善、性恶,这个善恶,你的观心都是表层的观察,佛法认为我们人的本性是空,是无自性,因为你人性如果是善,人性如果是绝对的善,他不应该造恶。如果人性本身是恶,一个人的本性是恶,那么你就不可能造善。这样子讲,你的修行只是把恶性的压下来而已。

所以在唯识的观念,最后的观察,他刚开始会讲善恶面,所以我们研究三十颂你会发觉,他刚开始是先讲善恶面,善的结果是什么?恶的结果是什么?他刚开始在唯识相的时候先讲缘起,鼓励我们断恶修善,但到最后的时候,他会回归到,所谓的从善恶的这些流转的因缘当中,回归到在善恶的造作之前,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所谓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对本性的理解,在我们整个修行当中,在整个断恶修善当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的注解当中,他提出一个观念,他注解的很好,他说十念往生是不决定,这是一个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明。他说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有些人要十念,乃至要多念才能够往生,才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些人他不要十念,他只要一念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差别在哪里呢?黄念祖老居士说差别在:

般若的智慧。

就是说如果你念佛法门,你念佛当然以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圣号为我们的皈依处,你只是以佛号来调心,没有般若的观照,那么这个时候您会遇到你很多的念头,因为我们无始劫来这个心不断的造作,它就不断累积很多的功能,很多很多的妄想,那么你这个佛号要抗拒这么多妄想,不容易,要多念,你要花很多的时间把你心中的妄想调伏了以后,然后再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你要多念才能往生。很多很多的念头,需要很多很多的佛号。那么假设在念佛的人依止佛号之外,旁边多了一份般若的我空、法空的观照,你能够了解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些妄想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你一念就跟弥陀相应,所谓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妙智慧到彼岸,就是智慧能够从我们有障碍的因缘当中,很快地引导我们到无障碍的彼岸去。

当然在本颂的结构当中,他刚开始先发明有相行,从唯识相告诉我们这个善恶是怎么形成的,先讲因缘、缘起,仰仗业力所创造的善念和恶念的因缘。那么到唯识性的时候,他回归到我们的生命的原点,就是我们在还没有流转之前,我们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好,那么这个就是整个《唯识三十颂》的两个重点,所以

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

——蕅益大师

那么在这个地方等于第三段做个总结了,就是说唯识境,这个地方唯识境,这个境呢,一般来说是就着生死流转的杂染的境界,就是凡夫依止无明,所创造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所得的果报,整个三界流转。那么唯识境等于是杂染的因缘,唯识境若境等于是讲到流转门,那么若教若理若行若果是讲的还灭门。那么我们从一个杂染的境缘当中的迷惑颠倒开始,依止教法,依止菩萨的教法听闻,从教法当中的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明白道理,那么从道理当中的观照,从观照力引生正确的行动力,开始去付出戒定慧的行动,最后成就果位。好,那么这样子都不离开唯识。

这怎么叫做:染净诸法,不离开唯识,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有时候会想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说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那么久,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面提出一个观点说,说是流转三界中那是谁在流转?就是说是我在流转那,有一个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也一样,我来生也是依止我,那么由这个我去造业力,我可能造了善业,有时候起颠倒也造了罪业,以这个我来造业力,那么来生也是以这个我来得果报,我们没有研究唯识的思想就是这样子的。

唯识学不同意这个说法,说万法唯识,其实不是我,是你那念心。你的心去造业,你用你的心识去得果报,就是你前生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识造了五戒十善的业,这个时候心识的功能累积,今生现出人的果报,那么你在用人的心识去造业,来生可能变成一个天人,现出天的果报,然后你再用你来生的心识去造业。所以流转三界中是一念的心识在流转。

恒转如瀑流就是这样,生命就像是一个水流,生命的水流是怎么来?是由心识的水流所变现。等到有一天你这个心识的水流从颠倒的一念当中转成清净的心识。这个时候你生命的水流才开始改变,就变成一个清净涅槃的果报出来。所以一念的心识无明的妄想的显现,有流转的因缘,那么一念的清净心,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所以我们说从凡夫到成佛,其实就是一念心识的不断的流动,不断的变化,如此而已。

所以说不管是杂染的生死因缘,或者清净的涅盘因缘皆名唯识,唯独是一念的心识的相续的造作,相续的变现,如此而已。

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所以从整个唯识它因地的修学,所谓的五重唯识观,它果地的功德有所谓的唯识五位,唯识:资粮位、加行位、通达道、修习位、究竟位。不管是整个唯识的因地的观行,乃至于果地的功德,一以贯之,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法——心识,现前一念心识贯穿起来,虽然因缘错综复杂,但是条理性很清楚。你能够从一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当中,你能够找到一个消息。

修行最怕你认不清路头

你说我今天去台北,七换八换我还找不到高速公路,找不到高速公路,你不知道痛苦的因缘在哪里,我们总是觉得痛苦是外境给我的,是因为它所以我痛苦了。那么我们没有把痛苦的根源找到,我们就不可能消灭痛苦。因为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法的出现有它的因缘,那么这个法的力量有它背后的因缘的力量的支持,你不把它的因缘消灭,这个期望的果报是不可能出现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够认清整个生命的一个消息,所谓的上路,说我上高速公路了,当然有些人他比较懈怠,在休息站喝喝咖啡、吃吃冰激凌,但是他上了高速公路,他迟早会到台北。他已经知道整个生死的流转不是上帝创造的,一个能够成就涅槃也不是上帝的意思。他的心识能够累积这种善的功能,所以他表现出安乐的果报。

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先有正见,虽然我们的修行可能还不是马上能够做到,但是你知道目标在哪里,这就是所谓的成就正见的重要性。

在禅宗有一个叫野狐禅的公案,说是百丈禅师有一次在百丈山讲《金刚经》,讲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有一个白发老翁非常感动,向百丈禅师顶礼,感谢您?您老人家把我心中这多生多劫的障碍消灭掉了。百丈禅师说你是谁呢?他说我原来是迦叶佛时代的一个老比丘,老法师,我的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那个时候跟他回答说不落因果,邪见!因果法则是不分你是修行不修行的,这个是法尔如是的规则,你只要造业就会招感果报,那么我因为一念心的邪见的障碍,做五百世的狐狸,我现在听你讲金刚经明白道理:叫不昧因果。

那么后来他就从狐狸身解脱出来,我们可以从迦叶佛时代这个老比丘的生命观察的因缘,我们能够了解一个道理,他的五百世狐狸是怎么出现的?不是上帝给他的,诸法不自生,这个狐狸也不会自己生起,亦不从他生,不是他力,不是上帝大梵天给他,也不是共生,也不是两个力量合起来。

是故知无生,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空,那么空怎么有呢,因缘有。因缘主要就是你的心,你心一动,这就是一个因缘。刚开始的时候一念的邪见而显现的五百世的狐狸,他现在听到佛法以后,邪见消灭了,这个狐狸身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在忏悔的时候,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道理也是这样。

我们想要忏悔罪障,先要知道罪障是怎么生起,也就说我是嘴巴去骂人,我用身体去造杀盗淫,错了,嘴巴跟身体只是一个工具,真正的老板、造业的主是你那个心,你依止这个心去造业。所以你说苹果,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打到人,这个是什么业?你说是什么业?是善业恶业?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打到人,这个不是业,因为苹果没有心,所以苹果不能造业。

就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你怎么知道你这个业消灭呢?就是你那个恶念的相续心消灭,你想要去做那个业的那个恶念,被你忏悔的力量破坏了,那么你这一部分的罪业就不能得果报,唯识学说不增长业——虽然有,但是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假设你忏悔,但是你想要造业的动机还在,这样子你的罪业就在。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了解到整个生命的缘起一定要从心识的缘起上去了解。

我们回归到本文上来,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唯识的题目了。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下课。

书首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拔剑百年,下山即无敌 满级神功,从龙腿子开始制霸天下 他打铁出身,竟横压万古 真千金不装了!疯批得罪全世界! 晨雾领主 开局时停,我为所欲为 在下宋青书 我的武学不正经 混沌道祖 反派:气运之子太多,我摆烂了